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雨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商品交易分析與模擬實驗室,遼寧大連116085)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日益緊缺,世界上許多國家確定了發展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以應對能源、環境及氣候問題。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轉換,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制造水平、產業體系、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國內外市場前景總體看好。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光伏產業遭遇了需求持續萎縮、供給不斷增長的嚴重挑戰,2011年受美國“雙反”調查的影響,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形勢更加嚴峻。2012年4月和5月,同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2012年6月美國進口中國太陽能產品總值為9960萬美元,同比下降近60%。
2011年10月,7家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稱中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市場非法傾銷多晶硅光伏電池,中國政府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包括供應鏈補貼、設置貿易壁壘等非法補貼,要求聯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超過10億美元的關稅。同年11月,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該調查涉及到多達75家的中國光伏企業。同時,國際光伏巨頭Solarworld正式向歐盟提交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的申請。對多數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相較于已經失去的美國市場,失去歐洲市場的后果將更加嚴重。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約為358億美元,近六成以上輸往歐盟,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消費地區,一旦這個市場的大門關閉,中國光伏出口企業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美歐“雙反”的根源是貿易保護主義。新能源是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并在國際市場覓得先機。歐美國家相繼對中國新能源展開“雙反”,從表面上看是一場國際貿易糾紛,但從深層次分析則是在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爭奪市場的一場殘酷戰爭。
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高速發展,2005年無錫尚德電力集團在美國上市,僅浙江省就有200多家從事光伏產品制造的企業。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光伏產業遭遇了需求持續萎縮、供給不斷增長的嚴重挑戰。2011年形勢更加急轉直下,多晶硅已從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1美元/公斤~28美元/公斤。目前,該行業庫存高企、經營性現金流銳減,面臨資金鏈條緊繃甚至斷裂的風險。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賽維、尚德電力、英利在內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業全部虧損,總計虧損高達6.12億美元。
造成這一局面是因為光伏產業雖投入大,但能創造高額GDP且環保節能,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政策要求,從而造成光伏產業的過度發展和各地方政府的過度激勵。中國光伏產業迅速崛起,不是因為中國光伏企業的技術如何領先,而是因為中國的污染成本極為低廉,擁有歐美企業難以奢望的成本優勢。國內光伏企業普遍采用電弧法用炭還原制取低純度的工業硅,然后作為工業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口國外,工業技術極為簡單卻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同時帶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
當前,日本已經正式通過可再生能源激勵政策,批準了太陽能補貼政策,將鼓勵本國新增至少96億安裝量即320萬瓦的光伏以及太陽能,輸出量相當于三個核反應堆的發電量。這個政策意味著日本政府將為光伏發電提供每千瓦時42日元的補貼,這個補貼量是德國補貼金額的兩倍,是中國補貼金額的三倍之多。面對日本高額的補貼政策,中國光伏企業躍躍欲試,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并非日本無需求,而是中國光伏企業很難進入該市場。尷尬的市場門檻、復雜的操作流程讓中國光伏企業無所適從。此外,印度、中東、非洲、南美、澳洲等被行業分析機構看好新興市場,同樣讓許多中國企業感到極度困惑。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需求、未來潛力、盈利模式、行業標準、產品操作模式等一直困擾著中國一大批光伏企業。
面對國外“雙反”調查,要正面交鋒,據理力爭,充分利用世貿規則以維護自身權益;要創新機制,對國內產業運行機制進行大力改革,強化光伏企業的市場化地位,爭取國際貿易的平等地位;政府應尋找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占據主動地位的產業,對歐美國家實行相應制裁,以此緩解光伏產業遭遇“雙反”調查的危局;國家應在財政上資助戰略性科技研發,以國家的力量研發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裝備技術,提高轉換率,大幅降低成本;改革能源管理體制,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積極推進綠能回購;優化國家產業的區域分布,倡導高耗能產業追隨光伏電站的腳步向西部轉移。
積極布局海外,由于“雙反”制裁的僅僅是光伏產業的某個環節,所以在牢牢掌握產業核心的基礎上,可以將其制裁的環節轉移到第三方國家,或者直接投向美歐國家,進行產業滲透;積極開發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國際新興太陽能市場,認真研究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規則和操作流程,爭取快速進入;積極投資科技,創新產品,保證質量,保持產品在全球的良好信譽。
[1] 李雷,楊春.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 .中外能源,2011(7).
[2] 宋劍俠.2011年中外光伏產業發展政策及市場前景分析[J] .能源與節能,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