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35)
21世紀是海洋世紀,目前,各國高度重視海洋問題,海洋已成為全球重大軍事、經濟、政治的新領域,各沿海國家均紛紛制定和調整其海權戰略,加大海洋管理力度,增強海洋設備力量,大力加強海軍作戰與防御能力,旨在新一輪的海洋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以維護國家政治、軍事及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從“內向型經濟”轉向“外向型經濟”,并已成為“世界工廠”,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空間正向全球擴展。在這個過程中,海權不僅能夠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而且能夠維護我國的獨立和統一,最終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有力工具。當前,我國要想建設高水平的航運中心與金融中心,就必須充分提升與完善海權戰略,大力發展航運金融,從而帶動我國經濟增長。
所謂航運金融就是指航運相關企業從事融資、結算、貨幣兌換、保管、資金融通及保險等一系列經濟活動并與服務所產生的與航運相關的業務總稱,航運金融的出現與發展是由航運業本身特征決定的。眾所周知,航運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它所涉及的業務投放金額巨大,資金回收周期較長,并且航運業本身的風險系數較其他行業高很多,因此航運企業很難依靠自身力量謀求大的發展,必須借助其他力量為航運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證。目前,上海要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從航運與金融的角度多方面壯大我國的經濟實力,而航運金融是連接“雙中心”的重要紐帶,是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目前“航運中心”的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應有效利用和配合我國的海權戰略,以期更好地服務于“雙中心”建設。
1.我國航運金融市場發展勢頭迅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國際上主要的航運金融服務機構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大幅壓縮其航運金融業務,相比之下,我國受到的沖擊較小,在國內寬松政策環境下航運金融取得了快速發展。同時由于我國金融機構資金較為充裕,融資環境也較為穩定,因此多數航運企業紛紛將視線轉向國內銀行尋求堅強的資金后盾。這些有利因素為我國航運企業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國內銀行也開始涉及航運市場,拓展航運客戶,制定航運產品,中國的航運金融市場呈快速發展態勢。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稅收政策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航運金融市場發展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稅收制度存在缺陷,這嚴重阻礙了航運企業的發展。如我國境內船舶注冊運行成本較高,并且從境外購買的船舶在境內注冊運營還需要繳納高額的船舶進口關稅及增值稅,這無形中抬高了我國航運市場的進入門檻,從而導致眾多的中資航運企業在境外注冊運營,目前我國注冊的船隊只占全球比例的4%,大量的船舶貸款及航運金融業務移向境外。此外,我國現行的財稅制度對船舶融資租賃業務產生了較為不利的影響。
(2)航運中介機構發展滯后,不能為航運企業提供高端服務
融資租賃是船舶融資的主要形式,也是航運企業發展的基石,但是它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涉及的各環節都需要專業的服務體系,如船價評估、會計、審計及船舶檢驗都離不開專業機構的指導,而我國相關專業機構目前還局限于貨運代理、船舶代理等附加值較低的下游環節,航運服務產業鏈的一些高端環節發展較為薄弱。
(3)航運金融服務能力較弱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提供航運金融服務的能力較低,不能滿足航運企業的需求。例如,在保險服務方面,我國本土的保險公司與專門從事海上保險的國際知名保險公司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銀行方面,外資銀行提供的相關服務比中資銀行更全面、更完善也更高端,因此,要加快發展我國航運業,就必須優化現有航運市場服務體系。
(4)海權戰略尚不完善,制約了航運金融發展
目前,我國海洋形勢較為嚴峻,比如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及南海問題等,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我國航運金融的發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海權戰略。
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及“世界工廠”地位使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增大,并且能源消費不斷攀升,龐大的貨物運輸量導致我國對海洋航線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大量的原料物資及能源需要借助海洋通道運入,大量商品貨物需要依靠航運出口到其他國家,這一切都離不開航運金融。為此,我國亟須壯大海權力量,捍衛我們的商業船只、貿易船隊、產品進出口和能源輸入,以保證國家經濟命脈,以維護中國巨大的海外商業利益。
我國是陸權強國,經過長期的國防建設,陸上對中國構成實質性威脅的可能性很小,我國將來面臨的最大安全威脅來自海上。我國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然而,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海權爭端較為嚴峻,并且這些爭端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有效解決,由此導致爆發性沖突的威脅仍然存在,這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只有具備較強的海權,我國才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為我國創造安全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
海權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海權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何利用海洋力量加速發展國內經濟,擁有較強的海權力量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隨著全球陸地資源日漸匱乏,海洋將是各國新的資源開發地,海洋中豐富的礦產以及各種輕重金屬的開采規模將迅速擴大,海洋的資源意義空前突出,各國對于海洋資源的爭奪將最終歸結為海權的較量,海權對于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重要的保證和促進作用。同時,我國對外貿易通過海洋運輸貨物特別是石油等戰略能源進口都離不開強大的海權力量,目前中國已經開始著手修建陸上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但是由于輸送量有限,加之中國石油消費的快速增長,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海洋石油運輸仍將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海權對航運金融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深,中國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21世紀海洋為國家配置資源提供了交換通道。在工業化社會中,資源一詞更多地被理解為能源。不利用海洋的國家不可能與外界順暢溝通,更無法實現國家系統內部與外部的能量交換,因此也就無法實現持續性的發展壯大。例如一些內陸國家,其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所以,海權的地緣政治意義與日俱增,在國際體系中的通道效應更加突顯。隨著中國能源消費的迅猛提升及消費結構的轉變,海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
當前的國際形勢已使海洋成為公共產品,海權不再為幾個大國所壟斷,眾多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強化海權意識,積極維護本國的海洋利益。發展中國家對本國海權的維護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海洋制度的變革,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在海洋通道和海洋非傳統安全領域進行國際合作,可以較低成本保障中國的遠洋航行安全。通過海洋權益爭端領域的努力使各方保持接觸,可以緩解緊張局勢,有效解決各種海洋爭端。通過參與國際海洋事務,可以擴大中國在國際海洋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從而提升我國航運金融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的海洋不僅承載著主要的運輸任務,還是人類未來的資源依托,更是一國戰略安全的屏障。若想提升我國航運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就必須充分利用海權理論,同時結合國家戰略,實施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戰略,以提高綜合國力。為此,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我國可以利用海洋的便利,加快我國航運金融雙中心建設,完善我國經濟的戰略布局。其次,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實行“外向型”的開放式經濟發展戰略。第三,利用高新科技加快開發我國的海洋資源,促進航運金融相關產業的快速全面發展。第四,合理發展海上防衛力量,維護國家安全,為航運金融的發展創造穩定健康的發展環境,從而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1]饒咬成.海權與中國石油安全[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石家鑄.海權與中國[D].復旦大學,2006.
[3]李昌.海權與國家安全:東南亞海上沖突與合作研究[D].暨南大學,2006.
[4]李建平.歷史經驗與現實挑戰下的中國海權發展[D].山西大學,2010.
[5]劉俊.中國航運金融展開探路之旅[J].珠江水運,2010(12).
[6]史春林.九十年代以來關于國外海權問題研究述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