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華泰評估師事務所 尉 然
資產評估本質:價值還是價格
江西華泰評估師事務所 尉 然
馬克思關于商品價值二重性,決定商品具有價值和價格二種價值形式,因此,資產評估也應體現資產價格評估和價值評估,本文對評估方法、價值類型與價值屬性的關系、資產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價值評估與價格評估的比較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供大家批評、指正。
資產評估 價值類型 評估方法 價值價格
現行資產評估方法有三種,即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是指在評估資產時按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扣減其各項損耗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其價值類型是在用價值,價值屬性是重置價值,即資產按照現時采購相同或者近似資產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
市場法也稱市場比較法,是指通過比較資產與最近交易類似資產的異同,將相似資產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整,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資產評估方法,市場法是資產評估中最簡單、最直接的估價方法,其價值類型是市場價值,價值屬性是交換價值,即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支付的金額。
收益法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折現的金額,來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收益法的價值類型對于企業而言,是指企業持續經營價值,對于單項資產而言,是指其投資價值或者內在價值,其價值屬性體現為資產的使用價值或者效用價值。顯然,在評估中選擇不同評估方法,體現了資產不同價值類型或者價值屬性,因此,在價值量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換言之,資產價值屬性、價值類型與評估方法之間存在一致性、相關性。例如:同一資產使用不同評估方法,其實體現不同價值屬性、價值構成,必然在價值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在具體資產評估當中,各種評估方法、價值屬性、價值類型上,不具有替代性、可比性,不同評估方法的運用,必然得出不同的評估結果,如果把資產屬性比喻人的性別差異的話,資產不同價值屬性就像男性與女性一樣,由于性別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不能將二者等同、混淆。
(一)馬克思關于商品二重性的論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重屬性,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夠用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也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各種商品的價值,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不同。價值存在于商品體內,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商品要能夠交換就必須有用,使用價值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使用價值本身并不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要考察使用價值,是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其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僅有使用價值是不夠的,它還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即具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馬克思認為,價值是使用價值的基礎,使用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體現: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次,使用價值是永恒的范疇,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再次,使用價值的存在不以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最后,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取價值,不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商品消費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任何使用物品都有價值。價值通過不同的使用價值形式表現出來。交換價值本質上屬于使用價值范疇,它是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具有二重性。抽象交換價值連接商品價值,商品價值形式采取抽象交換價值;具體交換價值連接價值量或價格,價格是具體交換價值的貨幣形式。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的關系就是抽象交換價值與具體交換價值的關系。在深層次上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關系,也就是個人具體勞動與社會抽象勞動的關系。因此,交換價值的根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由于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二因素,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也就是說,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二重性,交換價值表現為資產價格,使用價值最終形成資產價值,商品(資產)價格與價值二種價值形式,二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因此,在資產評估實踐中既應該有資產價格評估,又應該有資產價值評估,并不能統稱之為資產價值評估。
