張俊紅
我院從1995年5月~2011年5月共用骨水泥型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治療75歲以上老年性股骨頸骨折268例,護理參與制訂并實施了系統康復訓練計劃137例,常規護理131例,隨訪時間2年以上,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選取1995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診斷為老年股骨頸骨折,并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患者,137例實行系統康復護理計劃為A組,男性61例,女性72例,年齡75~96歲,平均年齡78.5歲。對照組選用同時期在本院骨科進行骨水泥型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手術的患者131例實施常規護理為B組,其中男67例,女64例;年齡75~96歲,平均年齡7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護理康復方法
(1)術前護理:入院后根據患者情況,配合醫囑,保持患肢功能位牽引。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患者的身體及心理現狀,制定相應的術前功能訓練程序和具體方法,并為患者列出計劃進程表,根據計劃由患者及家屬和醫務人員共同進行康復計劃的實施[1]。
(2)術后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循序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原則,護士要指導患者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并觀察患者反應[2]。功能鍛煉的時間、幅度、活動量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勞為宜。
術后充分止痛。本組患者均在使用鎮痛泵基礎上,在術畢回病房后如果效果不佳則加用靜脈注射及口服鎮痛藥。余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均未因疼痛而拒絕進行,患者主動鍛煉更積極,短期內均達到較理想的康復水平。
術后早期活動。術后第1天除繼續踝泵運動外,還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放松練習,是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的一種早期康復手段,每次持續5s,如此反復進行鍛煉。術后第2天將床頭搖高45~60°,繼續上述練習。術后第3天床頭搖高至90°,進行坐位練習,20min/次,3 次/d,坐位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髖關節疲勞,患者還可坐于床邊,雙手后撐伸展髖關節。
(3)出院指導:因術后恢復期較長,應積極做好出院指導。在飲食方面,多進富含鈣質的食物,防止骨質疏松。轉身和上下樓梯時防止髖關節旋轉不當而脫位。家庭座椅不能太低,應有扶手。坐位時避免身體前傾,髖關節屈曲<90°,不盤腿而坐,起立和坐下時用雙上肢在座椅扶手上支撐軀體。6個月內不交叉雙腿,不坐低矮的椅子或沙發,生活中不使用蹲便器,以免關節脫位。避免重體力活動以及參加諸如跳躍、快跑、滑冰、打網球、跳迪斯科等需髖關節大范圍劇烈活動的運動項預防感染: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痛及不適,應及時復診;在做其他手術前均應告訴醫生曾接受了關節置換術,以便預防。每年復診一次。
A組平均住院時間21d,B組平均住院時間35d。A組術中及術后護理中發生并發癥12例,高血壓2例,下肢靜脈栓塞3例,傷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1例,在相關科室治療下,均安全度過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8.7%。B組護理中發生并發癥28例,高血壓4例,下肢靜脈栓塞5例,傷口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8例,肺部感染6例,早期關節脫位4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1.4%。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術后Harris評分平均87分,B組平均 84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效果肯定,醫生成功的手術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而積極有效的護理與康復指導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關鍵[3]。康復不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有關,還與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及對疾病的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認知能力下降、接受能力差、反應遲緩等特點,往往導致術后康復速度慢、住院時間長、費用高等[4]。本文A組患者均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的護理與康復訓練,結果顯示療效滿意,并發癥減少,縮短了療程,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1 陳廣棟,王振斌,陳建常,等.全髖關節置換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有效性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雜志.2010,14(35):6483-6486.
2 李文,葉美連.雙側人工髖關節同期置換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33-35.
3 梅迎雪,陳希,牛東生.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康復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05-107.
4 陳明國,孟偉正,袁奇亮,等.骨水泥型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 51 例?J?.中原醫刊,2006,33(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