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馭濤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2011年無為縣全縣生產總值達27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人均GDP約 18907元。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農業增加值為18.9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全縣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52萬噸,增長0.3%;油料總產量8.2萬噸,增長10.1%;蔬菜播種面積 2.3萬公頃,蔬菜總產量55.6萬噸,增長7.7%。無為縣近年來取得的經濟成果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撐。
近幾年,無為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獲得顯著提高。現已基本建成沿江內圩40萬畝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區60萬畝水稻、沿江洲地20萬畝蔬菜、西南圩畈區15萬畝水生經濟作物、沿堤與丘崗地區千萬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網地區20萬畝特種水產六大區域化生產優勢產業帶,糧、棉、油、蔬菜、畜禽、水產品六大主導產業分別成為國家和全省優勢產業帶重點開發產業。這說明全縣的農業產業化正在逐漸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截至2011年,16%的鄉鎮有職業技術學校,95.2%的村在4公里范圍內有中學,100%的村在3公里范圍內有小學,5.5%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100%的鄉鎮有廣播、電視站,100%的村能接收電視節目,97.6%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6.2%的村有圖書室、文化站,9.5%的村有體育健身場所,4.9%的村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10.3%的鄉鎮有公園。這些都極大豐富了村民日常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
凡是有利于農民切身利益的,農民自覺、自愿、自主積極參加的農村工作就一定能夠成功。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是主體,一切都要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核心,政府應當在宣傳、資金、規劃和政策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然而,現在的一些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規劃都由上級越俎代庖,農民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認識不到位。
大部分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拆舊房,建新房。農民的素質低導致農業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大規模經營。傳統的小農意識已經根深蒂固,普遍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理,達到溫飽之后就輕易滿足,由于這些落后的觀念仍然較為普遍地存在于農民思想中,所以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缺乏主體意識,從而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主體行為。
盡管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已取得較大進步,但農村的文明程度仍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把重點放在了“生產發展”、“生活寬?!鄙?,而對“村風文明”建設投入甚少。農村的文化生活單調,基層文化建設設施差的狀況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以至于缺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同時,政府對農村教育投入明顯不足,農村教育發展滯后。
農村的社會保障事業才剛剛起步。目前,無為縣農村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各種保險也處于剛剛啟動狀態,社會救助體系不完善,農村低保范圍窄、金額少,失地農民、弱勢群體救助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更是步履維艱。一方面,鄉鎮醫院運轉難度大,因為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無法引進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看病難”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農村的“看病難”問題非常嚴重,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雖然給農民帶來了福音,但醫療費高昂的問題并未切實解決。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仍有待完善。
盡管全縣的產業結構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調整并開發了一些重點產業,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為縣自古以來就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質量較低,糧食的比重仍然較大,蔬菜瓜果類產值比重有待提高。一些重點培育的優勢產業也與其他縣的產業結構相近,有的甚至脫離本地實際,盲目發展并非特色的“特色”產業。另外,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缺乏適當的科學指導。
無為縣新農村建設各示范村之間的差距較大,各鄉鎮發展不平衡。如被稱為“電纜之鄉”的高溝鎮,其下所屬的龍庵社區已被列為安徽省“千村百鎮”示范村,該地村民積極實干,為無為縣新農村建設樹立了先鋒和模范。而在有的示范村中,新農村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有的政府甚至仍停留在規劃階段并沒有深入進去,與建設要求差之甚遠。
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和科學合理的規劃等原因,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增加急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生活垃圾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生活污水中營養元素磷、化肥農藥以及秸稈燃燒等,這些都是新農村建設中亟須解決的問題。農民的環保意識薄弱,有些村民隨處亂倒生活垃圾,影響了村容村貌。另外,農村的環?;A設施建設明顯滯后,滿足不了新農村建設對環保的需要。
建設新農村一定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一是廣泛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宣傳活動,鼓勵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二是選擇群眾積極性高的村莊進行試點示范,起到帶頭示范作用,讓農民親身感受到新農村建設為自己和農村帶來的好處;三是在新農村示范村建立專門管理新農村建設的部門,讓農民自己安排管理新農村的具體建設事項,管理部門的成員可由該示范村參與建設的農民自己選舉產生。
一是政府要確實做好新農村的引導工作,在政策和投入上要給予充分支持,但新農村建設仍要以農民自身為主。二是在管理上,政府要透明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真正做到為農民辦實事。
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等各種形式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覆蓋范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入每家每戶;同時,開展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創造良好的氛圍。要豐富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使廣大農民在享受經濟發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樂。
在社會事業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加強鄉村師資隊伍建設,比如建立城鄉教師合理的交流機制,通過與城市優秀教師一起學習和互動,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通過教育和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貧有所濟;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藥品價格高的問題,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使農村居民可以共享城鄉經濟發展的成果。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新農村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要發揮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比如無為縣的特色產業——電纜產業,利用高溝鎮的電纜產業優勢對新農村建設形成反哺作用。二是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比較優勢,締造新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依靠科技創新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政府應增加投入,引進先進農村技術設備,建立示范工程,發展現代農業,推廣“科技興農”的理念。
針對各示范村發展不平衡問題,應引入競爭機制,在各示范村之間進行成果比較、評比排名,對成就突出者,給予精神和資金方面獎勵,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
強化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同時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環保投入;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制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條例;建立“誰污染誰治理”和“誰治理誰收費”的責任制度;拓寬生態環保建設資金渠道,實現農村環保投入多元化、市場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應用廢棄生物質能的轉換等高新技術,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1]王大勇,焦雷.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