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瓊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6)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最早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提出了體驗經濟的概念,遺憾的是這一觀點在當時并未引起重視。直到1999年,美國另兩位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描述了體驗經濟的特征,即:“在這里,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因為當過程結束的時候,記憶將長久地保存對過程的‘體驗’。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個惟一。”體驗經濟這一嶄新經濟形態贏得世人的關注和追捧。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活動的范式和內涵發生變化,體驗旅游悄然來到人們身邊。作為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不少學者對它進行了研究,如希臘學者Stamboulis與Skayannis認為體驗旅游是一種預先設計并組織的、有一定程序的、顧客需要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的、追求舒暢而獨特感受的旅游方式;加拿大學者William則從五個方面對體驗旅游的特征進行了界定;宋詠梅等學者對體驗旅游的理論架構、等級類型、塑造原則和體驗效果的測評模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伍曉奕則是通過對體驗旅游與傳統旅游的比較概括出了體驗旅游的特點。
鄉村生態體驗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和體驗旅游的一個交叉研究范疇,近年來成為研究的熱點。由于大多數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展開研究,因而至今尚未得出一個統一的定義。對此,筆者比較推崇國內學者鄭遼吉先生的觀點,即:鄉村生態體驗旅游是以鄉村地區的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鄉村特有的人文景觀為場景,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習作、購物、度假,并參與傳統和新型農業技術實踐活動,進而創造游客美好回憶,滿足感官、情感以及理性體驗需求的旅游活動形式。
本文之所以選擇恭城瑤族自治縣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盡管該縣擁有較好的鄉村生態體驗旅游資源,但其體驗旅游項目卻還處于簡單開發或待開發狀態,這與該縣蓬勃發展的旅游經濟極不相稱,為此,將體驗經濟理念引入該縣旅游開發領域,將有助于實現該縣鄉村生態旅游的跨越式發展。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近年來因發展生態農業而聲名鵲起,成為全國聞名的“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另外,作為廣西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該縣的瑤族文化別具一格,尤以油茶文化最為典型。在恭城,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要打油茶、喝油茶以及吃與油茶相配的各式糕粑。
2003年以來,恭城瑤族自治縣以建設“富裕生態家園”工程為契機,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為依托,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景區,如紅巖新村、社山新村、橫山瑤寨、大嶺山桃花園等,并以節慶為載體,把生態田園風光與瑤族風情結合起來,成功舉辦了多屆桃花節、月柿節和瑤族文化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盡管恭城瑤族自治縣在鄉村生態旅游資源上得天獨厚,但涉及體驗旅游開發的景區數量較少,即使一些市場發育較成熟的景區推出了部分體驗旅游項目,但體驗效果還是乏善可陳。該縣在體驗旅游項目開發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體驗氛圍不夠濃厚,環境解說不夠全面。眾所周知,所謂鄉村生態體驗旅游,就是旅游者對鄉村生活及其周邊的生態空間如村容村貌、動植物資源、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等元素進行體驗。然而,步入恭城的各個鄉村景區,映入眼簾的多是按照現代文明理念建造的各式鄉村別墅,除了零星的風雨橋等傳統建筑外,很難見到代表瑤族特色的建筑。至于一些主打生態農業理念的鄉村,也只是讓游客走馬觀花地看看村容、村舍或農作物,缺少環境解說環節。
2.體驗游覽項目數量偏少,產品性質趨于雷同。在研究體驗旅游時,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將體驗分成了娛樂體驗、審美體驗、教育體驗和逃遁體驗四種基本類型。這四種體驗沒有絕對的分野,只是不同的人的體驗重點不同。從以上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在設計鄉村生態體驗游覽項目時,開發者必須設計一些不同種類、不同風格的體驗項目,以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體驗需求。而在恭城的大部分鄉村景區,除了少量的戲水、劃船、劃竹排等體驗性項目外,其余均為徒步觀光游,從而讓游客不免產生單調感。此外,由于這些景區是在“富裕生態家園”的統一模式下建成的,當游客游完一家景區,進入另一家景區產生似曾相識之感時,更加重了單調感。
3.人文風情缺乏特質,產品開發缺乏深度。鄉村風土人情是當地鄉村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鄉村生態體驗旅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即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體驗。目前,恭城瑤族自治縣在人文風情項目的開發上以品農家菜和住農家屋為主,尤以油茶作為主推產品。然而,除了飲食中安排喝油茶環節,游客更感興趣的油茶制作工具、制作過程等卻沒有開發成相應的體驗性游覽項目。當地瑤族的一些民間絕技或民俗活動由于年代久遠而瀕于消失,這對產品的深度體驗開發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旅游項目是一個較為宏觀的概念,它以旅游活動為主線、以旅游產品為核心、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進而構成一個綜合的工程體系。目前,結合該縣的農業品牌效應和已有開發基礎,筆者認為各個景區在開發體驗旅游項目時,應結合各自特色進行差異化經營。基于這一思路,恭城縣旅游開發部門應著力在以下方面進行完善與落實:
由于恭城瑤族自治縣所轄鄉鎮數目眾多,旅游資源也散落于各鄉村,有些甚至“養在深閨人未識”。例如當地的“上刀山”、“下火海”、“咬碗”、“翻云合”等瑤族絕技,在一些鄉鎮早已失傳,或鮮有人問津;而“坐歌堂”、“吹木葉”等瑤族風情表演,也是近年來因旅游業的發展才被人重新拾起;至于其他一些未被人發現的寶貴民間資源,則需要當地開發部門組織人力進行廣泛普查,并在普查結果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出適合推向市場的資源,將其轉化為體驗旅游項目。
據調查,除了桃花節、月柿節期間住宿爆滿外,平時游客在該縣的平均停留時間為0.5—1天。因此,要想爭取客源,必須要在體驗旅游項目的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當地開發部門可根據該縣不同的體驗旅游資源類型,有針對性地開展客源市場的營銷工作,盡量滿足不同年齡、性別、愛好和需求的游客。例如農業耕種游和采摘游可重點針對動手欲望強烈且講究生活質量的城市家庭群體;農業科普游適合針對教師、在校學生和科研人員等求知欲旺盛的知識分子群體;民俗風情游可著眼于活力十足的年輕人群體;美食DIY則適合所有美食愛好者。
鮮明的主題和濃郁的氛圍是構建整個體驗旅游的基石。因此,在進行體驗旅游項目開發時,必須利用景區內現有的體驗資源搭建合適的體驗場景,為游客提供一個真實的體驗環境。以該縣著名的紅巖新村為例,游客來到這里除了感受田園風光和新農村建設景象外,更加感興趣的就是當地的名特產——月柿。尤其到了每年月柿節舉辦期間,該縣可利用大量的客流,在體驗氛圍上大做文章,如在村頭入口處,用巨幅海報或VCR宣傳月柿的功能及營養價值;在月柿林,用文字、圖片等形式做一些科普展示牌,解說月柿的種類、繁育及生長過程;在月柿節舉辦現場,可舉辦吃月柿比賽、月柿游戲或月柿制作加工等體驗活動。總之,所有場景和氣氛的營造都應圍繞一個主題,做到讓游客滿意而來,盡興而歸。
[1]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