(二)價格和價值辯證關系。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價值交換在流通過程中的轉化形式,價格是一種從屬于價值并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價值變動是價格變動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于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價值決定,同時也是貨幣本身價值所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例如,在商品價值不變時,貨幣價值的變動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同樣,商品價值的變動也并不一定就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在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按同一方向發生相同比例變動時,商品價值的變動并不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因此,商品的價格雖然是表現價值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商品價格和商品價值不相一致的情況,在非理性市場環境下,有時還出現巨大背離。
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去追究影響價格的最終形成因素,而是將價格作為天生的自變量來看待,也就是說,不再區分價格與價值關系,或者將二者等同,他們認為,市場價格是資產價值的最真實反映,那么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由什么決定的呢?經濟學家說是由供求決定的,馬克思說是由勞動價值決定。現實中供求關系只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因素,但不一定是決定價格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因素。例如:在經濟通貨膨脹時,所有商品價格幾乎都高于其價值;在經濟緊縮時,商品價格遠低于其價值。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花旗銀行股價從100多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 ,國際油價從最高140美元跌到30多美元,用供求關系解釋此類經濟現象似乎過于簡單。按西方經濟學理論,競爭會使市場達到均衡,從而不需要政府干預;但實際上市場不可能實現均衡,競爭結果必然導致壟斷,并推向寡頭經濟,在少數壟斷資本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政府干預市場的辦法來遏制國際資本獲取的不當壟斷暴利。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資本或者國際炒家在金融市場、商品期貨市場上興風作浪,嚴重干擾全球經濟發展,特別是加快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侵略和掠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際大資本家以全球化為契機、以金融資本為利器,借助其對資產的定價權,實現了對黃金、白銀、農產品、石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和匯率、股市、房市等金融市場的價格操縱,獲取暴利。實際上,國際大宗商品或金融產品的價格已不再由供求關系所決定,而是由國際金融家或者國際炒家憑借壟斷地位,為自身謀利所決定,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國際慣例。因此,在資產評估當中,應該區分價格評估和價值評估,不能籠統稱資產價值評估,價格與價值關系相對資產而言,體現為資產價值量的共性與個性關系,即資產的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關系。
現行資產評估準則規定評估方法有三種,即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市場法體現資產的現行市場價格,因此市場法是對資產價格的估價;成本法與市場法雖有所區別,但重置成本建立在資產現行市價的基礎上考慮重置相關費用,扣減其各項損耗的結果,因此,成本法對資產的估價是一種重置的資產價格,需要特別說明,成本法一般運用在單項資產評估,在企業整體資產評估中,由于成本法未考慮企業無形資產,因此成本法對企業整體資產估價嚴重失真,特別是在國有企業整體資產轉讓、重組上,使用成本法估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收益法體現價值屬性為資產使用價值或者效用價值,因此,對其資產估價體現為資產的使用價值而非市場價格,也就是說收益法對資產估價是特別主體(資產)個性的價值而并不是資產共性的市場價格。由于采用收益法體現資產價值屬性是效用價值,是資產內在價值最近似的反映,它與市場價格評估的主要區別:
(一)理論基礎不同。現行資產觀念將資產概念表述為,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給企業單位量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其最本質特征是未來經濟利益,根據這一特性,資產價值不是以企業現有資產價格為基礎,也不是資產重置成本,而是其未來的經濟利益。就資產屬性而言,其評估方法應該體現為收益法,只有收益法最能反映企業未來的產出,最恰當反映企業未來的經濟利益,是對資產內在價值最好的反映;采用市場法理論基礎:市場最簡單、最直接、最真實地反映資產市場價格,評估過程相關資料來源市場,同時為即將在發生資產交易行為估價,為資產交易提供參考依據,也就是說,價格評估提供相同資產在同一市場的相似市場價格,而不是資產的效用價值。
(二)使用目的不同。采用價格評估,最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時點下資產的市場價格,由于資產的市場價格受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資產市場價格并不能完全反映資產內在價值,價格評估最大特定反映資產現時交易價格,因此,市場法評估主要以資產交易為目的;收益法評估目的試圖揭示資產的內在價值,由于資產價值取決于未來經濟利益,價值評估將預計企業未來現金流入、流出折現來反映資產效用價值,以評價和判斷資產價格的水平,從而發現投資機會,換而言之,價值評估主要以資產投資決策為目的。
