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君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2012年普京有望再度出任俄羅斯總統,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對外經濟政策取向與普京的經濟思想密切相關,因此,深入探討和正確理解普京的經濟觀具有重要意義。普京已經擔任過兩屆總統和一屆總理,在其管理俄羅斯經濟近12年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濟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在2002年普京就明確提出:“俄羅斯如今需要雄心勃勃的目標和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為了使我國公民過上體面的生活,為了使俄羅斯仍然是國際社會中有分量的和名符其實的成員并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我國經濟應當更快速的發展。”普京是一個務實的政治家,也是一個胸懷全局的管理者,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沒有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其它一切目標都是空談。普京上任之前,經濟處于負增長狀態;在其任總統之后,面臨著一系列經濟和社會難題,如拖欠工資和養老金問題、償還國際債務問題、基礎設施改善和建設問題以及軍費投入嚴重不足等,只有實現經濟增長和增加國民財富才是惟一出路。因此,普京執政以來一直非常重視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在他任總統的8年期間,俄羅斯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6%以上,這是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增長最快的8年,除外部因素外(如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上漲等),普京重視經濟增長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為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普京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是實現政局與社會的相對穩定。1991—2000年10年間,俄羅斯一直處于政局混亂和社會動蕩之中。普京把國家政局與社會穩定視為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他上任后,經過改革、協調與整合,使俄羅斯在將近12年時間中一直保持了社會與政局的相對穩定,為經濟增長創造了較好的社會環境。
二是實行外交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在這一點上,普京的思路既明確又堅定。普京實施的外交政策是在維護俄羅斯核心利益前提下的平衡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核心是合作而不是對抗,既與東方合作,也與西方合作。普京經常對西方發出批評聲音,但這并不意味著普京奉行與西方對抗的政策。普京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就是維護俄羅斯的利益并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三是緊緊抓住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迄今為止,拉動俄羅斯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仍然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的生產與出口。所以,普京執政后把油氣產業基本納入國家的掌控之中,對油氣產品的生產、出口、稅收、價格等實行有效監管,從而使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眾所周知,普京奉行的是“強國富民”戰略,他不僅把建設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作為戰略目標,也把提高俄羅斯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作為執政的宗旨。20世紀90年代末期,拖欠工資和養老保險金的現象已相當普遍,普京上任后僅用兩年左右時間就基本解決了這些問題。此后,普京提出了提高養老金水平計劃,兒童出生補貼計劃,提高大學生助學金計劃,公務員加薪計劃和居民住宅建設計劃。2007年普京提出,到2010年每年要建設1億~1.3億平方米的居民住宅,以后每年要為每個公民建設至少1平方米的住宅。國家建立特別基金,其數額不低于2500億盧布,其中1000億盧布用于危房拆遷,1500億盧布用于住宅維修。2008年5月15日,普京在任總理后召開的新政府第1次會議上說:“提高居民收入是政府的優先工作之一。”2008年6月30日,普京主持的政府工作會議確定,2009—2011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長要保持在7.9%~10%之間。
在普京執政期間,雖然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資源性產品拉動的,但普京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資源依賴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很大,因此也是不可控制的。2008年2月普京在談到《俄羅斯2020年前發展戰略》時指出:“盡管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們還是未能擺脫資源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避免事態繼續發展,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是惟一現實的選擇。”推動俄羅斯經濟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型轉變,已成為普京管理和發展經濟的重要理念,為實現這一重大戰略目標,普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對教育、科研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投入。普京提出了2007—2010年國家支持教育的貸款方案,建立政府擔保機制,擴大學校的金融自主權。同時提出政府撥款,支持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實施重大研究項目的5年計劃,并制定2008—2010年向高新技術產業投入6000億盧布的政策方案。
二是建立超大型國家公司,集中優勢和資源推動技術創新。2008年由普京提議并經國家杜馬批準,建立了俄羅斯納米技術公司、航空制造聯合集團和船舶制造聯合集團等6家超大型國家公司,國家預算撥款5.5萬億盧布,以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提升產業競爭力。
三是強調進口替代,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在俄羅斯的消費市場中,有50%左右的產品依靠進口,而俄羅斯的整體市場中,進口商品已占65% ~70%左右。為改變這種對國外市場過分依賴的狀況,普京特別強調發展民族工業,實行進口替代,提出在醫藥產業、汽車產業、電子產業實現進口替代的目標;提出了對石油、木材和礦產等資源性產品進行深加工及大力發展本國消費品工業,以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的戰略思路。要實現進口替代,就需要對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進行一定形式的保護和扶植,因而普京在管理經濟的過程中,市場保護意識很強。
早在普京任總統期間,在經濟仍保持整體增長的形勢下,普京就充分意識到開發建設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重要性,多次強調要把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建設作為全國性的重要任務來安排和促進。根據普京提議,成立了“遠東地區開發事務委員會”,之后又成立了“俄羅斯遠東和外貝加爾湖地區發展問題國家委員會”;2008年4月,俄羅斯通過《2008—2013年遠東與外貝加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綱要》,計劃投資220億美元以加強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6600公里公路,5100公里輸電線路,2400公里的通訊線路,新建17個支線機場和10個海港。通過上述投資和建設,旨在使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GDP從2007年的800億美元提升到1400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億,創造約7萬個就業崗位。普京之所以如此重視對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建設主要源于全局觀念和戰略意識。
一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是俄羅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和保證。多年來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主要靠生產和出口資源性產品,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而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基地,也是全國資源供應基地,如果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經濟衰落,生產能力將大幅下滑,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也將無法保證,因此,加快開發建設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是滿足俄羅斯全局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是隨著俄羅斯經濟的發展,俄羅斯歐洲地區與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歐洲地區人均年收入達到12.1萬盧布,而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均年收入只有8.5萬盧布。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一方面會阻礙總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成為出現各種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的導火索。
三是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有3000多公里的邊境線,與俄羅斯南部的戰略安全密切相關。如果這一地區經濟逐漸衰落,將會有更多人口流向經濟發達的俄羅斯歐洲地區,而外部移民也可能會增多,這對于俄羅斯的戰略安全極為不利。
四是對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建設,將吸引來自中國及日本、韓國的投資,將為俄羅斯與中日韓等國在經濟技術合作方面進一步創造機遇并提供平臺,同時也將為俄羅斯以遠東西伯利亞為基地,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經貿合作創造必要條件。
[1]邢玉升.論俄羅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2).
[2]李靖宇,孟昭彬.關于俄羅斯加強地區開發問題的現實論證[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