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朱 青
(1.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硅谷位于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的南部,從舊金山綿延到圣何塞市,南北長約50公里,寬約16公里。硅谷是美國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是世界各國科技園區效仿的典范,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
硅谷的歷史與斯坦福大學密不可分,其起源于斯坦福工業園(后改為斯坦福研究園)。1885年,美國前國會議員斯坦福先生及夫人為了紀念他們不幸夭折的15歲兒子,捐出超過8180英畝位于帕洛阿爾托的土地用以籌建斯坦福大學,并規定學校的土地不得出售。經過6年的籌建,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學成立。斯坦福大學的校訓是:自由之風永吹,目的就是鼓勵和保證學校師生能自由地從事教學和相關科學研究。正是在這種倡導重視培養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環境中,推動在斯坦福大學周圍逐漸衍生出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高科技園區。
2009年硅谷的人口達到262萬,比2008年增加了33170人,同比增長1.3%。硅谷的實際人均收入2009年比2003年增長了10.5%,同期加州的實際人均收入增長了7.5%,美國的實際人均收入僅增長了4.2%。2008年,硅谷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87000美元,超過加州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4%和整個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的69%。即便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雖然加州和整個美國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分別下降2.0%和1.3%,但硅谷的家庭收入中位數仍然增長了0.6%。
1990—2009年硅谷的人均生產總值高于加州和美國。2008年硅谷專利注冊數為9474件,同期加州和美國的專利注冊數為19288件和77888件,分別占加州和美國專利注冊數的49.12%和12.16%。硅谷綠色技術的專利注冊數量一直在增長,2006—2008年綠色技術的專利注冊數超過100件,其中美國有12%的太陽能專利是由硅谷地區企業或個人注冊。
目前,硅谷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高科技和風險投資中心,超過1/3的美國風險投資基金投向了硅谷,主要投向信息產品與服務業、生命科學、創新和專業服務、商業設施、社區基礎設施和其他制造業六個領域。從就業情況看,硅谷超過20%的就業人口集中在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盡管在生命科學行業就業人數相對較少,但此行業硅谷的就業集中度幾乎是美國的3倍,在創新和專業服務領域的就業人口比例約為11%,商業設施和其他制造業的就業人口各占約5%,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中集中了大約57%的硅谷就業人口。
盡管硅谷地區與美國其他地區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社會經濟體制與法律環境,但硅谷在法律制度上仍然具有明顯的優勢。加州的法律環境很寬松,如硅谷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主要用于防止雇員辭職時泄漏公司商業秘密)遠不如其他州執行得嚴格,這有利于人才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流,從而極大地激發了硅谷企業的活力和靈活性。同時硅谷文化具有的廣泛包容性及其推崇創業,寬容失敗,鼓勵冒險的社會文化觀念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新創業熱情,為硅谷企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創造力。
硅谷的園區管理集中在對土地的出租和管理上。打破界限促進交流合作,協作創新是園區管理的主導思想。最初研究園區的土地租借期為99年,在1960年把租期縮短為51年,當時企業需要預付租金總額。到1987年,建立了每年支付租金制度。對投資者的申請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尤其對工業企業的進入有嚴格的限定,園區的土地出租必須經過談判,雙方的行為都建立在嚴格的規范之上。即便如此,各公司仍愿意在硅谷占有一席之地,地處園區內部,公司可以經常與大學相關部門接觸,通過這種接觸可以發現更多商機。
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的《購買美國產品法》第一條就規定,政府出于公共目的的采購必須購買本國產品,除非有關機構或部門的負責人斷定,本國所供應的貨物或服務的價格不合理或者不符合美國的公共利益。在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國國防部對尖端電子產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許多年輕的高技術公司生存下來并在日后得以發展壯大。據統計,1955—1963年,硅谷半導體產業35%~40%的營業額來自于政府采購。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硅谷成功實現了向民用產品的平穩過渡,政府采購的比例才逐漸下降。大量的國防采購,對硅谷集成電路、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硅谷地區所在圣何塞市也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包括:市政府為公司提供貸款擔保,如申請100萬,從銀行可貸到70萬,余下30萬由政府提供,年息通常不超過8%;保護中小企業,對在本區域內發展的公司實行稅收優惠等。
1.風險投資的形成
