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菁
(安徽省委黨校,安徽合肥230022)
“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的好勢頭。中部六省中的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生產總值在此期間突破萬億元,進入“萬億元俱樂部”。從總量上看,2010年中部地區占全國經濟總量由2005年的20.2%上升到21.5%,生產總值達到85437.3億元。
“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財政收入呈現不斷增長趨勢。2010年,六省財政收入達11175億元,年均增長21.3%,占生產總值的13.1%。同時,六省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各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都在1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在10%以上。2005—2009年,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9%,占全國比重從19.6%提高到21.1%;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7%,占全國比重從2.9%提高到3.5%;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長2.3%。且2010年以來,中部六省上述3個指標的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十一五”以來,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東部地區“一馬當先”的增長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2007年,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地區;2008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經濟全面加速,均超過東部地區的增長水平;2009年這一態勢繼續保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同比分別增長12.6%、13.4%和11.6%,比東部地區分別高出1.9、2.7和0.9個百分點;2011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和東北地區GDP增速均超過東部地區增速,預計全年仍繼續快于東部地區。
近年來,中部六省注重產業協調,大力發展三次產業,使得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2010年,中部地區第一產業比重為13.2%,比2005年下降3.4個百分點。目前中部各省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農業生產力不斷得到釋放;第二產業比重為52.7%,比2005年上升5.9個百分點。目前中部六省均是以工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各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保持了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比重為34.1%,比2005年下降2.4個百分點。
1.經濟總量
2010年安徽省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居中部地區中列,其中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居第4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貨物進出口總額位居第2位,而外商投資總額位居第5位。
2.增長速度
“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發展明顯提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13.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2%,其中增速最高的湖北、湖南達到13.9%。安徽省“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3.4%,僅低于湖南、湖北兩省,在中部地區居第3位。
3.人均收入水平
2010年,安徽省主要人均指標,包括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等,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都靠后。
4.全國排名
“十一五”期間,中部各省人均生產總值在全國的位次,湖北由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而安徽省由2006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26位,上升2位,但在中部六省中仍是最后。河南省在全國的位次下降5位,位于第21位,山西省下降3位,位于第18位,湖南省、江西省在全國的位次不變,分別是第20位和24位。
1.區位優勢
在中部各省中,安徽省具有天然的絕佳區位優勢。安徽省地處長江下游,距東海300公里,緊靠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經濟活力的長三角地區,又處于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間地帶,東有浦東開發區,西有三峽,周邊緊鄰蘇、浙、魯等沿海發達省份,是東中接合部的“陽光地帶”,具有內陸和沿海雙重優勢,在長江流域開發中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
2.資源優勢
首先,裝備制造業具有相對優勢。中部地區能源原材料產業比重較高。安徽省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炭、電力、原材料工業基地,裝備制造、電氣機械、電子信息等行業比重占23.4%,高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以上,在中部地區僅低于湖北。特別是汽車、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其次,農業資源也是安徽省擁有的一大資源。安徽省擁有土地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占到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4%,其中,耕地面積417.8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30%。同時安徽省具有較好的農業基礎,它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之間,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地形和生態系統多樣,有著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條件,這都為安徽省實現農業產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安徽省礦產資源蘊藏量也非常豐富,是全國礦種較全、儲量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已發現有用礦種130余種,已探明儲量的有67種,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為五大優勢礦產。安徽省的皖北地區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儲量有260多億噸。安徽省還有豐富的電力資源,每年向長三角地區送電1千萬千瓦時。
3.科教優勢
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科研體系和教育體系。現有從事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的機構200多個,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著名高校,有安徽省光機所、電子38所等著名研究所,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顯著,為高技術的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儲備。安徽省省會合肥是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每萬人擁有的科技人員和在校大學本專科生的比例居全國前列,且擁有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家和省屬科研單位70多個,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0萬人,其中兩院院士24人。合肥已成為中部地區智力資源最密集、最具創新能力的地區之一。
4.旅游文化優勢
安徽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僅擁有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這些聞名的自然景觀,還有著徽商文化、徽州建筑民居、宗祠文化這些人文旅游資源。其中,徽商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將引領安徽省經濟的快速崛起,安徽人的勤勞和聰慧在歷史上有過明證,安徽省的經濟文化曾經影響過中華大地,安徽省有能力實現崛起。安徽省可以通過深入開發徽文化,把旅游業發展成為自身的支柱產業。
安徽省有著絕好的區位優勢,加上目前面臨著國家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重點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為重點的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發展的寶貴機遇,一定要牢牢抓住該機遇,對東部產業轉移進行科學承接、創新承接和主動承接,同時要加大推進自主創新水平,把產業轉移的承接和自主創新的推進結合起來。
充分發揮安徽省裝備制造業基礎較好的優勢,依托現有骨干企業,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部件、鐵路機車、發電裝備、高附加值船舶、工程機械、新型農業裝備和數控機床等,通過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自主創新等途徑,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水平,形成機械基礎件——關鍵零部件——先進重大技術裝備的裝備制造產業鏈。
安徽省雖然在農業資源、農業科技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優勢并不大,中部六省除了山西,其他省份都是農業大省,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都做足農業方面的文章,進而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安徽省農業想要發展,首先,要重視傳統農業產業的升級,深入研究產業鏈的延伸,借鑒河南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培育具有皖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其次,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農業為目標,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農業和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強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和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能力。
2009年11月,安徽省獲批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第一批試點省,以此為契機,安徽省將主攻十大產業,即改造提升潔凈煤、高性能材料、裝備制造、信息家電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節能環保、公共安全、生物技術、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安徽省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應積極主動地與中部各省加強合作,推進中部一體化進程。一是加強中部地區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形成區域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管道相結合的主體交通體系。二是要深入推進與中部各省開展多層次的產業合作,允許省內生產資本在中部地區自由合理流動,使安徽省產業在與其他省份合作中提升競爭力。三是尋求資源方面的合作。如在旅游開發上,安徽省可與中部省份聯合,圍繞綠色旅游、古色旅游和紅色旅游,建設中部旅游精品圈。
[1]國家統計局,安徽省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10.
[2]秦國偉,劉利敏.中部崛起的產業選擇視角探究—安徽省經濟發展促進因素的實證分析[J].安徽省行政學院學報,2011(3).
[3]李鴻忠.加快構建戰略支點挺起中部崛起脊梁[J].求是,2011(14).
[4]夏振坤,張艷國,黃家順.中部模式與中部崛起戰略支點[J].決策與信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