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瑾瑜
(廣東省對外貿易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520)
外貿風險主要包括商業行為風險和非商業行為風險。商業行為風險是指外貿微觀主體在對外貿易活動包括洽商、簽約、履約等業務環節中遭遇的風險。而非商業行為風險是指外貿微觀主體除了因自己的商業行為所導致的風險以外的其他風險,如國家的貿易政策和措施發生變化時,貿易主體對新政策理解滯后而導致的風險,由于突發因素如戰爭、恐怖活動、社會動亂等帶來的貿易風險。本文將主要討論近年來我國出口企業所面對的非商業行為風險。
近幾年,由于國際局勢的動蕩和一些國家及國家集團經濟政策的變化,我國企業面對更為復雜的國際經營環境,外貿風險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關注、分析并防范現階段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尤其是非商業行為的風險非常必要。近幾年我國外貿企業遭遇的主要非商業行為風險有以下幾類:
戰爭及社會動蕩帶來的風險一直是出口企業主要的外貿風險之一,近年來所爆發的戰爭幾乎都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生了影響,如席卷北非和中東國家的革命運動對中國在此地區的海外投資和出口都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這種損失還在向西非蔓延和擴大。
案例1:2011年3月28日,江蘇某進出口企業A向利比亞一家老客戶B公司出口一批開關和機器設備,貨發出不久適逢利比亞戰爭爆發,港口關閉,貨物無法在利比亞清關,另外,由于銀行關閉,本來風險很小的信用證支付也出現問題。雖然多年來雙方貿易合作一直很順利,但此次戰爭使這家企業損失了十多萬美元。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企業在與外商開展國際貿易過程中或在海外投資中,往往難以預測該國的經濟環境所產生的變化,貨幣等政策變化都有可能使合同利益難以實現。
案例2:我國南方A公司,長期從事兒童泡沫拼圖墊出口業務,于2010年11月與比利時B公司訂立出口合同,合同標的為15萬元人民幣,合同交貨時間為2011年1月份,收貨后30日內付款。2010年12月,法國和比利時同時對含有甲酰胺(Formamide)的泡沫拼圖墊子頒布三個月的臨時禁令,成為歐盟成員國中率先對甲酰胺泡沫墊實施禁令的國家。2011年1月份,這批貨物在合同規定時間按時到達比利時港口。由于政策變更的原因,B公司拒絕接受貨物。而運輸船由于儲油量等船舶自身的技術原因難以中途返航,A公司為減少損失,只能在比利時附近的國家以低于合同約定的價格尋找客戶。同時,A公司不得不臨時在當地租用倉庫,并雇用臨時保管及銷售人員。直到2011年2月,才以低于成本價將貨物售予德國某公司,公司損失慘重。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實體經濟陷入衰退,使國際需求大幅減少,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工資升高等多種因素影響,出口企業除了面臨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等多方面的壓力外,還要面臨由于外商經營出現問題導致的信用風險。
案例3:2008年11月5日的秋季廣交會上,浙江某服裝紡織品進出口A公司與美國某客商B談判。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A公司在本屆的廣交會上成交額銳減。B客商以經濟危機為由,要求調低產品價格,A公司為留住客戶將報價壓得很低,為保證國際結算安全,A企業堅決要求以信用證方式支付,因為價格條件優惠,最后B客商同意以信用證支付方式簽訂了合同。
許多國家通常臨時采取提高技術標準等隱蔽手段來限制其他國家商品的進口。面對突如其來的政策性變動,國內出口商往往陷入被動,即使采取補救措施免遭被全部退回的噩運,也不得不支付高額的二次處理費用。如何有效防范技術標準變更所帶來的風險,值得出口企業思考。
案例4:國內出口企業A公司專業經營食品進出口業務。2011年3月與法國B公司簽訂的出口塑料包裝花生合同,出口金額為10萬美元。2011年5月初A公司將貨物備齊準備裝船,恰在此時,A公司獲悉,歐盟從5月1日起對食品接觸塑料材料和制品制定了新規定,首次提出了塑料材料及制品中鋇、鈷、銅、鐵、鋰、錳和鋅等重金屬遷移量的指標要求,并要求經營者提供塑料原料和產品合格的書面聲明等。為避免貨物被退回,A公司不得不與產品供應商取得聯系,重新準備必要的合格聲明資料,使得產品能夠符合法國政府的新規定,以確保貨物順利通關,但因此產生了額外的費用。
反補貼措施的實施,使得針對同一產品的“雙反”調查迅速蔓延開來。對企業而言,反傾銷與反補貼雙重關稅的疊加,迅速抬高了市場的準入門檻。
案例5: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會應比利時Option公司申訴請求,對中國產數據卡產品幾乎同時發起反補貼、反傾銷以及保障措施調查,開創了歐盟對同一產品同時發起三項調查的先例。盡管隨后Option撤銷了指控,但這一涉案金額高達41億美元的貿易救濟調查不僅是迄今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而且其產品屬于高科技產品,涉及華為、中興等高科技企業,因此被業內人士視為貿易救濟調查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領域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重要風向標。
