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均華
(西京學院,陜西 西安710054)
縱觀主要國際貨幣的發展軌跡,每種主權貨幣成為世界貨幣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條件的構成也是多樣的和復雜的。當今作為國際貨幣的英鎊、美元、馬克、日元和歐元的國家或經濟體都擁有強大的經濟規模、先進的技術、一定規模的國際貿易額、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以及良好的國際機遇,甚至強勁的政治和軍事保障。我國擁有上述條件越充分,人民幣國際化道路就越順暢。
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直接決定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也直接決定和制約一個國家其他實力的成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獲得極大的解放和發展。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僅為3%,2009年以后,我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50%,“十一五”期間,GDP平均增長超過10%。截至2010年底,高速的經濟增長積淀的經濟規模達到39.8萬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當前我國的GDP規模已占世界GDP總量的7%~8%。2010年第二季度我國的經濟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經濟實力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推動力。這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又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客觀必然。經濟實力增長的構成涵蓋了實體經濟增長和金融經濟增長,而現代經濟實力越來越體現在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融合。在后工業時代,金融經濟對國家經濟實力的貢獻已經超過實體經濟。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也是中國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果。而英鎊、美元、馬克、日元等成為主要國際貨幣之前,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實力都曾位于世界經濟前列。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不僅是世界分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很多種類的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有些產品的產能超過世界的2/3。從加工工業品、多種類的輕工業品,到技術含量較高的工業品的生產份額都居世界前列,比如,中國是鋼鐵、化肥、電冰箱、電視機、通訊設備,汽車、電腦、微波爐等產品全球市場的最大供應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貿易份額和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和提高,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進口國,對外貿易占全球份額從2006年的7.3%提高到現在10%左右。過去10年中,我國平均每年進口額近6700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70%。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物質條件,換言之,人民幣國際化已具備了現實貿易條件。但從目前我國的國際貿易計價和結算的狀況看,有數據顯示,我國國際貿易中超過90%的商品和服務都是以美元來定價和結算的,僅有2.5%的進出口貿易用人民幣結算。
經驗表明,實現貨幣國際化的國家都非常注重發展和壯大本國的金融業,完善和健全本國的金融體系,其建設健康和穩定的金融體系集中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獨立的貨幣發行機構;穩定和審慎的金融監管機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管理機構;開放、發達、高效的金融市場;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決定;具備現代金融專業知識和熟練應對國際金融業務的專業人才;政府行之有效的主權國際化推進措施等。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來講,只有在上述各方面不斷加強和推進建設,才能形成成熟、安全、可靠和高效的金融市場,才能增強國外投資者的信心,才能在計價、結算、投資和儲備中保持人民幣堅挺的地位和國際社會的認可。
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對貨幣國際化進程有重要影響,有利的外部環境可促進主權貨幣國際化發展,這可以從現行的主要國際貨幣得到印證。英鎊國際化時面臨的是資本主義世界處在上升階段,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后盾和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種國際性貨幣的有利時機,英鎊順勢而為地成為國際貨幣,并且英鎊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遇到的阻力很小。美國依靠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高速發展的經濟奠定了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遠離一戰和二戰戰場、持續發展經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國際金融貨幣的制度安排使其一躍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日本利用二戰后和平時期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在短短二十多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是在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也致力于本國經濟發展而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和牙買加體系確立之際,日本不遺余力地推行日元國際化并成功。從這些主要國際貨幣的成長來看,一種主權貨幣的國際化發展要有具體可依賴的國際經濟和金融背景,較好的國際環境影響主權貨幣國際化是否順利進行并決定其發展速度、國際化深度和廣度。