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芳
(菏澤學院 外國語系,山東 菏澤 274015)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民族由于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神話傳說、文學作品等的積淀,往往形成獨特的文化意象[1]。翻譯無論被認為是兩種語碼之間的轉換還是兩類文化之間的交流,都要受到兩語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的制約。作為文化交流重要途徑之一的翻譯活動,究竟應采取何種策略才能實現文化交流的互惠互利呢?在翻譯策略上,歷來存在歸化與異化之爭,但異化與歸化不是天然對立的,無論采取哪種策略,都是為了全面、準確地展現原文。
《紅樓夢》涉及到文化、歷史、宗教、政治、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也是世界文學經典之一。在從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先后有許多學者和翻譯家對《紅樓夢》進行節譯或全譯,在眾多的英文版《紅樓夢》中,霍克斯(David Hawks)與閔福德(John Minford)的譯作出類拔萃。根據陳梅、文軍在美國亞馬遜圖書網(Amazon.com)(全球最大的圖書銷售網之一)上對中國典籍英譯本在國外閱讀市場的調查,霍克斯翻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e I《紅樓夢》第一卷位于讀者參與評分人數最多的前10本譯本之一,反映了該譯本在國外閱讀市場的受歡迎程度[2]。
霍克斯《紅樓夢》譯本語言典雅優美,其中涉及文化意象詞語的考訂細密,力圖做到既能讓英語讀者讀到與原文相近的譯文,又能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以便讓西方讀者得以見其全貌,因此備受海內外紅學界和翻譯界褒獎。但個別典故的翻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馮慶華在《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中,比較了霍譯和楊譯關于文化典故“司馬牛之嘆”的不同翻譯策略[3]144,但沒有涉及這一文化典故中點睛之筆“嘆”的詞義理解和表達。本文通過對比分析霍克斯及楊憲益、戴乃迭對“司馬牛之嘆”中“嘆”字的不同翻譯方法,說明譯者只有正確理解原語詞義及其文化意蘊,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傳達文本及其蘊含的文化信息。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講黛玉又犯了嗽疾,寶釵來探望她,說起她的這個病癥來,“黛玉嘆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求的……”寶釵建議黛玉吃燕窩粥,黛玉顧慮她若提出熬燕窩粥,別人會說三道四,因為她認為“我又不是他們這里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寶釵認為她和黛玉一樣也吃住在賈府大觀園里,所以寶釵道:“這樣說,我也和你一樣。”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這里又有買賣地土,家里又仍舊有房有地。你不過是親戚的情分,白住了這里……”于是寶釵撫慰黛玉說:“我雖有個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個母親比你略強些。咱們也算同病相憐。你也是個明白人,何必作‘司馬牛之嘆’?”[4]
霍譯:I have a brother,it’s true;but you know as well as I do what he’s like.It’s really only in hav-ing a mother that I can count myself a bit luckier than you.In other respects we have enough in common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fellow-sufferers.If you can see this-as with your intelligence I am sure you must—you have no cause 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All men have brothers,only I have none.”
楊譯:As for my brother,though,you know what he’s like.My only advantage over you is that I have a mother.Fellow-sufferers can sympathize with each other.Why should an intelligent girl like you 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3]144
“司馬牛之嘆”出自《論語·顏淵》[5]: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是當時宋國大夫向魋的弟弟。向魋參與叛亂,牽連到司馬牛,他就逃到了魯國。因為哥哥卷入政治禍亂,司馬牛常常心懷憂懼。一天,他又憂愁地對子夏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就勸他:“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朱熹作注說:“牛有兄弟而云然者,憂其為亂而將死也。”這是說,司馬牛的哥哥其時未死,但是他擔心哥哥因為身陷禍亂,性命危在旦夕,自己已經相當于失去親兄弟了,非常憂傷,子夏則竭力解勸安慰。長期以來人們對“司馬牛之嘆”解釋為: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在《紅樓夢》語境中,“似乎按照約定俗成的解釋更為合理”[3]144。
霍譯將“司馬牛之嘆”譯為: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All men have brothers,only I have none.林黛玉上文提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此為引用子夏勸解司馬牛的話,所以下文才有薛寶釵的“司馬牛之嘆”的說法。霍克斯使用音譯的策略,翻譯了“司馬牛”這一意象,保留了原文中的異質成分,但他體會譯語讀者對于理解漢語典故的困難,加了注釋,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使得譯文栩栩如生地出現了兩位通古博今的才女形象”[3]144。但他將“嘆”字譯為“complaint”(抱怨),值得商榷。
“司馬牛之嘆”中的“嘆”為“感嘆”:有所感觸而嘆息[6]。其對應的英語翻譯為:sigh with feeling.