在2010年12月17日發布的《全球貿易摩擦研究報告(2010)》中,2010年美國對中國發發的知識產權19起337調查,1起301調查被標注在突出位置。由知識產權引發的糾紛會是未來我國企業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案例6:美國政府出于安全考慮,強制一套住宅中必須安裝8只以上的GFCI,且兩年一換,這種接地故障電流漏電保護器20多年來一直被本土企業“萊伏頓”和“帕西西姆”兩家公司壟斷,2004年我國“闖入者”通領科技集團在6個月的時間內搶下了10%的市場份額,由此引發了持續6年之久的4項337調查。直到2010年9月15日,通領科技集團以付出1080萬美元訴訟費用的巨額代價獲得美國市場準入權,迎來我國在美國首次知識產權訴訟勝利。
在我國,政治風險保險業務雖已存在,但保險范圍有限。對由政治暴動、暴亂以及恐怖襲擊等政治因素造成的損失,通常在保險公司的除外責任內,即由于這些不確定性事件帶來的損失,保險公司不予理賠。因此,應由政府牽頭,組成由保險公司、保險咨詢和經紀公司以及承保企業一體的政治風險保險鏈,尤其是具有國有背景和財政補貼優勢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更要靈活應用多種業務工具來為企業提供各種政治風險保險服務。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單靠某一微觀企業很難準確把握未來經濟走勢。政府應利用自身優勢,建立一套以現代化信息手段為依托的外貿進出口預警機制,多方收集信息,并將重要信息及時傳遞給相關企業。目前,我國各地尤其是各地口岸都建立了預警機制,通過網站為企業提供各類信息咨詢服務,為企業避免風險提供幫助。
但目前我國的預警機制還不完善,如缺乏權威的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指標機制,預警技術還不夠先進等,這些都限制了預警體系有效應對風險和對風險作出快速反應,使預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應不斷加大預警體系的技術和人才投入,使其真正成為防范風險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國企業在對貿易對象國收集貿易摩擦信息方面的能力還非常弱,如果不能及時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或者缺少對有用信息的甄別能力,企業遭遇出口風險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政府應通過各種媒介,采用多種方式對企業風險進行預警,使企業明白風險的特點、形式、必然性和可控性,增強企業防范風險的意識和信心。
政府應積極維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正當權益,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在本國公司與外國公司發生貿易糾紛或在國外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政府應給企業提供及時的幫助,甚至可以參與與對方國家相關政府部門的談判,利用合作協議等雙邊或多邊機制消除障礙,從而維護本國企業的正當經濟利益。
在防范風險的過程當中,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的信息動態是非常重要的,保證信息通暢,了解國外可能存在的風險變化趨勢,抓住采取應對措施的最好時機,避免損失。
外貿風險發生后,企業要致力于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例如國外針對我國部分出口商品的反傾銷調查,我們應積極應訴,按照有關國際標準和慣例提供有關資料,據理力爭,爭取勝訴。
向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投保出口風險保險,以轉嫁我國企業由于東道國政府行為或貿易政策的變化導致的損失。
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產品檔次不高,技術含量低,主要以低成本和價格優勢取勝。這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容易遭遇到反傾銷調查,增大了外貿風險。應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檔次,增強企業抗擊風險的能力。
[1]劉嵐.對我國外貿企業信用風險存在問題的思考[J].商業會計,2006(18).
[2]顧海軍.進出口企業風險防范對策淺探[J].財會月刊,2008(33).
[3]顧海軍.淺談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的管理與控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10).
[4]戴志強.走出去投資如何規避政治風險[J].中國中小企業,2009(9).
[5]姜得杰.外貿公司的匯率風險及其防范對策[J].會計之友,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