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林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經濟經歷了兩個“失去的十年”,實際人均GDP年均增長只有1.0%左右,導致日本社會出現了消費不振、財政赤字增加、失業人數高居不下、國民對未來社會保障失去信心等情況。雖然日本自民黨歷屆政府都把治理整頓經濟、恢復民眾信心當作頭等大事,但成效有限,經濟復蘇和發展始終缺乏強勁動力,最終成為日本自民黨失去執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9月,以鳩山由紀夫為首的民主黨政府上臺以后,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步消退,為了兌現競選承諾,給予國民更多希望,保住民主黨首相“座駕”的“長坐久安”,開始著手制定擬在重新使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經濟發展規劃。
2010年6月,出任民主黨政府第二任首相的菅直人在“履職演說”中對以往經濟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日本經濟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概括總結,指出日本經濟以前所走的“第一條道路”和“第二條道路”已經無路可走,必須尋找日本經濟發展的“第三條道路”,這也是民主黨政府集體智慧的結晶。
所謂“第一條道路”就是以“公共事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路線。這一路線在20世紀60、70年代因道路、港灣、機場、高鐵等大型公共事業的投資建設給日本經濟帶來了高速增長局面,也成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到了80年代,當這些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趨于完善時,這種“公共事業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不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果”成正比,并開始顯現“經濟泡沫”。到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又實施了過于依賴市場的“市場至上主義”,推行了一條“以生產為核心,偏重供給”的經濟發展路線——“第二條道路”,即企業可以通過采取“合理化”措施,優化機構,裁減人員,恢復企業業績等。然而,“第二條道路”非但沒有使日本經濟得到快速增長,還造成了國民失業率增加,生活水平下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國民對政府失去信心等后果。
菅直人政府所尋找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從以往經濟發展政策失敗中汲取教訓”,推行一條符合現實的經濟發展,把具體解決經濟社會的種種問題都作為能創造出“需求與就業”的良機,從而帶動經濟增長的道路。
2010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日本未來十年經濟戰略的主體規劃——《新經濟增長戰略》規劃,也被稱為實現民主黨政府提出的將日本打造成一個“強有力的經濟”、“強有力的財政”和“強有力的社會保障”的“三強”目標的具體計劃。
《新經濟增長戰略》(以下簡稱《新戰略》)規劃是日本民主黨政府對此前已經制定的各種經濟發展計劃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日本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主體框架規劃。《新戰略》提出了實行“以解決經濟社會現有問題、以擴大需求和增加就業為重心,促進經濟成長”的經濟政策。在2020年前實現經濟增長的7個戰略領域和21個重點“國家戰略項目”,創造總計500萬個就業機會和123萬億日元的市場需求的目標,并有針對性地列出330多項具體實施措施及時間表。主要目標有:2011年中實現消費者物價指數由負轉正;盡快將失業率由當前的5%降至3%;在2020財年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3%、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2%;實現確保全體國民居有“定所”、工作有“崗位”;逐步降低法人稅,將國內企業所得稅稅率由40%逐步下調至25%等。
《新戰略》所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7個戰略領域和21個重點“國家戰略項目”主要體現在開拓提升優勢增長、構筑依托與周邊國家合作的增長和打造支撐增長平臺等三個方面。