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一定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總體來說,當前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首先,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社會對當前由美元主宰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廣泛質疑和不滿,同時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給予極大關注和期待;其次,人民幣在歷次的地區和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中表現堅挺態勢,贏得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信任。因此,我國應不失時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在貨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政府可以扮演導向和推進的角色,這是主權國家發揮管理本國金融和貨幣職能的直接體現,貨幣國際化是政府倡導和促使國內貨幣職能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實踐表明僅靠市場和外部條件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而政府的貨幣國際化戰略可以起到“有形之手”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后進國家的主權貨幣國際化發展更加依賴本國政府行之有效的各項貨幣金融政策和具體措施。日本在經濟實力大增的過程中就不失時機地推動日元國際化,并采取了許多積極和有效的措施。1964年日元實施并實現在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保持了日本對外貿易實現長期順差,大大加強了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促使本國資本輸出步伐加快,很快成為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國。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經歷危機,日元表現堅挺,成為公認的硬通貨,受到國際社會的青睞。1980年,日本放開和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加快了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日本政府采取措施,發展以日元計價的金融市場,比如,在國外發行日元債券、以日元計價的中長期對外貸款和允許國際投資者投資日本的股票市場等;將日元納入外匯儲備,成為重要的儲備資產;在國際貿易中促進日元成為計價結算貨幣等。正是上述有效的政策措施,日元很快成為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在日元國際化中,日本政府扮演的積極角色告訴我們,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中國政府可根據本國的經濟實力狀況和金融運行形勢推行一些符合國情的貨幣金融政策,推動和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從當今世界國際貨幣的發展進程看,每種主權貨幣都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國際貨幣。即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已非常雄厚,已有國際金融中心,軍事政治實力也足夠強大,但其主權貨幣也并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轉變為國際貨幣,這表明主權貨幣成長為國際貨幣相對于其綜合國力而言具有滯后性。美國在1894年經濟規模就躍居全球首位,美元真正成為世界最強的國際貨幣,足足花了大約50年的時間,日元成為國際貨幣花了大約40年的時間,歐盟各國通過長期談判達成共識,建立中央銀行發行歐元建立區域貨幣,依靠區域貨幣來實現貨幣國際化,用了51年的時間,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是在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外各界才提出來并受到普遍關注。根據我國自身的實力,許多專家和學者紛紛發表各自的看法和觀點,但依據一國貨幣國際化的時間經歷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大約得用30~40年的時間。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能操之過急,應積極利用國內外雙重有利形勢和條件穩步推進,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路徑的進程中,現已存在的觀點是:首推在“大中華”圈內實現在相互貿易、投資和儲備中主要使用人民幣;其次是中國同周邊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中開展人民幣國際化,集中體現在與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北亞地區,貿易和投資的實踐表明: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朝鮮、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已經把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孟加拉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等已經開展人民幣相關結算業務;再次在貿易逆差國家和地區,中國的援助國等的貿易和投資中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憑借這一戰略可以把人民幣國際化的地域范圍逐漸擴張到全球,最后就是與美國和歐盟等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盡可能簽訂一定額度的貨幣互換協議,雙方都在經貿、投資中使用各自貨幣。該戰略應該是所有路徑中最艱難的,中國處于順差地位,在雙邊談判中處于下風。人民幣空間路線圖有的已經在實踐中開始推行,有的需要嘗試,有的推廣起來比較容易,有的理論上可行而實踐起來困難較大。然而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已是必然趨勢,各種路線圖要根據形勢做到難易結合,時而分層次推進,時而可以綜合整體推進。
1.國際貿易結算
國際貿易結算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石,依仗對外貿易讓其他國家與地區接受本幣,通過國際貿易樹立起其他國家對本幣的堅定信心。結算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首要目標,也是成為國際貨幣的第一步。在后金融危機時代,2009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貿易進口國,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97萬億美元,不難看出人民幣國際化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但2010年,我國僅有2.5%的進出口貿易用人民幣結算,比例微乎其微,因此近期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應首先放在貿易結算上。人民幣貿易結算貨幣的宗旨就是人民幣可大規模流出國境支付進口,也可大幅度流入國境接受出口支付。
