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選登
(河南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我國農產品出口在面對更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統計,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有90%的農產品出口受到國外貿易壁壘的影響,造成直接和間接損失達100億美元以上。因此,要實現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順應綠色貿易發展潮流,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采取綠色貿易措施,突破國外綠色貿易壁壘。
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不斷增長,一些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農業,削弱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不僅設置了大量檢測項目,而且制定了越來越高的技術指標,有的標準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2006年5月,日本正式實施“肯定列表制度”,設定了嚴苛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由原來的283種增加到799種。且規定必須定期對所有食品的農藥和獸藥殘留量進行抽檢。針對已有殘留限量標準的農藥,日本政府降低了部分產品允許殘留的上限;而對那些沒有具體規定限量標準的農藥,制定了“一律標準”——即每公斤農產品中的殘留量一律不得超過0.01毫克。歐盟對中國茶葉的檢查項目從原來的6種增加到60多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來提高了100多倍。還有部分發達國家將農獸藥殘留標準規定為不得超過0.11ppb,即1萬噸產品中農獸藥殘留量不得超過1克,我國許多動物源性產品均難以達到這一標準。
最初的綠色壁壘主要涉及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及生命健康的少數農產品,但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不斷擴大綠色壁壘范圍,現已涵蓋糧食、蔬菜、水果及畜產品、禽產品和水產品等絕大部分農產品。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幾乎對所有農業化學品在食品中的殘留都作出了規定,設限數量之廣、檢測數目之多,限量標準之嚴格,可謂前所未有。2006年歐盟制定并且實施了《關于食品污染最高限量的新法規》(EC1881/2006號條例),該條例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水產品、動物產品、蔬菜、水果及糧食制品,甚至包括罐頭、調味品等幾乎所有的農產品和食品。
綠色壁壘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往往一個國家實施后其他國家紛紛效仿。目前對我國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的國家不僅包括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入其中。2002年1月,歐盟宣布對中國動物源性產品實施全面禁止,緊接著瑞士、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采取類似措施,加強了對中國動物源性產品的檢測力度,很快德國、荷蘭等國也提出更加嚴苛的檢測標準,甚至沙特阿拉伯也宣布暫停從中國進口此類產品。
1.促使企業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
外在壓力可以轉化為內在的發展動力,綠色貿易壁壘在給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迫使農產品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為了突破綠色壁壘,企業需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進而帶動了農業的整體發展。歐盟早在2002年1月就已經實施食品法典(CAC),該法典是國際公認的食品安全基準標準法典,目前已經被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同時發達國家也壟斷了CAC標準的制定權和修訂權。在遭受綠色壁壘巨大沖擊后,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始認真學習CAC標準,加大質量認證力度,產品國際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
2.有助于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綠色壁壘使我們認識到,生產并出口綠色、有機農產品是開拓國際市場、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我國許多省區開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底,黑龍江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已超過10000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5760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45%,居全國首位。目前新疆已建成10個通過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其中博湖縣博斯騰湖面積約150萬畝的大湖區水產養殖區,是中國最大的有機水產養殖區。四川建有面積約1512畝的綠色食品基地,居中西部首位,目前綠色食品年產量達187萬噸。
1.嚴重阻礙農產品出口
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這些國家大多為世界貿易組織與環境委員會成員,公民的環保意識較強,環保技術世界領先。為了維護自身和公眾利益,這些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在國際積極推行各種環保措施并要求將貿易與環境緊密結合,制定對發展中國家要求較高甚至過于苛刻的環境標準。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的生產、包裹、處理等方面均提出了較高的技術標準,導致美國不允許進口我國的龍眼、蘋果等產品;歐盟不允許進口我國的牛肉等肉制品。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產品出口,使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
2.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減緩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增長,年均增幅為5%左右,但受綠色貿易壁壘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2009年甚至出現負增長,降幅為2.5%。2006年,日本共對我國40種農產品實施55項檢查措施,涉及金額超10億美元的商品,使得茶葉、蜂蜜、豌豆和生姜等主要農產品出口量同比下降20%、13.6%、332%和71%,當年菠菜對日出口額為0。
3.削弱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征收高額的綠色關稅和反補貼稅,使我國農產品成本上升進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價格優勢。由于綠色貿易壁壘涉及農產品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因此,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的檢驗、測試、認證和鑒定等相關費用將增加,進而導致農產品的成本大幅提高,極大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政府在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中應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完善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體系,重點扶持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快推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其次,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農產品安全儲備、自然災害救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對符合國際認證標準的農業生產環節的補貼力度,從根本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科技水平。最后,政府應積極開展“環境外交”,充分發揮貿易大國的作用,廣泛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訂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環保標準,加大國際環境標準制定的話語權,為企業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綠色、環保是農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企業應轉變將產品質量定義為質量合格的傳統觀念,強化綠色意識,同時企業還應主動參與國際標準認證,認真學習HACCP和ISO14000等國際環境標準內容,做到盡快與國際接軌,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應大力推進我國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出口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主,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程度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應努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優質農產品的比重,優化產業價值鏈。加強出口企業間的聯合,不斷增強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地區往往是綠色壁壘的設置者。我國企業在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應該有步驟地調整出口方向,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力度。這樣可以有效規避綠色壁壘,降低市場風險,爭取時間逐步實現農產品的綠色化、標準化生產。
[1]孫同瑜,趙銀德.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1).
[2]樊丹.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6.
[3]王赫.我國農產品貿易應對綠色壁壘法律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
[4]孫元元,衛夏瑩.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時代經貿,2007(10).
[5]王雨.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D]. 安徽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