包括環境與能源戰略和健康大國戰略兩個戰略。環保與能源大國戰略提出要創造超過50萬億日元與環境有關的市場需求,增加140萬人的環境領域新就業崗位,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3億噸。此戰略共有3個“國家戰略項目”,即國家通過“固定價格購買制度”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環境未來都市”項目和森林再生計劃項目;健康大國戰略提出創造超過50萬億日元市場需求及增加284萬個就業崗位。共有2個“國家戰略項目”,即以促進醫療實用化項目和吸引外國患者的國際醫療交流項目。
包括亞洲經濟、觀光立國與搞活地方經濟兩個戰略領域。亞洲經濟戰略提出,“推進致力于亞洲經濟增長的國內改革,使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成倍增長”,“通過亞洲收入倍增,擴大經濟增長機會”等目標。此戰略共包括6個“國家戰略項目”,即促進基礎設施出口項目、推進降低法人稅及“亞洲據點”項目、人才培養及高級人才引進項目、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及國際標準項目、構筑亞太自由貿易圈(FTAAP)的經濟合作項目等;觀光立國與搞活地方經濟戰略提出“到2020年初訪日外國人達到2500萬人,將來達到3000萬人,并以此帶動11萬億日元需求和56萬人就業”的目標。此戰略共有4個“國家戰略項目”,即推進創設“綜合特區項目、吸引訪日外國人3000萬人項目、舊房改造及新建倍增項目和推進公共設施民間開放及活用民間資金項目等。
包括科技與信息通信立國、就業與人才立國和金融立國三個戰略。科技與信息通信立國戰略提出“創造引領世界的綠色革命及人類生存革命”、“增加獨占世界鰲頭領域的大學、科研機關數量”、“達到理工類博士畢業生完全就業”、“促進形成中小企業自由運用知識產權”、“以科技信息通信等提高國民生活的便利性、降低生產成本”和“投入研究開發投資占GDP總值的4%以上”等目標。此戰略共有3個“國家戰略項目”,即強化國際競爭力及培養人才項目、促進靈活運用科技信息項目和充實研究開發經費項目等;就業與人才立國戰略共有3個“國家戰略項目”,即:幼托一體化項目、職業教育項目和國民居有“定所”、工作有“崗位”的新公共項目;金融立國戰略提出了以“新金融立國”為目標,“確立亞洲主金融中心及主要參與者的地位”,“提高企業全球化進程的話語權”,“擴大運用能夠使國民享受富裕生活的國民金融資產范圍”等。有一個“國家戰略項目”即推進創立“綜合性的證券、金融、商品等的交易所項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的里氏9級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核泄漏等災害給金融危機后日本經濟開始企穩向好的勢頭當頭一擊。地震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給日本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至今難以評估。同年9月,菅直人因種種原因被迫辭去首相職務,野田佳彥出任本屆政府第三任首相。然而,面對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積重難返的經濟低迷和震后復興的巨額資金需求(20萬億日元以上),日益高企的債務負擔(已占到國內GDP的210%)和失業率(2011年7月為4.7%)以及日元升值壓力、老齡化社會保險福利負擔等,都將對日本實施《新戰略》產生嚴重影響。
雖然本次地震涉及的東北地區的GDP產值僅占日本GDP的8%左右,但是該地區是日本四大工業帶之一的京濱工業帶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經濟主要支柱產業鋼鐵、石化、汽車以及電子工業基地之一,受影響的汽車、鋼鐵等及其相關產業對日本GDP增長的貢獻率近50%。地震致使大量工廠被迫停產、歇業,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地震引發的核電供應部分的關、停等導致電力供應趨緊,這些因素將在中短期內對日本經濟增長持續產生負面效應。根據《新戰略》規劃,到2020年,日本年均名義經濟增長率為3%,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將超過2%。本次地震對于本已缺乏增長動力的日本而言,連續10年保持3%以上的經濟增長成為一個“美好的愿望”。
任何一項經濟政策的實施都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財政作為支持與保障,日本的《新戰略》的實施也不能例外。地震前,根據日本財務省2011年4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的國家債務余額(包括國債、借款和短期政府債券)為924萬億日元,人均負債約為722萬日元,創下歷史新高,為GDP的兩倍以上。地震后,根據日本內閣府估算,受地震破壞,僅道路、港口、上下水道等基礎設施和企業設備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可達25萬億日元,相當于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3%~5%,而這一數字尚未包括福島核電站事故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這樣的損失對已經債臺高筑的日本政府財政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救災和恢復重建是日本政府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不做的頭等大事,如果做不好甚至會影響到民主黨的執政地位。因此,本次地震及引發的海嘯、核泄漏事故等短期內將嚴重影響《新戰略》的實施,救災和恢復重建所造成的巨額資金分流使日本政府財政分身乏術,難以支撐《新戰略》中需要資金支持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如健康大國戰略等。
