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杰
(鞍山師范學院 商學院,遼寧 鞍山114007)
于2009年末發端于希臘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經演變為影響并制約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場“債務風暴”。2011年下半年,歐債危機出現了向法國等歐洲核心國家蔓延的勢頭,歐洲銀行業受到了嚴重威脅。2011年10月,第二輪歐盟峰會就希臘債務減記、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擴容、銀行業資本狀況等三個議題達成了全面共識。歐元區和IMF將向希臘提供1000億歐元的新一筆援助。然而上述一攬子協議,似乎并未對穩定歐洲金融市場起到實質性作用。2011年11月惠譽將葡萄牙主權評級由“BBB-”下調至“BB+”,并給予負面的評級展望。另外,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的長期國債收益率繼續走高,這意味著兩國政府幾乎不可能通過市場融資。同時德國和法國在歐洲央行救市以及發行歐元區債券問題上分歧巨大。2012年二季度全球經濟仍然面臨很多不利因素,盡管歐洲央行和美聯儲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歐盟峰會就援助資金使用等問題達成協議,但這些利好因素并沒有改變金融市場震蕩運行的格局。2012年8月歐元區國家失業率仍高達11.4%,其中西班牙、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失業率較高,分別為25.1%、24.4%、15.9%和15%。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三季度全球經濟復蘇動力有所減弱,各國工業生產普遍下滑。繼2011年全球貿易增速比上年大幅減緩7.1個百分點之后,2012年上半年國際貿易繼續呈現增長乏力的格局,尤其是各國對歐元區出口貿易明顯萎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2年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2012年全球貿易增速的估值下調0.3至3.5個百分點。根據歐盟委員會2012年春季做出的預測,2012年歐元區GDP減速為0.3%,其中重債國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GDP減速分別為4.7%、3.3%、1.8%、1.4%,顯示債務危機對歐洲經濟的影響仍在發酵。歐元區工業生產速度將繼續放緩,歐債危機在短期內仍然難以緩解甚至會繼續惡化,對全球各國經濟貿易的發展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歐盟是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國對歐盟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20%。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歐洲各國普遍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削減公共開支,購買力下降,導致進口減少。歐元區經濟數據普遍疲軟,2012年9月歐委會公布的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為-25.9,創2009年5月以來最低值。分析指出,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反映了歐洲消費者對于未來經濟缺乏信心,對未來經濟形勢持謹慎和悲觀態度,市場需求急劇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將減弱,中國的外貿出口將受到較大程度的打擊。2011年,我國對歐盟出口貿易額同比僅增長14.4%,相比2010年已經明顯下降,貿易順差額同比也大幅減少。
根據歐洲統計局已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在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自華進口深度下行。2012年5月,德自華進口額下跌10.2%;對華出口額上升2.1%。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對華貿易額分別下跌5.2%、2.1%和5.8%。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自華進口額分別下跌7.6%和2.1%,法國自華進口額僅增長0.6%。
由于歐債危機的爆發,歐洲經濟趨于疲軟,通過歐元貶值來刺激出口以維持經濟增長。2010年初,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9.7635,到2012年初下降到8.2204,截至2012年7月31日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下跌到7.7627。歐元匯率一直處于持續下行的態勢,近兩年的貶值幅度高達20%。歐元貶值對中國企業的出口有兩方面影響:一方面降低企業利潤,對外貿企業而言,每一筆訂單從報價、預付款、生產、交貨到付尾款期間,如果以歐元為計價貨幣的話,在此期間歐元貶值會使出口企業的利潤大幅降低。因為在以歐元表示的價格不變情況下,出口收匯后兌換到的本幣金額減少,使企業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損,影響外貿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人民幣相對于歐元大幅升值,在出口市場會導致以歐元表示的商品價格升高,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尤其是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歐洲客商要求更低的報價,而國內生產成本不斷上漲,進一步壓低了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
歐債危機的加劇不僅意味著歐洲的進口需求下降,同時為了保護歐盟內部的生產企業,歐元區對中國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2010年,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產無線數據卡同時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涉及中國企業出口額約41億美元。2011年2月3日,歐盟決定維持對中國奧古曼膠合板征收66.7%的反傾銷稅;3月15日,歐盟對中國輸歐玻璃纖維征收反傾銷稅。2011年5月14日,歐委會對華銅版紙反傾銷反補貼案做出終裁,裁定對中國企業征收4%~12%的反補貼稅率和8%~35.1%的反傾銷稅率。2012年4月27日,歐盟委員會公告對中國輸歐自行車發起反補貼調查;7月24日,以德國Solarworld為代表的歐盟光伏電池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提起對華光伏電池的反傾銷申請。2010年以來,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歐盟發起的案件中開始涉及反傾銷、反補貼和反規避調查等多種手段。歐盟對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愈演愈烈,隨著歐債危機的進一步加劇,中歐貿易摩擦會進一步阻礙我國對歐盟的出口。
長期以來,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在歐債危機期間,面對歐洲國家經濟低迷,需求萎縮的狀況,應積極開拓更具發展潛力的金磚國家和東盟等新興市場。未來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速度會遠遠超過發達經濟體,出口應向南美洲、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傾斜。通過增加向新興市場的出口來彌補向發達國家市場出口下降,以減少歐債危機的影響。
由于近兩年歐元不斷貶值,出口企業應盡量避免以歐元作為結算貨幣,可選擇以硬通貨幣組合作為出口交易的計價貨幣,減少因歐元貶值對出口企業利潤造成的損失。企業訂立外貿合同時,盡量多爭取即期付款方式,縮短結匯的時間跨度。還應加強對匯率風險防范的研究,適當采用外匯遠期買賣、套期保值等金融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我國出口企業應盡快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與應收賬款保障制度,保證應收賬款的全額按時回收。避免賒銷結算,盡量爭取采用信用證結算,或者銀行保函等依托銀行信用的貿易結算方式。由于歐債危機前景不明,海外買家的資信狀況也在隨時發生變化,企業應建立信用評級體系,加強對新老客戶商業信用、債務償還能力等動態信息的了解,做好事前風險防范準備。
我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其目標客戶群主要是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階層。歐債危機使很多歐洲國家失業率上升,民眾收入下降,消費者購買力的下降使我國出口市場受到很大打擊。根據國際經濟形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應將產品結構向中高檔方向調整,拓展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高端消費市場。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由產業鏈中利潤較低的加工環節向設計、研發、銷售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出口企業要通過建設研發隊伍,與國外的知名企業合作,不斷推出新產品,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增加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投入,并在產品設計、功能、款式和舒適度等方面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設計方法,培育自主品牌。走高端路線,創較高利潤,且有效規避國外運用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手段來給我國出口企業設置的障礙。
在外需減弱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是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內在要求。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不能過度依賴對外貿易,應實現向內需和消費經濟轉型。中國有13億人口,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已進入到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應著力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提高居民消費預期,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在擴大國內市場的同時,通過組建自貿區形成更大規模的區域經濟體,使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不會輕易地波及中國國內經濟,可以減輕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1]朱靜嫻.歐債危機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2(8):89-90.
[2]鄭熙春.歐債危機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及企業應對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2):108-109.
[3]羅巧云.歐債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2(1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