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上海200237)
根據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訓練,培養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能力。由此可見,在該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實務能力的培養和實務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而目前很多大學,尤其是綜合型大學輕視實務教學,更多推崇精英教育模式,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深度,而忽視了學科本身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基于此培養模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實務類課程的學時被一再縮減,誤認為實務實踐能力只是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具備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上日趨重要的地位,為高級國際經貿專業人才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在銀行、保險、財務、管理等許多領域均需大量能夠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慣例、利用網絡營銷進行全球溝通的復合型人才。在涉外人才市場,往往更加青睞復合型、知識型、外向型、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
因此,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整個教學體系中應增加實務類等主干課程的學時,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結算等,而外貿單證實務、外貿運輸與保險、海關報關等課程可以通過專業選修課的形式滿足學生的需求,以利于不同發展目標的學生作出自主選擇。
由于國際貿易實務系列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所以在講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對實際案例的深入分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靈活運用。通過學生自己思考、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在實務教學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實務課程中的案例教學是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起到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作用,以此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及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應以理論與實踐協同提升為取向,既強調理論的掌握和獲取,又強調實踐的改進和優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國際經貿格局瞬息萬變,各國貿易政策也層出不窮,在實務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學的時效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實時跟蹤國際貿易的最新動態和本專業學術前沿問題,不斷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及時將國際經貿領域的最新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隨著國際貿易業務的不斷發展,其相關的很多規則和國際慣例都在不斷修訂和更新,并且修訂和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而由于教材編寫出版的滯后性,學生無法通過教材完全掌握最新的業務知識,不利于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實務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緊跟國際貿易形勢和國家外貿政策的變化,在堅持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和規范的知識結構不變的同時,還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精神,及時積極地反映實務操作中的最新業務操作方法和最新的發展動向。
理論教學是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重要教學環節,實踐則對學生理解和應用基本理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務課程的直接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很多學校都通過購置專業的模擬軟件、成立專業實驗室、建設校外實驗基地等途徑,以此來加強創新能力訓練和實踐,從注重傳授知識的教育轉變為注重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方式。綜合型大學采用畢業實習與校外實習基地緊密結合的方式比較有效,更具有實施的空間,因為實務課程的課時有限,很難在模擬教學、實驗教學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財力,而畢業實習被設置在教學計劃中。
根據學生畢業實習的過程和效果來看,由于外貿業務特點、商業秘密、老師數量不足等原因,一般的外貿實習很難使學生真正融入各個真實環節、接觸實際客戶、熟悉整個貿易流程,無法達到幫助學生在畢業后很快適應崗位的目的。目前很多學校所采用的分散進行、自主尋找實習單位的方式更是難以監控實習過程,實習造假現象也難以避免,實踐效果不甚理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校建立長期有效、能夠真正合作的實習基地是不錯的選擇。首先,學校、學院要重視這種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充分利用院校的社會聲望、校友資源、豐富的人脈資源等各種優勢,建立良好的、能夠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其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學校、實習企業、學生等各方利益的多贏,如在利用各種人脈資源建立了和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系后,要給企業更多在學校提升企業形象、品牌融入的機會,使企業在行業內獲得更多潛在機會和推廣。在這樣不斷良性循環的合作中,使企業愿意提供真實的崗位給實習學生,從而達到提升實踐效果的目的。在合作過程中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多挑選高素質經貿人才的機會,促使實習單位能夠按照學校的實踐目的來規范學生的管理,切實達成實務教學目標。
[1]羅新兵,羅增儒.案例教學:謀求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協同提升[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5(6):17-20.
[2]趙磊.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北方經貿,2012(1):136-137.
[3]李翠蓉,徐志偉.本科實踐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西昌學院學報,2005(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