第一,對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出口將受到嚴重挑戰。地震前,日本的核電、鐵路、水務等“基礎設施出口”發展面臨極佳的機遇,亞洲市場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間。如在核電方面,日本已與多個國家如約旦、哈薩克斯坦、越南、印度等國簽訂核能及高速鐵路等合作意向書,擬向這些國家出口成套核電站設備等。《新戰略》確定,政府將積極配合核電、鐵路、水務等相關企業推動對亞洲的“基礎設施出口”。地震以后,核泄漏引發的恐慌不僅影響到日本本國核電產業的發展,已經對全世界的核電產業發展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原來與日本有核能合作意向的國家很難在短期內與日本繼續核電方面的合作,不是合不合作的問題,而是建與不建的問題。另一方面,地震所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日本國內掀起新一輪浪潮,在今后幾年內,日本很難有剩余力量對外“輸出”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力量。因此,實現《新戰略》提出的將核電站等“基礎設施出口”市場規模發展至20萬億日元的目標面臨極大挑戰。
第二,“觀光立國”戰略將受到嚴重挑戰。根據《新戰略》規劃,“觀光立國”戰略作為日本未來經濟的一大核心支柱產業,到2020年“達到外國人訪日數量2500萬~3000萬人”并以此帶動11萬億日元需求和56萬人就業,使其成為日本經濟新的增長動力之一。地震前,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統計,2010年進入日本旅游的外國人數為861萬人,離2500萬人的目標還相當遙遠,即便沒有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的影響也難以實現。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發生后,不但給位于重災區的宮城、福島、巖手三縣的旅游業造成重創,而且對整個日本的旅游業也形成了強烈沖擊。除短期內給日本旅游觀光產業造成重創外,從長期來看,福島核泄漏事故隱患至今還未排除,將對人們的心理產生非常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日本的觀光旅游業都將處于低迷狀態。
第三,《新戰略》中提出了今后十年以“新金融立國”的目標,將金融業作為未來十年日本服務業的一個新亮點,“確立日本在亞洲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等。事實上,地震帶來的心理沖擊很有可能危及到日本東京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本次地震中雖然東京等大都市不是地震直接災區,但核輻射波及的陰影還將持續。從日本列島本身處在地震帶上的層面來說,本次地震將深遠影響人們生活、工作的安全感。另外,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與提高,上海、北京、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金融產業正在對日本金融產業形成沖擊,而地震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劇了這種外部沖擊。
第四,本次地震重創了日本的農業及海產品的生產,《新戰略》的規劃目標難以實現。資料顯示,本次地震及海嘯、核輻射影響最重的日本六縣(宮城、巖手、福島、茨城、櫪木和群馬縣)是日本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水稻、豬肉、蛋雞等農產品產量占日本國內總產量20%以上。此次海嘯、核泄漏等造成日本可耕地面積減少等情況將長期存在,《新戰略》規劃的到2020年實現糧食自給率50%的目標恐怕將成為泡影。另外,核泄漏導致的農產品污染及核廢水排放引起的海產品污染使原來從日本進口農產品及海產品的國家紛紛停止進口或減少進口,對日本的農產品及海產品出口打擊巨大,難以實現《新戰略》規劃的到2017年實現農林水產品及食品出口額達到1萬億日元的目標。
總之,《新戰略》認為,“后危機時代”將是日本經濟徹底擺脫“失去的十年”的絕佳機會。地震前,《新戰略》已經開始啟動付諸實施,并相應制定出了2011年實施要點。然而,震后復興的巨額資金需求使日本政府實施《新戰略》增加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再加上政權更迭,到2020年前日本經濟能否實現《新戰略》所確定的目標將成為最大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