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增杰
(上海海關學院,上海201204)
上海海關學院在大二第二學期對稅務、物流管理兩個海關專業開設《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程。
首先,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專用術語和語言表達方式,能讀懂該課程的英語教學資料,聽懂該課程的英語授課;其次,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第三,使學生能夠對國際貿易實務相關問題進行口頭交流與書面交流,并可以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處理外貿具體業務的能力。這三個目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漸進過程。
1.中英文使用的比例
第一階段:在學期開始時,特別是第一次上課講解“導論”時,教師只是采用英文講解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術語,以使學生有個適應的過程。這一階段課堂英語使用比例為40%左右。
第二階段:在學生適應幾周后,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適當提高用英語講解的比例。如在講授“運輸、保險、爭議的預防與處理”等內容時,以教師用英語講解為主,同時對一些難點和重點部分采用中文進行解說,并積極鼓勵學生盡量用英語回答問題。該階段課堂英語使用比例達到50%~70%。
第三階段:教學語言基本使用英語。在講解“貿易術語、貨款的結算、交易磋商”等內容時,師生可以完全使用英語進行課上交流,教師使用英語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學生使用英語回答問題、闡述觀點,只有當學生用英語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才使用漢語進行補充說明。這一階段課堂使用英語比例達到80%以上。
實際上,這三個階段是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三種雙語教學模式:簡單滲透型、過渡型和沉浸型一一對應的。只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內容的特點,靈活采用這三種雙語教學模式,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根據該課程實踐性、操作性特點,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除了使用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外,積極探討案例教學、討論教學、角色扮演、專題研究等新教學方法,逐步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代之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專門開設案例課,集中有限課時給學生介紹國際貿易中的經典案例,采用啟發、引導和討論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問題,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來討論相關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增強師生的互動性;讓學生扮演進口商、出口商、貨代公司、船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角色來模擬整個進出口流程,通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對外貿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手段上,為了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在英語理解上的難度,精心制作全英文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課件中的鏈接功能,將案例和實踐內容納入課堂,發揮學生擅長英語閱讀的優勢,同時利用聲音和圖像刺激學生疲倦的神經,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利用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商務實驗中心的國際貿易模擬(TMT)網絡實踐平臺進行實際模擬操作,增強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了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規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為40%。而平時成績的評定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課后作業考核學生掌握該課程的情況,第二部分是通過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演講的質量、運用英語分析案例的能力作為考核標準。期末考試則采用英文試卷,考查學生對基礎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和實踐操作能力。
教師是雙語教學最直接的實施者,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包括專業水平以及英語水平,只有將自身的專業英語技能和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講好雙語專業課程。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專業教師的英語水平距離雙語教學的要求還有一段差距,這直接影響了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
在《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中,授課班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學效果也有直接影響。盡管在開設雙語課程前調查發現,學生的英語四級、六級通過率較高,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普遍閱讀能力較強,但聽說能力不足,特別是教師與學生在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時存在一定的障礙。另外,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使得教學效果呈現兩極分化,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對雙語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主動,英語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畏難情緒較大,學習十分被動。
雙語教學資源包括原版教材、教輔材料和其他網絡教學資源等,但目前可利用的雙語教學資源非常有限。一是適合本科生的原版教材很少,價格偏高,教材內容與國內情況不符;二是缺乏配套的教輔材料,學生可參考的課外相關資料較少,影響其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三是目前有關《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程的網絡資源十分有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語教學的開展和效果。
目前高等教育中關于雙語教學還有很大的分歧,但是使用原版教材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為了有效地實施雙語教學,必須積極探索科學的雙語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改進不甚合理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大學雙語教學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開展雙語教學是一項持續性工作,應該循序漸進地組織開展,必須有全面、長遠的規劃,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計劃的調整,以有限的資源培養最優的人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定位為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上,要處理好雙語課程的類別和學時的問題;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要結合學校師生的特點,適當增加雙語教學的內容;要正確區分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的語言目標和專業知識目標。
雙語教學與一般課程教學相比難度更大,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而且對教師的英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學校應多給任課教師提供外出進行與雙語教學課程相關的學習、培訓和交流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保證雙語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有條件的學校應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一方面積極選派雙語教師出國進修,提高雙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引進或者聘請有經驗的雙語教師進行教學,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
在實施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教學水平、學生英語水平、課程的性質和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最適合的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有多種模式可以單獨采用或結合采用。一般而言,如果內容難度不大,采用沉浸型雙語教學模式,如果內容難度大,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在課程開始階段,可以采用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要求是認識專業詞匯,能看懂英文教材。在學生熟悉了雙語授課方式后,逐步增加英語授課的比例,依據課程內容的難易采取沉浸型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外語氛圍。
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必須堅持適應性原則。從實踐情況來看,首先,建議采用國外原版教材的影印本,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購買教材的費用負擔,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各學科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鑒于國外教材和國內教材在文化、意識形態和編排體系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建議編制一套能適合我國國情的教材,將多元化與本土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適合的雙語教材。此外,學校應加強英文圖書資料庫的建設,通過圖書館提供大量系統的課外閱讀資料,擴大學生信息量,培養和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1]譚蓉娟.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雙語教學的若干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7):157-158.
[2]王芬.關于開展《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8(1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