隨著硅谷向民用市場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風險投資取代國防軍費的支持成為硅谷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
硅谷地區的許多風險投資公司集中于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1972年,硅谷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KPCB公司成立。該公司有12名普通合伙人,其中就有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杜爾,前SUN的總裁喬伊斯,在其風險投資的名單上有PC巨頭康柏公司、太陽微系統公司以及互聯網的一批旗艦企業,如美國在線、亞馬遜、奮揚和網景等公司。由唐·瓦倫丁在1972年創立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已成為硅谷最有影響力和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紅杉資本主要投資于種子階段和早期階段的美國公司,也向其他國家的成長公司投資。一般來說,對于種子階段的公司投資額在10萬~100萬美元,對于早期階段的公司投資100萬~1000萬美元,對于成長階段的公司投資在1000萬~1億美元之間。據估計,受紅杉資本投資過的公司市值占到NASDAQ市值的14%。紅杉資本投資過數百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包括蘋果、谷歌、思科、甲骨文、藝電、雅虎和英偉達等公司。
目前,沙丘路的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領域廣泛,特別是生物技術、清潔技術、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及服務、互聯網公司、電信、半導體和醫療健康業等。以清潔技術為例,2000—2005年,在此領域風險投資額緩慢增長,從2006年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2006年的風險投資額為5.5億美元,2007年為11.4億美元,2008年達19億美元,2009年為12億美元。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對于清潔技術的風險投資額有所下降,但仍比2007年增長了5%。
2.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
硅谷80%以上的風險投資資金來源于以下渠道:個人資本,這部分資本相當一部分投到早期風險企業;大公司資本,大公司出于戰略考慮常投資于與自己戰略利益有關的風險企業,以合資或聯營的方式注資;私募證券基金,私募證券基金通常將一部分資金投資于接近成熟的風險企業,以期得到高額回報。
還有一部分來源于機構投資者資金,包括退休養老基金、大學后備基金、各種非盈利基金及共同基金等。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資于上市前的風險企業,但某些高科技產業允許共同基金將不超過基金總額的1%~2%投資于變現性低的風險企業,尤其是即將上市的企業。
3.風險投資的組織形式
(1)有限合伙制。是由私人資本參與的專門向風險企業提供資金的投資公司形式。它不能從政府獲得優惠貸款,但可以參與“小企業管理局”制定的部分投資計劃。這是一種合伙性質的非股份制的企業,其合伙人分為兩種:一種為“普通合伙人”(即風險投資公司的經營者),他們對公司承擔無限責任,另一種為“有限合伙人”,只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合伙人的權利義務由“公司章程”規定。
(2)股份制。這類風險投資公司完全按股份制企業運作,入股者可以是私人、企業法人、銀行和事業部門等。公司經營者可以是股東,也可以是由董事會聘請來的風險投資專家。
(3)子公司型。這類風險投資公司的資金和管理者來源于母公司,主要目的在于為母公司提供多角化或創新的可能性,一般不對外投資。
4.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
對于硅谷風險投資的形成與發展,美國政府起到了間接扶植和引導的作用。首先,政府對風險投資業務基本不干預,任其自由發展。目前,在美國還沒有專門圍繞風險投資制定的法律,美國風險投資家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風險投資文化與政府文化很難相容。其次,政府的一些間接政策又為風險投資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美國政府的間接扶持政策主要是通過立法,制定政策和發展計劃,健全服務與監管體系來規范風險投資的規則,優化風險投資環境,令風險投資社會化和市場化,提高風險投資能力。如小企業投資法(SBIC)、小企業研究計劃(SBIR)、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對外貿易政策等都有力地支持了風險投資的發展。如1978年稅法法案將資本利得稅率從49%降至28%,1981年又降為20%,直接刺激了社會上風險投資供給規模的擴大。
1.概況
硅谷銀行成立于1983年,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克拉拉,當時的注冊資本僅為500萬美元。1993年以前,硅谷銀行所服務的客戶群體和提供的金融服務業務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沒有太大區別。1993年是硅谷銀行的重要轉型期,也是它從一家傳統商業銀行成功轉型為科技銀行的關鍵點。1993年硅谷高科技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當時在硅谷開設的銀行雖達350家,其中包括美洲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和標準渣打銀行的分支機構等,但這些大銀行主要服務于大公司,無暇顧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硅谷銀行董事長John Dean決定把目標市場定在那些新創的、發展速度較快和被其他銀行認為風險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務的中小企業上。他同時提出了“技術創新的中心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的理念。