(三)評估計價標準不同。價值評估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評估方法,它主要考慮資產的未來收益和貨幣的時間價值。價值評估計值標準是收益現值標準,即用收益現值來衡量資產狀況價值的記錄標準,把企業或者其他某種具有完整的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的整體(單項)資產投入流通,本金的流通,其計值應屬于對其活力能力的計量;價格評估的計價標準是變現價格,變現價格是指要素資產在公平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用來衡量被評估資產價格的一種計價標準。例如:一臺機器設備在生產資料市場上正常流動,其現行市價就是變現價格,非公開市場價格,如被迫出售價格或者優惠價格都不應算作“變現價格”。變現價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資產價格是由資產內在價值所決定,所謂的內在價值是資產未來利益折現結果;其次,資產價格受資產再生產價值的影響。資產再生產價值即指在現有生產條件下,相應功能的資產所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再次是受資產的功能狀態和損耗情況的影響;最后,影響變現價格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還是受市場條件、供求關系情況的影響。所以說,變現價格的評估是高度的市場化的評估,直接受市場的檢驗。這就是市場法與收益法在計價標準方面的主要區別。
(四)適用范圍不同。價值評估主要適用于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具體表現為企業股權變動、房地產及資源性資產、無形資產轉讓業務等方面。適用市場法評估的資產,要求其余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不但在市場上存在潛在的買主,而且在市場上能夠搜集到具有可比性的同類或相似資產的交易資料。因此,適用市場價格評估的資產業務,主要是單項生產要素的交易及其能上市交易的股權投資。如買賣設備、原材料、房地產、股票、債券等。在課征財產稅和遺產稅方面,一般也以現行市價為依據。收益法適用的前提是被評估資產必須能帶來收益,這就是市場法與收益法在適用評估業務方面的區別。
(五)影響評估的基本因素不同。決定評估資產內在價值的因素,主要是指:收益額、本金化率。而決定評估資產市場價格的基本因素:一是要求市場發育比較健全,經常有類似資產的交易,市場所反映的資產價格信號真實、準確、正常;二是要有與被評估資產相同或相似資產近期交易價格作參照物;三是買賣雙方都要有充分的時間和一定專業知識,以使資產價格更高一些。活躍的市場,就意味著被評估的資產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或可售性,因此,決定價格評估的基本因素首先表現為要有公平、活躍的市場,不僅要有潛在的買主,而且要有可比的對象。與價值評估不同在于,價值評估是資產自身價值由未來收益決定,而資產價格評估來自市場價格。
(六)評估方法的不同。價值評估是將資產未來預期現金流折現,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其基本公式:資產評估值=年收益額/資本化率;市場價格評估是指通過比較資產與最近交易類似資產的異同,將相似資產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整,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資產評估方法,市場法是資產評估中最簡單、最直接的估價方法。其評估程序:①明確評估對象;②公開市場調查;③分析整理資料,選擇參照物;④被評估對象與參照物比較;⑤分析調整差異,得出結論。
(七)結果不同。市場價格評估反映資產的市場價格,即同類資產在某一時點下市場價格基本一致,反映資產價格的共性,而價值評估反映資產內在價值,由于同一資產在不同企業發揮作用不同,其效用價值就應該有所不同,反映資產個性價值,因此,資產價格評估與價值在價值量上存在很大差異,其評估結果理應不同。
(八)價值屬性不同。價格評估反映的是資產的交換價值,即一種商品在市場上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關系體現出的價值屬性,表現形式是價格,即人們在某一時點購買資產(商品)所愿意支付用貨幣度量的成本;價值評估體現資產價值屬性是效用價值,指資產在某一特定主體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折現的金額,體現資產“未來經濟利益”的本質特征,反映資本的投入產出關系,是資產內在價值的體現。
(九)決定價值的因素不同。價格評估認為,資產價格來源于市場交易的結果,換言之,資產價格主要由市場買賣雙方交易的結果,即供求關系是決定資產價格的核心因素,其他因素影響價格也要通過供求關系來影響價格;價值評估認為,資產價值由資產自身的未來收益決定,而不是取決于資產投入成本和市場交易的結果,也就是說,二者的影響因素不同。
(十)優、缺點不同。價值評估是一種著眼于未來的評估方法,它主要考慮資產的未來收益和貨幣的時間價值,主要優點是:一是能夠較真實、較準確地反映企業本金化的價值;二是在投資決策時,應用此法得出的資產價值較容易被買賣雙方所接受。其主要缺點是:一是預期收益額的預測難度較大,受較強的主觀判斷和未來收益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二是在評估中適用范圍較窄,一般是用于企業整體資產和可預測未來收益的單項資產評估。價格評估的優點:一是在于充分考慮了市場變動因素,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評估時的市場價格;二是評估結果更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缺點是:考慮的因素不夠全面,而且需要存在具有可比性的參照物,需要有公開及活躍的市場作為基礎,如缺少可比參照物及其對比數據,這種方法就難以運用。
1.劉玉平.2006.資產評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姜楠、王景升.2007.資產評估.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3.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編寫組.2009.資產評估.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中國資產評估協會.2008.資產評估準則.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5.朱柯.2007.資產評估.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