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英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可見,國家已經將旅游產業的發展擺到了相當重要的戰略高度。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將旅游資源開發提升到戰略層次,決定將擁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湖泊、大界江、大熔巖、大冰雪等良好生態旅游資源的黑龍江省打造成中國旅游酷省,實現“以城興旅”、“以旅興城”的良性循環發展。幾年來,黑龍江省旅游業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實現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然而,任何資源如果無節制地開發和使用都會有枯竭的時候,旅游資源也不例外,為實現黑龍江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低碳旅游”勢在必行。
“低碳旅游”概念最早出現于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低碳旅游的實質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的旅游業響應方式和低碳理念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旅游作為旅游開發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在整個旅游產業鏈貫穿低碳生產行為,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低耗。可見,低碳旅游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著生生相息的關系,唯有低碳才能實現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才能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據對在黑龍江省旅游的游客的調查顯示,85%以上的旅游者對低碳旅游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很多人認為低碳旅游就是要降低在旅游目的地的碳排放,其實,旅游活動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交通及住宿等旅游活動。雖然多數旅游者認為低碳不會降低旅游質量,在觀念上接受低碳旅游,但從其實際行動上看,還是相當注重旅途過程中的自我感覺和舒適度,如開私家車、吃燒烤、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商家提供的購物袋等。
當前黑龍江省對旅游產品的設計缺乏前瞻性,高水平和操作性強的旅游規劃成果較少。黑龍江省很多旅游景區缺乏詳細的開發及管理規劃,旅游開發存在產品同質化、結構雷同化等問題,大部分旅游區(點)都屬于淺層次、低水平開發與經營,科技含量低,文化內涵不突出。在旅游產品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使黑龍江省很多風景名勝區遭到建設性破壞,盲目進行旅店、餐館的建設和擴大旅游區及修建旅游設施,忽略了對原生態的保護,對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旅游資源造成損害與浪費。
旅游景區要實現低碳目標,關鍵是應用先進的低碳技術降低碳排放,因此需要引進或自主研發節能和提高能效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清潔能源高效利用技術等與旅游相關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然而,這些高科技研發目前在我國才剛剛起步,技術轉化還需要較長時間,許多先進的智能化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在旅游業中應用嚴重不足。況且技術轉化為成果,最終普及應用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作為經濟較為落后的黑龍江省旅游景區要應用上述低碳技術還需假以時日。
譬如,黑龍江省的旅游交通瓶頸問題比較嚴重,許多景點的路況很差,沒有公共交通運輸線路,景點之間車輛無法互通,游客在旅游中的交通成本較高和滯留時間過長,這也造成了較高的碳排放。與旅游相配套的住宿、餐飲、衛生、照明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黑龍江省低碳旅游的發展。
黑龍江省各旅游景區應效仿黃山景區發展低碳旅游的做法,將景區管理委員會機關和部分職工宿舍遷出景區,減少景區常駐人口。在提高接待檔次的同時,逐步減少景區接待床位數,有效減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采取凈菜凈物上山、垃圾洗滌下山。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方針,完善保護與適度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對伊春、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等熱點景區實行不同期限的封閉輪休,促進植被、生態的自然恢復。實施退耕還林、開展生態綜合整治,以最大程度緩解脆弱的生態環境與大量游客活動之間的矛盾,較好地補償碳排放。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低碳旅游企業,黑龍江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依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出臺更加細化的政策法規將低碳旅游標準化和制度化,制定低碳旅游發展方案,促使現有旅游模式轉變,引導旅游業走上低碳發展道路。譬如,可通過相關政策法規要求景區做到:1.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按照保護第一、合理開發的思路,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方式管理旅游資源。2.加強旅游生態保護工作,旅游開發建設規模不得超過旅游區的環境容量。3.明確各種環境保護措施,規范建設施工行為,明確規定旅游區內的污水、垃圾等處理設施必須與旅游開發同步進行,做到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實現達標排放和科學處置。4.禁止在相應景區(點)周圍采石、采礦、挖沙、開荒、狩獵和采伐林木等。5.制定行業準入標準,引入低碳旅游指標對旅游景區景點及相關企業進行常規考核與管理。
黑龍江省旅游景區要率先走生態旅游發展之路,種植適宜的鄉土碳匯樹種和草種,適當增加濕地面積,美化景區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旅游景區的碳匯功能與碳中和能力。將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資源充分應用于旅游服務設施的運轉。積極與低碳環保技術企業溝通配合,將高科技含量、高應用實效、高附加值的低碳環保技術和設備引入旅行服務一線。在重點景區景點設置垃圾箱、垃圾處理場所,安裝節能燈,在主要旅游沿線修建旅游廁所、垃圾回收設施,在旅游車輛上設置環保垃圾箱。控制外來車輛、私家車、公務車及出租車進入景區。在景區要大量應用環保旅行觀光車、電瓶車、人力車、手搖船、自行車等低碳交通運輸工具。堅持“綠色飯店”的經營模式,大力提高賓館酒店減排、微排的低碳經濟能力。
發展低碳旅游對旅游者消費行為也應有明確要求。旅游主管部門要通過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宣傳、引導旅游者選擇低碳化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要從自身做起,樹立低碳旅游的理念,避免奢侈浪費。在旅游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等每一個環節都能體現節約能源、減少排放、降低污染的良好習慣。食: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備水具,不喝瓶裝水。行: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少乘坐飛機和私家車,在景區只騎自行車或者步行。住:住酒店不用每天更換床單被罩,不使用酒店的一次性用品。游:合理安排路線,產生的垃圾集中起來帶出景區。購:自己準備購物袋,盡量選用本地產品、季節產品及包裝簡單的產品。
[1]唐承財.生態景區減少碳足跡的措施[N].中國旅游報,2012-05-07.
[2]黑海.冰雪旅游“熱”發展的“冷”思考[N].黑龍江日報,2010-04-06.
[3]黃文勝,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游覽景區的創立[J].生態經濟,2009(11).
[4]郭勝.簡論低碳旅游的實現路徑[N].光明日報,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