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近年來,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國際金融危機、貿易保護升級、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外貿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利潤不斷下降,企業進行戰略轉型勢在必行。
美國和歐盟一直是我國前兩大貿易伙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與這兩大經濟體的興衰休戚相關。目前,在歐洲經濟衰退、美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我國出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消費者購買力持續下降,消費市場大幅萎縮,與此同時,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斷發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訴訟,給國內外貿企業造成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為應對歐債危機,歐洲多國相繼出臺了削減工資、降低福利水平、減少進口和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等措施,這勢必給我國外貿企業出口增加難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外貿大國,“中國制造”行銷世界各地。中美、中歐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令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但另一方面,也使許多國家對“中國制造”感到威脅,開始有意識地采取針對中國產品的限制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
“雙反”訴訟對于部分外貿企業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因為無論勝負,企業勢必將面臨巨額的訴訟費,有些企業甚至會損失上億元利潤。由于大多數企業對國外相關法律缺乏了解,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地位還未被歐美等發達國家承認的情況下,訴訟主動權不強,更增加了勝訴的難度。因此,很多企業在“雙反”訴訟中以敗訴告終。
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優勢大部分源于價格優勢,但自2005年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已累計升值達29.68%,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導致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競爭優勢明顯下降。外貿企業面臨兩種選擇:要么提高產品價格,維持單位產品的原有利潤;要么保持產品價格不變,將單位產品利潤降低。無論哪種選擇,都會對外貿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外貿行業的新一輪“洗牌”無可避免,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最終會被淘汰出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有效采取了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措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在全球經濟中率先觸底企穩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于2010年第二季度出現了經濟過熱現象,CPI持續上漲,2011年全年CPI漲幅達5.5%。通貨膨脹的不斷加劇導致外貿企業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甚至一度出現了“用工荒”,很多企業紛紛將工人工資上調20%仍然“一工難求”。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出口商品大部分為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一旦產品上游成本大幅上漲,外貿企業的利潤將所剩無幾,企業將面臨出口無利可圖的局面。
我國企業出口的兩大傳統市場——美國和歐洲,正深陷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導致我國對這兩大市場的出口額大幅下降。同時,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出口產品很容易成為發達國家市場打擊的對象。因此,外貿企業應果斷調整,抓住時機,積極開拓新市場。中東、非洲、拉美地區以及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發展較快,需求旺盛,消費者購買力不斷增強,應成為我國企業大力開發的主要市場。但是,新興市場的成熟度不高、法制尚不健全、信用風險較大,這是我國外貿企業應警惕的方面。另外,相對于出口市場的不景氣,國內市場需求已趨于成熟,外貿企業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擴大出口轉內銷。
首先是向前延伸產業鏈,加強產品供應管理來提升競爭力。外貿企業要想實現轉型,必須擺脫“制造工廠”的帽子,要從制造環節向產業鏈前端延伸,主動加入產品設計與研發等前端環節中。可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改進生產工藝,從根本上降低產品成本和原材料消耗,同時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降低對貼牌加工和零件加工的依賴性。
其次是向后延伸產業鏈,最大程度開發產品自身價值來提升競爭力。通過市場調研、市場營銷等手段,獨立開發新的產品客戶和原材料供應商,增強對產品成本和銷售價格的話語權,在國際市場上掌握價格主動,改變充當大型跨國公司的產品“廉價加工廠”的現狀。
嚴苛的產品標準一直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制造貿易壁壘的主要工具。因此,爭取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將成為我國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武器。近年來,我國企業普遍采取外銷用國外先進標準、內銷用國家標準的“雙重標準”戰略,雖然出口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弱勢地位,相反,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不滿和抗議,認為內銷產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從而紛紛轉為購買國外進口產品。在當今國際市場競爭中,標準已成為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競爭的焦點。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就會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因此,我國應積極介入目前還未制定國際標準的領域,主動參與,大膽提議,把國內成熟的國家標準推向國際市場。對于已有國際標準的領域,應積極承擔國際標準修訂工作,擴大國際標準修訂中的話語權。
出口轉內銷不是單純的市場地理位置的變化,而是經營模式的戰略轉型。而多數企業還是純粹地以對外貿易的訂單操作模式來運作,用外貿理念來做內銷,這必然會增加企業轉型的風險。外銷的產品往往是按照外國消費者的使用要求、消費習慣所定制,在國內市場往往會水土不服。如服裝類產品,由于中國人和外國人的體型差異較大,如果外銷產品不加以改進,就很難滿足國內消費者的要求。
很多企業轉做內銷后,相關部門設置卻不能及時跟進,還是依照原來的職能分工來運作。但外銷一般是按照訂單要求加工,缺少產品銷售人員和客戶服務人員,因此,外貿企業轉型時應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引進內銷方面的專業人才。
企業從決定轉型開始,就應該制定明確的規劃,規劃中應將轉型途徑、轉型后想要達成的目標、轉型所需成本等問題在規劃中詳細列明,避免看一步走一步,而是要使企業的每一個行動都有的放矢。企業轉型要有明確的方向,而不應該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企業轉型過程中,開拓新市場或延伸產業鏈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對企業的現金流實力、融資渠道和資金運用效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轉型企業要不斷加強財務風險控制,在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和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上加大資金監管力度,降低企業轉型成本。
[1]楊青峰.我國外貿企業加快實現戰略轉型的思考[J].對外經貿實務,2008(12).
[2]孟令巖.全球經濟衰退下我國外貿企業的戰略轉型[J].經營與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