目前硅谷銀行通過位于美國的27家辦事處、3家國際分公司以及在英國、印度、以色列和中國的廣泛商業關系網,為風險資本以及創業企業提供了26億美元的貸款。迄今共為3萬多家科技企業以及550多家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務支持。2009年,在支持清潔技術的金融機構中,硅谷銀行被美國舊金山商業周刊排在第1位。2009年5月,美國銀行家協會雜志評出的美國最佳表現銀行中,硅谷銀行名列第23位。
截至2008年底,硅谷銀行的總資產為94.72億美元,其中凈貸款和租賃余額為53.65億美元;凈利息收入為3.78億美元,稅前凈營業收入為2.04億美元,稅后凈收入1.21億美元。1993年以來,硅谷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7.5%左右,同期美國銀行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2.5%左右,調整經營戰略后的硅谷銀行已經成為全美新興科技公司服務市場中最有地位的商業銀行之一。
2.硅谷銀行的經營模式
(1)投資理念。第一,硅谷銀行致力于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各種規模的技術和生命科學公司提供創新型金融服務。第二,硅谷銀行投資于風險投資已經投資過的客戶公司。
(2)客戶關系。硅谷銀行的客戶主要有兩類:風險投資公司和科技公司。硅谷銀行同風險投資公司合作的方式共有三種:一是向獲得風險投資的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務;二是作為風險投資公司的開戶銀行;三是直接投資于風險投資公司成為合伙人。硅谷銀行對于科技公司的選擇,會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做最全面、詳盡的調查,包括對公司管理層的盡職調查。通過向相關公司的財務顧問、法律顧問咨詢了解這些公司的歷史和現狀,同時銀行會把借款和公司的現金流量相匹配,每月查看公司的資金使用情況。硅谷銀行與已經向科技公司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實現信息共享,使硅谷銀行可以通過風險投資公司進一步了解科技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從而降低投資風險。
(3)投資方式。第一,硅谷銀行突破了債權式投資和股權式投資的限制。對于債權式投資,硅谷銀行主要提取部分客戶基金作為創業投資的資本,以減少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所募集的創業投資資金,之后銀行以高利率將資金借貸給創業企業。對于股權式投資,硅谷銀行與創業企業通過簽訂協議,收取股權或認股權以便獲利。值得一提的是,硅谷銀行在投資中往往混合利用兩種方式:將資金貸給創業企業,收取高于市場一般借貸的利息,同時與創業企業達成協議,獲得其部分股權或認股權。第二,硅谷銀行模糊了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界限。直接投資是指硅谷銀行將資金直接投入風險投資公司已經投資過的創業企業,但參與比例一般低于風險投資所投資的比例。在產生回報時,由創業企業直接交給銀行。間接投資是指硅谷銀行將資金投入風險投資公司,由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投資,同時由創業投資公司回報給銀行。
(4)風險控制。第一,風險隔離。所謂風險隔離是指硅谷銀行將創業投資與一般業務分割開來。硅谷銀行的創業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股市募集,少部分來源于客戶基金項目。創業資金并不從一般業務之中提取資金,而一般業務也不會挪用創投基金,避免了相應的風險影響。硅谷銀行還設立了Silicon Valley Bancshares,L.P.和SVB Strategic Investors Fund,L.p.兩家公司管理創業投資基金,進一步保證創投基金的正常運作以及與一般業務的風險隔離。第二,組合投資。硅谷銀行投資于不同行業、不同階段、不同風險和不同地域的客戶公司,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第三,與風險投資公司進行聯合投資,借助風險投資公司進行持續的風險監控。第四,以被投資公司的技術、專利作為抵押擔保,簽訂第一受償順序的條款。如SVB在與企業的貸款合同中一般會有“SVB的貸款位立債權人清償第一順序”的條款。即使企業倒閉清算,也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銀行的利益。
(5)退出方式。硅谷銀行主要采用公開上市的方式進行創業投資的退出。在創業公司上市后通過拋售股權獲得利潤。對于沒有上市的創業企業,硅谷銀行采用兩種收購方式:一是兼并,又稱一般收購;二是其他創業投資介入,也稱第二期收購。創業投資已經衍生出眾多的新品種,逐漸由傳統創業投資向新興的創業投資過渡。
NASDAQ為硅谷創業公司提供了上市融資的便利條件,為風險資本增值后的退出提供了一個安全出口。
1971年,當每周出版物《電子新聞》首次使用“硅谷”一詞來描述圣克拉拉縣不斷增長的電子公司數量時,NASDAQ也在當年創立。1990年,NASDAQ OMX在硅谷開設區域辦事處,在過去的20年里,不斷有硅谷公司在NASDAQ上市。
NASDAQ的IPO對硅谷經濟至關重要,它通常為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及有限合伙人提供豐厚的回報,這反過來使其增加對硅谷的更多投資。目前在NASDAQ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有來自加州的513家公司,其中硅谷就有203家,在NASDAQ上市的硅谷公司占加州公司的40%,占NASDAQ上市公司總數7%。硅谷公司的市值占加州公司市值的75%,占NASDAQ總市值的29%。在NASDAQ-100指數的成分股中有28家總市值為954億美元的硅谷公司。
[1]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9):64-68.
[2]武巖,慕麗杰.借鑒硅谷銀行模式拓寬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J].理論界,2009(7):55-56.
[3]奚飛.美國硅谷銀行模式對我國中小科技企業的融資啟示[J].商業經濟,2010(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