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昱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江蘇連云港 222006)
“英語教學法教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
朱 昱
(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江蘇連云港 222006)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提出的“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的工作方針,結合英語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實施新型“英語教學法教程”課程教學模式,即積極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與本地小學互動合作,培養新型的教育人才。
互動合作;新型教學方法;新型教育人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的工作方針,并提出來具體的戰略主題:堅持能力為重。本文在分析此發展綱要的基礎之上,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英語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具體研究了“英語教學法教程”課程教學模式,提出了新型的、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英語教學法教程”課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法教程”為高校師范英語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并規定學生教育見習一周、教育實習十四周。該課程是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和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際相聯系的一個紐帶,是學生學習英語課堂教育理論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陣地,是培養學生日后順利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分析“英語教學法教程”的課程教學,可以發現它和傳統的其他英語課程課堂教學沒有什么不同:課堂與社會脫節,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主講,學生只負責記憶、背誦、模仿。教學內容以課本理論內容為主,忽略了學生教學實踐技能的培養和使用。因此,學生即使掌握了許多教學理論知識,仍然無法在真實的語言教學環境中正確地使用教學技能。
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未來教師的搖籃,在學生從準教師到真正教師的轉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變化速度的空前加速,課程變革刻不容緩。因此,怎樣通過優化該課程的課程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研究型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驗、參與到該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更好地適應目前國家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為學生上崗教學奠定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合格的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具有一定的英語教師職業技能。這些基本功和技能的形成必須基于學習者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和對語言教學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應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社會上實際的英語教師需求,確定英語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技能、較為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較為先進的英語教育理念、教學基本功及教育技藝等的合格的中小學英語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和其他社會英語教育工作者。
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學生應通過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接受嚴格的基礎階段的英語專業基本技能培訓;同時專門開設“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程,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師的職業技能訓練,形成學生全面的、扎實的英語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該課程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同時考慮到與教學計劃中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同步。
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入學后,第一、二學年上學期主要以專業必修課(共1049學時,占總學時數的52.6%)、教育類必修課(共271學時,占總學時數的13.6%)、通識類必修課(共382學時,占總學時數的19.1%)和綜合實踐課(共24學時,占總學時數的1.2%)為主,進入高年級學習之后,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專業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需求和就業需要,增開英語教育方向、英語語言方向、英語文學方向、中西方文化方向和應用英語方向等的選修課程(共270學時,占總學時數的13.5%)。在第五學期開設“英語教學法教程”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實踐學習進行理論指導,為學生接下來的教育實習工作做好預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所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應以學生的語言知識的輸入和語言基本技能、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為基礎,課程內容之間做到橫向交叉并往縱深發展。圍繞著培養合格英語教師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學生的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貫穿于整個專業學習。
“英語教學法教程”課程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強調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課程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國家關于中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本課程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資源,與本地小學互動合作,共同培養合格的教育人才。
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階段,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的需求,靈活的使用教材,輸入知識,展開教學。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采取“學做自主”的教育原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意簡潔、明確,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演練、討論、點評等環節上,從學生的學習經歷和認知基礎出發,通過教師的反思、師生共論、探究和實踐,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堂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教學模式或幾種教學方法,而是要提供一個思考和探索研究的園地。因此,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師生共論、小組學習、任務型教學等方式,對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再創造。
對于本課程理論教學,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和本地小學展開教學互動:請本地小學優秀英語教師當堂講解英語新課程標準和其實施的具體情況;帶學生深入本地小學英語教學的課堂,更好地觀摩、體驗、參與到真實的英語教學環節,更好地理解目前國家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為今后的上崗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程的教學安排,在第五學期的國慶假日以后有為期一周的教育見習,要求學生跟班聽課,初步了解熟悉班主任工作,提交聽課記錄和見習報告;第六學期是學生的教育實習期,也是本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的深化部分,為期十四周,有固定的實習指導教師,要求學生按照中小學教師的正常作息時間上下班。在學生教育實踐環節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結合、見習和實習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模擬和實境相結合的多種形式,使英語教育專業的學會受到多層次、多方面的教學實踐鍛煉,促進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了保證學生教育實習的順利進行,應與本地小學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本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的教學資源,與本地小學互動合作,做好本專業學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學習和小學英語實際教學之間的銜接工作。
傳統“英語教學法教程”的課程教學重法輕技,管懂不管會,課堂與社會脫節。教學內容以課本理論內容為主,忽略了學生教學實踐技能的訓練和使用。本課程改變了該狀況,倡導新型的教學模式,即積極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與本地小學互動合作,加強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生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互相之間的平衡,創造全新的教學和實踐環境,培養合格的教學人才。
[1]宋桂月,金鶯.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鄒為誠.基礎英語教師教育改革初探[R].2008首屆全國學科教師教育論壇外語學科分論壇發言稿,2008.
[5]肖惜.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鄒為誠.外語教師職業技能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H319
A
1008-178X(2012) 05-0164-02
2012-01-10
朱 昱(1974-),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副教授,碩士,從事應用語言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