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洪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2008年以來,新疆銀監局在完成所轄209個空白金融服務鄉鎮全覆蓋的基礎上,于2011年11月底又完成了銀監會部署的60個空白金融機構鄉鎮網點固化的任務,大大改善了當地各族人民群眾享受金融均等化服務的環境,將黨和政府普惠金融服務政策的溫暖送到了天山南北、大漠深處。但其覆蓋率還是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有:一是農民貸款者十分密集,從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業銀行獲得貸款的農民數量占了絕大部分比例。二是農民之間貸款水平參差不齊,縣級及以下農村與所屬城市之間的差距很大。三是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缺乏活力不能形成有效競爭,很多鄉鎮只有一家金融機構,服務網點缺乏。四是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地區間差異較大,全疆東中西部區域間也存在較明顯的不平衡情況。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資源環境狀況,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目前,新疆有100多個鄉鎮沒有金融機構網點,這些鄉鎮大多數都是經濟交通非常落后,人均收入低下、大部分都為貧困縣區。有的縣鄉連一般的商品買賣市場都很缺乏,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和金融意識非常落后。上述情況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一些縣鄉大多在偏僻的山區,交通設施嚴重缺乏,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除一部分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的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外,大多數農戶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它們點多面廣、戶距分散、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缺乏非農盈利活動。這種狀況使金融機構很難在此設立網點并提供相應服務。
金融機構以盈利為目的,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大目標。對于上述經濟群體一般也難以消費起大中型金融機構提供的昂貴的金融服務。在我國目前的持牌金融機構中,有不少在起初的規模并不大,但是,管理部門為它們增設分支機構大量發牌,使得這些本來可以憑借小規模的優勢,通過提供廉價服務獲得更多可靠市場的機構,也可能因資產規模的擴大和業務流程的改變而減弱了對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
有關部門應根據國家建設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緊密結合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積極引導與鼓勵扶持各類涉農金融機構在相關貧困地區設立網點,實現全疆鄉鎮金融服務一體化,不斷提高全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1.加快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不足,需要對癥下藥。一直以來,國家對西部的農村金融支持力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盡管農業貸款的數額在逐年增長,但農業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從2004年的6.3%下降至2010年的4.4%。由此可知,各級農村金融機構應緊緊圍繞農民增產增收這個中心,降低貸款門檻,降低利率上浮水平,讓農民貸得起款,把生產發展起來,并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中得到實惠。
2.國家應鼓勵和支持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到農村建立分支機構,或組建村鎮銀行,通過創新金融擔保方式、稅收優惠、費用補貼、風險基金、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
3.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公司+農戶”式訂單農業,支持“農超對接”,為穩定農戶增產增收服務。創新服務方式,讓農戶普遍享受基礎金融服務。應大力挖潛現有網點服務能力,拓寬向山村的輻射范圍。對網點輻射不到的山村,建議實施定點定時服務,也可到自然村巡回流動服務或結合農村集市貿易的傳統,設置流動服務車等方式來滿足農民的現金需求。
4.地方政府要為網點固化開辟綠色通道,為欲增設空白網點的金融機構給予大力扶持和政策優惠。
5.在政府協調下,鼓勵享受貸款的農戶參加保險,給農民增收系上“保險帶”。針對農戶抗風險能力弱,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容易轉嫁到農村金融機構的現實,農村金融機構應當鼓勵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等,地方財政應給予一定的保費貼補,以增加基礎金融服務的安全性。
6.擴大財政支農中生產性支出比重,集中財力加大直接生產性支出比重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更好地推動“三農”發展。
1.金融機構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保質保量完成網點固化任務。新疆有關金融機構應對新增網點進行單獨考核,確保高效完成轄內60個空白鄉鎮網點固化任務。其中:農村信用社完成54個,占90%;郵政儲蓄銀行完成5個,占8.3%;哈密市城市商業銀行完成1個,占1.7%。在網點固化工作中,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落實新疆銀監局提出的“五講”要求,即,一要講政治,全疆設立60個固化網點機構的目標必須完成。二要講原則,盡量按照規范網點建設,堅決不留安全隱患。三要講實效,堅持實事求是,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當地情況的辦法來解決。四要講效率,加快覆蓋進度,爭取提前完成任務。五要講方法,制定機構覆蓋目標考核辦法,對新增的網點進行單獨考核。
2.強化服務,打造“三心工程”。在嚴格要求空白鄉鎮網點增加營業頻度、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各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管理,強化風險控制,嚴防操作風險和案件風險,著實打造空白金融機構網點“服務貼心、內控放心、農牧民可心”的“三心工程”。
3.結合實際,選擇有效形式建設農村金融服務網點。現階段,新疆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可供選擇:一是標準化的金融機構。由相關金融機構及部門對設立金融機構所在的鄉鎮的經營前景進行評估,對在三年內基本可實現保本經營的金融服務缺失鄉鎮可以恢復或新建標準的金融機構。二是簡易的金融機構。在經濟發展落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發達但地方政府和相關銀行積極支持的鄉鎮,可設立簡易金融機構。三是流動性金融服務網點。所謂流動性金融網點,就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實施不固定的流動性金融服務。但在實施流動性金融服務的時候,首先必須要考
4.銀行監管部門應全程督導網點固化工作。有關部門應針對60個空白鄉鎮網點固化任務開展情況,深入喀什、克州、阿克蘇等重點偏遠鄉鎮進行調研,切實解決金融服務網點固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解決新疆及我國廣大農村偏遠地區金融服務落后問題,國家還應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要繼續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試點改革步伐,大力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增強金融機構為“三農”和小微企業服務的能力。有關部門應出臺系列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金源源流入“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資金薄弱環節,為其生存、發展注入活力。農村金融機構要將自身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扎根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秉承“誠信、穩健、精細、創新”的理念,努力開發和創新符合當地不同客戶群體需求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在支持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1]林毅夫.金融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J].上海改革,2003(10).
[2]焦瑾璞.農村金融體制和政府扶持政策國際比較[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21-130.
[3]王曙光.鄉土重建:農村金融與農民合作[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13-25.
[4]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李建民.論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