CollinsCobuild Learner’s Dictionary對sigh的解釋:
sigh:When you sigh,you let out a deep breath,as away of expressing feelings such as disappointment,tiredness,or pleasure.Also a noun.
例句:(1)Prue heaved a weary sigh.[7]1022
(2)To her horror she heard a long moaning sigh.[8]
CollinsCobuild Learner’s Dictionary對complaint的解釋:
Complaint:A complaint is a statement in which you express your dissatisfaction with a particular situation.[7]
例句:There’s been a record number of complaints about the standard of service on Britain’s railways.
此處“司馬牛之嘆”的“嘆”字為“感嘆”而不是“抱怨”,原因有二:
其一,盡管黛玉抱怨了自己在賈府的處境,但此處寶釵所引“司馬牛之嘆”的典故,并不是針對黛玉所說賈府的處境一段話,而是針對黛玉所說的“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這里又有買賣地土,家里又仍舊有房有地……”一段,黛玉只是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并不是抱怨寶釵有母有兄,有房有地,而自己沒有;
其二,寶釵所引“司馬牛之嘆”的典故,是在回應故事開頭,寶釵問起黛玉的病時(故事也是由此而起),黛玉引用子夏勸解司馬牛的話,原文就用了“嘆”字,原文為“黛玉嘆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求的……”寶釵所說“司馬牛之嘆”是在回應黛玉所引子夏一段話時的感嘆語氣,因此,寶釵所說的“司馬牛之嘆“的“嘆”應為“感嘆”,不應該是complaint(抱怨)。
楊譯將“司馬牛之嘆”譯為: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省略了文化意象詞“司馬牛”的翻譯,對于展現人物形象有所影響。但用“lament”一詞來對應“嘆”字,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
CollinsCobuild Learner’s Dictionary對lament的解釋:
lament:Someone’s lament is something that they say that expresses their sadness,regret,or disappointment about something.[7]613
例:the professional woman’s lament that a woman’s judgement is questioned more than a man’s.
“lament”一詞中悲苦的含義和黛玉對自己身世孤苦的無限感嘆相對應,所以寶釵撫慰黛玉說:“何必作‘司馬牛之嘆’?”
若是把兩譯文結合起來,翻譯成to go echoing Si-maNiu’s lament:“All men have brothers,only I have none.”那么,“lament”一詞中悲苦的含義和注釋“All men have brothers,only I have none.”所傳達的含義相一致,譯文讀者就能更加全面、形象地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
文化意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聯想意義。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翻譯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譯文優美流暢,更要求譯文能盡可能地完整、準確地傳達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如果譯者在理解原義詞匯及文化內涵方面不作深入分析,譯文的準確性與嚴謹性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導致誤譯[9]。因此,譯者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加強雙語語言技能與文化修養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需要盡量再現原文民族文化意象,傳達原文文化內涵信息,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把原作盡可能完整地奉獻給譯文讀者。
[1]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103.
[2]陳梅,文軍.中國典籍英譯國外閱讀市場研究及啟示[J].外語教學,2011(4).
[3]馮慶華.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87:341.
[5]論語[M].李偉,注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231.
[6]現代漢英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275.
[7]Collins Cobuild Learner’s Dictionary[M].Glasgow: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1.
[8]張道真.現代英語用法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318.
[9]張法連.法律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中國翻譯,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