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蘭菊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Pathologic jaundice of newborn)是指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鞏膜黃染的癥狀,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病理性黃疸的病因較為復雜,若病情嚴重可引起核黃疸,損害神經系統,導致患兒出現嚴重的后遺癥,甚至死亡[1]。由于患兒家長對新生兒黃疸認識較少,很少引起重視,因此加強患兒家長的相關指導和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在患兒治療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1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的護理措施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具體如下。
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1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43例為母兒血型不合,9例為早產兒,7例為嚴重感染,2例為膽道異常。
2.方法:若患兒產前確診為母兒血型不合,則在出生后立即給予5毫克苯巴比妥,25毫克強的松,口服,一日三次。若黃疸較為嚴重,則給予適量白蛋白加入20毫升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每日一次。光照療法:若患兒總膽紅素大于257mol/L時,應在檢查患兒病因的同時開始進行光療。若患兒已明確診斷為Rh溶血,則應盡早對患兒進行光照療法,并適當配合藥物療法或換血療法。換血療法:若患兒出生前,確診為溶血癥,而且出生時癥狀已較為嚴重,則應在患兒出生后立即換血;若患兒經藥物加光照治療后,膽紅素仍然繼續上升,且至340mol/L,甚至出現核黃疸癥狀者,需立即采取換血療法。
所有患兒均視具體情況采用綜合性的治療措施。其中,58例患兒采用藥物聯合光照療法治療,治愈56例;3例患兒采用藥物聯合光照療法和換血療法治療,治愈3例。總治愈率達到96.7%。
1.新生兒的一般護理: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散熱快而產熱少,若溫度過低或者患兒饑餓,則極易發生酸中毒等癥狀,因此應注意對患兒進行保暖,并予以純母乳喂養,護理人員需對患兒飲食及大小便情況作詳細記錄。由于黃疸患兒多表現為吸吮無力、食欲不振和煩躁不安,應耐心喂養,確保患兒足夠的熱量供應,如患兒飲食較差,可適當靜脈滴注葡萄糖溶液,避免患兒出現低血糖癥狀。而且,護理人員應掌握新生兒Apgar評分情況,對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皮膚黃染的患兒,需密切觀察其黃疸進展情況,詳細記錄黃疸出現的部位和程度,防止患兒出現溶血癥及核黃疸等嚴重癥狀;若新生兒產前診斷為母兒血型不合,則應留取5-6毫升臍血檢測血清膽紅素、血型等;對于可能換血的患兒,應在斷臍時保留5厘米左右的臍帶,消毒后用無菌紗布包扎,以備換血。
2.光療兒的護理:光療前,給患兒喂奶,防止患兒在治療時煩躁而影響療效,并洗澡,更換干凈尿布,保護會陰部,避免患兒性腺受光照損害。同時,患兒雙眼需用黑布保護好,避免損傷患兒眼睛。調節藍光波長為420~470nm,箱內溫度調節為30~33℃之間,相對濕度50%,將患兒裸體放入光療箱中央,以達到充分的光照和治療。患兒一般采用間歇光療,照四小時,停兩小時,持續兩天左右,黃疸嚴重時可適當延長至四天左右。光療期間應定時監測患兒生命體征,將患兒體溫控制在36.5~37℃之間,遵醫囑給患兒靜脈輸液,按需喂乳,保證患兒足夠的水分攝入。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觀察患兒黃疸程度的變化,若黃疸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應及時通知醫師,并配合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光療結束時,給患兒洗澡,并檢查患兒皮膚是否出現破損或皮疹等,并持續觀察患兒是否出現黃疸反彈的癥狀[2]。
3.換血兒的護理:換血應在手術室內進行,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避免出現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換血前,患兒暫停哺乳一次,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選擇新鮮血液并充分準備急救用品,換血量一般為患兒血量的兩倍,約160毫升/千克,可換出約85%的致敏紅細胞[3]。換血時,每次更換的血量為15毫升左右,并間隔兩分鐘左右,避免換血過快而引起心衰。換血過程中,應精確記錄每次注入和抽出的血量及時間等,密切觀察患兒各項生命體征,定時檢測患兒心跳、呼吸次數以及脈壓等重要指標。換血前后均留取患兒血標本,進行相關的檢測,以了解換血效果。換血后,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兒黃疸程度及擁抱反射、心跳、呼吸等變化情況。
4.健康教育:詳細地向患兒家長講解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介紹該病的治療方法,讓家長充分認識到該病的嚴重性,并指導相關的護理措施。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復雜,醫務人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治療患兒的原發病;同時,護士應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護理干預,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兒的預后。
1 渠秀娟,李秋玉.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5):18-19.
2 王夢霞,周厚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護理現狀?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9(2):143-144.
3 馬超美.淺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及護理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