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武,王宏濤
(1.寧夏大學黨委組織部,寧夏銀川 750021;2.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信息化建設在政協履職機制創新中的作用
王宏武1,王宏濤2
(1.寧夏大學黨委組織部,寧夏銀川 750021;2.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人民政協要完成自身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工作任務,關鍵在于能否全面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在推進人民政協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人民政協履職機制創新,是人民政協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人民政協改革和發展的題中要義。
信息化;政協履職;機制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信息化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信息作為一種新型生產力將直接影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信息化時代的諸多特點,必然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產生重大影響。從已經或正在逐步顯現的影響看,人民政協的工作將面臨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
信息化對人民政協工作產生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利益格局多樣化要求政協進一步運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整合利益訴求,全面履行政治協商職能;信息交流公開化要求政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全面履行民主監督職能;政治參與擴大化要求政協進一步發揮組織化的政治參與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參政方式,全面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組織形式網絡化要求政協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提高人民政協的工作效能,為各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等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生存方式數字化要求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不斷提高信息素質,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履行職責。
政協信息化建設是人民政協主動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環境,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動政協改革和發展的過程。政協信息化建設與其他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相比既有共同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政協信息化的內容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軟件和硬件建設,更要突出實現政協職能的信息化。也就是說,政協信息化必須以推動政協全面履行職能為出發點,必須服從服務于政協的參政議政改革發展大局。因此,政協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思想、理念、結構、機制等層面的變革。
從當前各級人民政協履行職責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政治協商隨意性較大,操作不夠規范;二是民主監督力度不夠,監督效果缺失;三是參政議政內涵模糊,參議方式單一,因而導致政協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問題;四是人民政協的政治溝通在速度和時效性方面尚難以比擬傳統媒體,在利益訴求緊迫性方面不如社會團體,在專業建設性方面不如學術團體。在媒體、社團等溝通傳播渠道日益多樣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人民政協的協商功能雖和歷史上相比有所強化,但在整個政治網絡體系中,其地位卻逐步下降。
針對上述問題,除了在體制上實施必要的改革外,還必須從創新政協履行職能的機制入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政協工作全面發展。具體來說,要緊緊抓住政協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機遇,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政協履職機制。
(一)構建聯動機制,切實履行政治協商職能
政治協商是否規范有效,一方面取決于相關制度的規定性,另一方面也與制度執行過程的嚴密性密切相關。傳統的政治協商機制受到參與政治協商各方認識水平、操作規范程度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導致政治協商不到位;或者重視決策前的協商,忽略決策執行過程中重要問題的再協商;或者協而不商,流于形式。這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缺乏剛性的協商聯動機制。因此,在政協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應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政協與黨政部門之間的聯動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具有嚴密性、邏輯性、程序性的特點,在聯動平臺中通過系統程序建立必要的協商環節和剛性流程,未經過協商不能進入下一個決策環節,以流程化取代隨意化,用程序化的流程消除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協商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從而克服政治協商的隨意性。政協通過協商平臺請黨政有關部門向政協委員通報工作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協商和交流,不斷提高政治協商的質量和實效。
(二)構建民主監督平臺,切實履行民主監督職能
傳統的民主監督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召開會議、專題調研、委員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進行。應當說,這些民主監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上述監督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參與民主監督的主體是以有限的政協委員為主的,民主監督的深度和廣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二是民主監督結果的反饋機制不夠健全,影響力有限,民主監督的實效難以顯現。究其原因,是政協構成結構和反饋機制存在一定的制約性。從政協構成看,政協組織主要是以界別代表構成為顯著特征的,盡管各個界別的組成人員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理論上可以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但隨著我國社會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分工、社會角色逐步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原有界別代表的局限性日益顯現。與此同時,民主監督主要是在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之間進行,難以體現民主監督本質上是人民監督的性質,監督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彌補界別代表的局限性,增強民主監督的實效性和影響力,成為切實履行政協民主監督職能的必然選擇。
(三)構建網絡信息化平臺,切實履行參政議政職能
參政議政的前提是知情知政。政協的參政議政能否有效,除取決于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外,還取決于政協委員知情知政的程度。政協委員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難以對黨和政府每一項工作均有客觀全面的理解,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讓委員知情知政。因此,各級政協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基本內容在于構建面向委員、服務委員的參政議政信息庫,為政協委員開展參政議政活動提供最廣泛、最有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其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可以利用其智力資源提高參政議政的質量,進而提高輔助黨政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此外,要進一步構建網絡調研平臺和網絡參政平臺,充分發揮網絡互動優勢,不斷拓展參政議政渠道,推動公民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說:“法制國家制度,尤其是富有生命力的公眾社會是重要的,因為國家的制度化了的協商能夠從公眾社會中汲取自身的動力”。從目前已表現出的網絡參政的途徑和形式看,網絡論壇、網絡調研、網絡博客(微博)、網絡會議、網絡新聞發言人等均可成為網絡參政的有效途徑。網絡調研可以在更大范圍上豐富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信息來源;網絡論壇可以有效拓展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思路;網絡新聞發言人可以直接回應網民提出的問題,實現發布者和公眾信息的直接傳播和雙向溝通,提高網民參政的積極性。因此,各級政協信息化進程中,應充分發揮網絡參政的功能,研究網絡參政的規律,創新網絡參政機制。
盡管政協信息化并不能完全從根本上解決政協履職中的所有問題,但推動問題解決的過程本身也應當被視為一種進步,創新政協履職機制是政協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政協信息化建設進程,可以有效推動有序的政治參與,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創新政協履職機制。
[1]劉紅祥,張巍.信息化建設與政協履職能力的提升[J].信息化博覽,2009(8).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S].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2006.
[3]劉紅祥,林國錦.信息化與推進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新發展探析[J].中國信息界,2010(12).
[4]李斌.論人民政協與網絡參政的契合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4)
[5]周清.試論人民政協政治溝通的機制性問題及其對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4).
[6]哈貝馬斯.現實與對話倫理學——哈貝馬斯答郭官義問[J].哲學譯叢,1994(2).
D628
A
1008-178X(2012)10-0004-02
2012-03-24
王宏武(1971-),男,陜西周至人,寧夏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碩士,從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