2.國際投資
國際投資是貨幣國際化的支柱,現代經濟越來越依賴投資,越來越被金融化,資本跨國跨地區流動成為常態,投資已經是國際貨幣的載體,因此,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堅功能,關鍵問題在于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從國際經驗看,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是逐步放開的,從可兌換到完全放開存在相當長的歷程。我國在資本項目放開方面已經推出了一些積極措施: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規定:實施依據市場供求,參照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化是人民幣決定機制改革的取向,建立起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起基礎作用的機制,又要防止其他投機等因素抬高人民幣幣值。到2011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五年升值了22%并未遏制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有關國家貿易不平衡并非是人民幣匯率高低引起的。2010年8月,央行發布《關于持有境外人民幣的相關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試點》;2011年1月,央行又發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這些都是人民幣資本項目放開的進一步突破。“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已經寫入“十二五”規劃,擴大人民幣在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但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不能全部依靠松動政策限制因素,問題的癥結在于能夠在我國建立起像紐約、倫敦、東京、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性資本市場,實現本目標應分“離岸”和“在岸”市場兩步走,即當前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下一步目標旨在把上海建設為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在岸”資本市場,允許外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企業和個人持有人民幣到“在岸”資本市場投資人民幣產品,境外的經濟主體可以在“在岸”市場上發行“熊貓債券”、國債、金融債券等產品,提高持有人民幣交易的收益動機。我國境內的經濟主體也可以到境外主要國際資本市場發行人民幣產品,如人民幣債券、H股、N股、S股、T股和L股,并盡快推出A股國際板,打通人民幣流出流入的渠道。推動政府和金融機構在對外援助、信貸和投資中使用人民幣,提高本幣流出的層次和水平,樹立起實業資本流出和金融資本流出的雙渠道格局。持續推廣現行的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簽訂互換協議,把人民幣推廣到全球范圍,堅定外國政府、企業和個人持有人民幣信心的制度保證。
3.儲備貨幣
儲備貨幣是貨幣國際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確立國際貨幣堅挺地位的核心保障。儲備貨幣就是發揮貨幣的儲藏功能,國際貨幣發揮儲藏作用是基于把本幣當作財富加以儲存。國際貨幣往往擔當IMF組織的儲備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性銀行機構信貸和投資貨幣,企業和個人的儲存財富。現行的主要國際貨幣在國際儲備中都占有一定比例,IMF《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的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大約占到61%,歐元的比重約占27%,日本的比重約占10%。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后一環就是能讓人民幣成為外國政府的外匯儲備、IMF的儲備基金、世界銀行等國際性銀行機構信貸和投資貨幣、企業的儲備資產和個人的儲存財富。長期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來保證持幣者的信心,保證持幣者利用人民幣投資確保財富的保值和增值。人民幣儲備貨幣也需要在世界貨幣儲備體系的份額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據各經濟體的實際狀況和有關國際社會的期待,人民幣國際儲備份額達到30%,這一比例可以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準線。從國際儲備結構比看,那就要使美元的優勢下降一半,給人民幣留足空間。美元儲備比下降有一定的可能性:一是靠我國自身的實力增長和有效的推進措施,進一步增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二是廣大對美元失去信心的國家主動持有和增進持有人民幣,目前著名標準普爾和穆迪評級機構對美國國債下調一級,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比例下降,但目前美元作為國際主要貨幣仍將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國際貨幣制度的有效安排,把人民幣份額增加一定額度;四是要得到新興經濟體的堅定支持,尤其是新興經濟體支持改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力挺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
[1]石杰.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現實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08(64).
[2]馬榮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9(4).
[3]李靖.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國際化[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2).
[4]穆西安.抓住機遇因勢利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南方金融,2009(3).
[5]孫時聯.美國債務上限的由來及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2011(8).
[6]王信.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問題和收益研究[J].國際貿易,2011(8).
[7]譚雅玲.人民幣匯改——內憂外患[J].國際貿易,2011(8).
[8]張紅蓮.基于國際貨幣職能談人民幣國際化[J].商業時代,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