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原發灶不明癌(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site,CUP)是指患者至少有一個經病理學證實為惡性腫瘤的轉移性病灶,但經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的體格檢查以及常規的輔助檢查卻無法查到原發灶。CUP約占實體瘤的 2.3% ~4.2%[1]。原發灶不明的腫瘤患者診斷困難,治療復雜,特別是當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后原發灶仍難確定時,臨床醫師只有憑經驗用藥,但大多數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因此"個體化"治療CUP的方案仍有待不斷地探索和總結。化療是原發灶不明癌的重要治療措施。我們回顧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間收治的15例原發灶不明轉移癌患者,對其應用多烯紫杉醇和順鉑聯合化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探討。
1.臨床資料:本組15例原發灶不明癌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54歲,病程10天到1.2年。轉移累及器官:單純淋巴結3例,淋巴結+骨3例,淋巴結+肝臟和/或肺臟5例,單純骨轉移者1例,淋巴結+皮膚軟組織3例。轉移病灶組織學類型:鱗狀細胞癌4例,腺癌8例,未分化癌3例。所有患者PS(performance status scores)評分為0-2。
2.治療方案:15例患者均采用“多烯紫杉醇加順鉑”方案,其中“多烯紫杉醇60mg/m2,d1;順鉑30mg/m2,d1-3”,經靜脈給藥,每 21天為一個周期。每2個周期后評價療效。病情未出現進展者共完成4~6個周期。
15例患者中有1例因經濟原因僅化療1個周期。其余14例患者總有效率(CR+PR)為50%,95%可信區間23% ~77%,完全緩解(CR)1人(7.1%),部分緩解(PR)6 人(42.9%),穩定(SD)4人(28.6%),進展(PD)3 人(21.4%),疾病控制率(CR+PR+SD)為78.6%,95%可信區間 49% ~98%。中位進展時間為5.5個月,中位生存時間為11.6個月。無化療相關性死亡,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白細胞減少(1~3級13人);惡心嘔吐(1~2級11人);腎毒性(1~2級3人),主要表現為血尿素氮升高;外周神經毒性(1級3人),主要表現為手足麻木,給予營養神經治療或停藥后可以恢復;肝臟毒性(1~2級3人),主要表現為轉氨酶升高或/膽紅素升高;心臟毒性(1級1人),主要表現為活動后心悸,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停藥后可恢復正常。
原發灶不明癌在沒有形成明顯的原發腫瘤灶之前就已發生轉移,超過50%的CUP患者表現為多發轉移,單一轉移主要表現在肝、骨、腦、淋巴結[2]。原發灶不明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原發灶太小,目前檢查手段難以發現。②原發灶區被機體內某些免疫機制所破壞。③原發灶被轉移灶所包裹,從而已被臨床檢查所忽略或不能區分。④原發癌灶已發生腫瘤卒終。⑤在對轉移癌治療過程中,原發癌灶已在無意中被清除。⑥轉移癌的生物學特性與原發灶不同,使原發灶尚未發現,患者就死于轉移癌[3]。由于CUP的生物學行為較惡劣,具有侵襲性強,轉移早的特性,預后較差,總體生存期較短。因此對原發灶不明轉移癌的治療不能過分強調尋找原發灶,應果斷采取措施,盡早開始治療,爭取時間,控制病情,減輕患者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醫師可以在治療過程中繼續查找原發灶,以求標本兼治。對于不明來源轉移癌的治療目前沒有統一模式[4],化療是CUP的重要治療手段。
隨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PET-CT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原發腫瘤檢出率不斷提高,但其總體預后仍較差,生存時間較短。因此“個體化”并“特異性”治療CUP的方案仍有待臨床試驗的不斷分析和總結。本文14例原發灶不明癌患者,,均應用多西紫杉醇加順鉑進行化療,總有效率為50%(CR+PR),中位進展時間為5.5個月,中位生存期為11.6個月,不良反應主要為神經毒性,惡心嘔吐,心臟毒性及腎臟毒性,均可以耐受,無化療相關性死亡,但其臨床意義尚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1 張智顯,馬峻峰,付登禮,等.不明原發灶頸部轉移癌的診斷和治療[J].醫學綜述,2010,16(10):1491-1493.
2 劉明波,董淑華,唐平章.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癌診斷和治療[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29(1):35-38.
3 朱德茂,楊志,聶長慶,等.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癌68例臨床病理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06,21(2):170-172.
4 李紹明,林沸騰,謝樹賢,等.不明原發灶轉移癌的治療探討(附13 例報告)[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2,9(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