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濱 山 卉
(1.黑龍江省對外經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至2011年中國已經入世10年,入世之初,中國政府從全局出發對入世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做出了相應的妥協,即準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方在中國入世后15年內不承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入世10年間已有新西蘭、新加坡、巴西和馬來西亞等近百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歐盟等國家卻遲遲未對此認可。
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歷史遺留問題,反映了深層的意識形態問題。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封鎖社會主義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冷戰結束后,對東歐、蘇聯以及中國等國家的貿易歧視問題卻延續了下來,中國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問題由此產生。
在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價格不予承認,要采用“替代國”制度,用“第三國”來考核中國是否存在傾銷等行為,然而這是一把“有彈性的尺子”,對中國、東歐和古巴等國家來說存在嚴重不公平。在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替代國的選取上,美國多是采用如印度、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阿根廷等勞動力成本明顯高于我國的國家來計算我國出口商品的正常價值,使我國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此外,還有美國一國一稅制度對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和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區別對待,還將中國所有同類生產商視為一個整體;在法律訴訟過程中市場經濟地位國家通常采用“過錯責任”原則,而非市場經濟國家采用“過錯推定”原則。種種不公平的做法和歧視歸根溯源都是美國同中國在某些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或美國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從而阻礙和影響中美間的貿易發展。
同樣出于這種政治性原因,美國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給予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家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這些國家市場化程度遠不如中國,而作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卻沒有得到這一應有的地位,從中可見一斑。事實上,中國市場化程度正在逐步地提高,早在2002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吸引國,這不但證明了中國的投資環境穩定性和優越性以及引資政策的有效性,也從中表明各國投資商對中國投資環境和政策的認可和信任。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不斷加快,國與國之間的經貿聯系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狀態,再加之WTO所提倡的貿易自由化使得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稅銳減,相關的進口配額、許可證和原產地規則等相對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的作用也都大大減弱,反之對反傾銷、反補貼等確保貿易公平的措施卻成為了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和各國之間貿易摩擦的起因。
中國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政策的相繼實施吸引了世界各國在華大力投資建廠。從世界經濟格局來看,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這就使得處于發達國家產業周期中衰退期的夕陽產業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些夕陽產業大多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和低技術含量產業,而在當時的中國恰恰擁有這些產業所需的一切生產要素條件,再加之優惠的吸引外資政策,都無疑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創造了條件。中國從別國進口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經過在本國的加工制造后再出口到美歐等地。這樣一來,美國的進口對象從原本的較為分散的許多貿易伙伴國相對集中到中國,美中貿易逆差逐年攀升,中國也成為美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靶心”。可以說,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各國經濟產業轉型、美中大量貿易逆差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氛圍濃厚的大環境下產生的。
中國對美國貿易的持續順差致使中美間貿易失衡,從美國國內分析,這必然會使其國內大量相關企業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其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時期,國內受影響產業和工會集團會積極加大對美國國會的游說,要求加大貿易保護力度。基于美國政治體制,國會通過立法、相關預算限制等來影響貿易委員會對相關國家的傾銷裁定。影響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難以順利取得。
此外,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美國會每年對中國進行貿易最惠國待遇的審查。通過一年一度的審查機會,美國還可以趁機對中國提出相關的貿易設限要求并以此來保護本國的同種類生產企業,達到其貿易保護表面合理化的假象。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這種貿易最惠國待遇的審查再也不能成為挾制中國出口的工具,并且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等也使美國覺得有必要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基于中國大量出口低勞動力成本、低附加值,相對價格也較低廉的商品,美對中國大量發起反傾銷調查而卻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正可以達到美國表面上尊重貿易公平、推崇貿易自由化,但實質上又保護了本國相關產業的真正目的。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無法取得根本原因在于美國保護本國國內產業的初衷。
[1]吳媛媛.論中美知識產權爭端及其合理解決[J].法制社會,2009(4):97.
[2]李明德.知識產權的國際爭端及我國政府的應對之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1):52-55.
[3]曾令良.區域貿易協定的最新趨勢及其對多哈發展議程的負面影響[J].法學研究,2004(5).
[4]曾令良.世界貿易組織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