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博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連116052)
外匯風險(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又稱匯率風險,是指匯率波動對外匯持有者或外匯經營者在國際經濟、貿易和金融等活動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與負債獲得收益或者遭受損失的風險。外匯風險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本幣、外幣和時間。判斷企業是否面臨外匯風險,必須考慮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根據匯率風險的作用、目標及表現形式,外匯風險可分為: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會計風險。
交易風險最為普遍,是經濟主體在其以外幣計值結算的國際經濟交易中,從合同簽訂之日到其債務得到清償這段時間內,因該種外幣與本幣間的匯率變動而導致的該項交易的本幣價值發生變動的風險。交易風險是一種流量風險,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狀況及現金運轉情況。交易風險持續時間較長,貫穿于企業簽訂合同到最終實際結算的始終。交易風險的管理目標是確保企業在最終結算貨款時,因匯率變動將企業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企業經營過程中只要涉及到使用外幣收款或者結算,就可能出現交易風險。
經濟風險又稱經營風險,是交易風險在時間與范圍上的延伸,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匯率變動給企業銷售數量、價格和成本等方面帶來影響,引起企業未來利潤或現金流量變動的一種潛在預測性風險。它影響的范圍僅僅是企業未來的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對其他方面的影響較小。一般情況下,在短期特定的時間里,企業的產品成本、價格會有一定幅度的變化,但是不會過于激烈,因此,經濟風險的表現不太明顯。
會計風險又被稱為折算風險,是指將外幣折算成本幣時,因外幣升值或貶值而產生的外匯收益或損失。受影響于子公司所處位置、所采用的會計方法以及子公司從事外貿活動的活躍程度,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在向母公司報表時,易產生折算風險。會計風險是一種存量風險,它不是企業的實際損益,如果只進行賬面折算而不發生真實的資金運用,則不會發生真實的損失,可以通過調整企業資產負債表加以平衡。
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的大環境下,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及時把握金融市場的動態,關注政府、專業人士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分析,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最前沿的信息,以為本企業服務。但是,外界的信息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弊端需要經過專業分析、系統處理才能為己所用。因此,搭建外匯風險信息平臺,及時進行風險信息的搜集與處理,制定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戰略,對外匯匯率的趨勢進行科學準確的預測以有效地規避外匯風險。
在對外出口中,應使用本國貨幣計價結算,其目的是出口商不承擔匯率風險,全部轉嫁給進口商。我國外貿企業在計價結算時應爭取使用人民幣,從而順利規避匯率風險;進出口收付款采用人民幣可避免因兌換所造成的匯率風險與減少財務成本;辦理出口退稅手續時若申報幣種與退稅幣種相同可以使流程更清晰、快捷,從而可避免匯率折算帶來的損失。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及所占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這種現狀決定了我國企業目前產品的銷售只能以低價出售為競爭手段。因此,我國必須盡快調整產業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變價格競爭為質量競爭,從根本上保證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
外匯風險的轉嫁實際上是根據匯率風險發生的程度,采用有效合理的金融衍生品工具,進行外匯保值和規避風險的交易行為,從而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將風險轉移,實現消除或避免風險,主要有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套匯交易和掉期交易等方法。
改變外匯結算時間可以實現外匯風險的防范,企業可以根據貨幣匯率變動的情況,更改或拖延該貨幣收付日期。具體而言,若用于出口結算的貨幣處于升值期則應推遲收款,反之則應該提前;若用于進口結算的貨幣處于升值期則應提前支付貨款,反之則推遲。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一體化、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匯率波動的趨勢變得愈加復雜,各種金融避險工具的使用都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這要求企業的外匯管理人員要具備全方面的素質,除了精通會計學、審計學與財務管理等理論知識,還應熟練掌握國際金融知識,具有敏銳觀察力、縝密的思維方式、開闊的眼界和創新意識。所以,擁有一支具備豐富風險管理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對我國外貿企業完善匯率風險管理體系,尤為重要。
絕大多數企業為了規避匯率風險采用貿易融資的方式。貿易融資是指企業在貿易過程中運用各種貿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現金流量的融資方式。在國際貿易中,企業融資需要采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合理地運用多種不同方式的貿易融資組合以預防外匯風險的發生。目前,較好的貿易融資方式有出口押匯、出口票據貼現、保付代理和福費廷等。
[1]張苗.中小型外貿企業外貿風險管理[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胡冬娟.出口企業外匯風險防范與控制淺析[J].中國經貿,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