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珺 程惠筱筱 陳建紅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應承擔的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包含經濟、法律和道德在內的一種綜合責任。這要求企業不能以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為自己生存發展的惟一目標,同時還應主動承擔對職工、投資者、環境和社會的各種責任。其狹義的概念則是獨立于經濟責任來定義的,即僅包含法律責任和道德。本文指的是狹義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最先由美國會計學家戴維·林諾維斯于1968年提出,他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是會計在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是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業行為對公共部門新產生的經濟和社會結果。廈門大學的常勛教授把“社會責任會計”首次引進中國時,將其定義為“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的計量和報告”。另外,陽秋林認為,“社會責任會計是探討、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企業管理當局、政府社會公眾等相關利益者和個人決策提供特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會計學分支。”
綜合以上定義,社會責任會計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結果的確認、計量和揭示,為雇員、消費者、債權人、社區、中小競爭者、環境、國家等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社會責任會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對環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對社會的慈善捐助;企業對職工合法權益保護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對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對投資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對消費者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
在西方,社會責任會計研究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1986年美國會計學家戴維提出了社會責任會計的初步概念,揭開了社會責任會計研究序幕。法國早在1975年就建議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會資產負債表”,即“社會報告”。英國對社會責任會計的運用非常重視,其財務報告準則建議各企業在會計報告中披露有關環境保護、人力資源、職工福利、慈善捐贈等信息。
除了上述國家外,聯合國組織及德國、瑞典、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在企業對社會責任會計的運用方面也在不斷地加以發展和完善。
1990年廈門大學常勛教授在其編寫的《國際會計學》中首次提出“社會責任會計”概念,為我國社會責任會計的研究奠定了基礎。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發布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指出上市公司可將社會責任報告與年度報告同時對外披露。其后,在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著眼于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截至2007年底,已有包括11家中央企業在內的超過60家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2008年初,國資委又發布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并將企業社會責任具體界定為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等八個方面。
我國《公司法》第5條明確規定: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并且我國《公司法》分則中制定了一系列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具體制度,有職工參與制度、債權人異議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行政法規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公司社會責任。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后者也希望從企業獲得所需的信息,例如員工希望了解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培訓計劃的實施以及對員工福利的改進計劃等;社會公眾希望了解企業是否積極參加環境治理、社會捐助等;政府希望了解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以及納稅信息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能與各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科學發展。不少企業在擴大經營規模、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存在忽視職工權益的保障、偷漏稅款及污染環境等社會責任問題,既阻礙了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也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這些問題在傳統會計體系中卻得不到全面反映。面對我國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建立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理念,在反映企業經濟責任的同時,披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1.理論體系的不完整導致社會責任會計沒有適合的計量方法。例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值及所形成的耗費,這些并不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無法用傳統的計量方法衡量其價值。
2.缺乏單獨的會計科目。目前,企業在日常的業務處理中,往往把與社會責任相關的信息作為一般的財務信息進行處理,例如企業對公益事業的贊助等一般均列入“營業外支出”科目;排污治理費、職工培訓費直接計入“管理費用”科目;一般稅收減免,體現在少繳納的稅款中。這樣一來,信息使用者無法判斷哪些款項是因社會責任而發生的,這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相關信息的使用,更不利于社會責任會計未來的發展和完善。
3.缺乏衡量指標。我國沒有單獨反映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指標,可供參照的只有財政部于1995年公布的企業經濟效益指標體系中的“社會貢獻率”和“社會累積率”兩項指標。
與傳統財務會計核算內容相比,社會責任會計所要求核算的內容更復雜多樣,包括企業收益的社會貢獻、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對社會公益的責任、對人力資源的責任等。由于其會計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當這些事項沒有進入市場,不以交易形式發生時,企業則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提供這些信息。如企業排放“三廢”造成了環境污染,但企業沒有因此被罰款時,按照社會責任會計的要求,企業應提供這方面的信息,就必須尋找相關資料和咨詢有關專家。尤其是對一些小型企業而言,超過其提供這些信息的最終產出,極大地削弱了企業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積極性。
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全面披露,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是社會責任會計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但目前我國企業中編制獨立報告的屈指可數,除了幾個跨國公司最近兩年開始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外,一般企業幾乎沒有專門披露。這不僅影響了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需求與使用,更直接影響了企業形象的樹立。
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國家的監管、約束起著關鍵作用。我國社會責任會計沒有很好地運用,其主要原因就是制度不健全。所以,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是當務之急,這樣才能依法約束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制定相應的準則和制度是有效管理社會責任會計實施的重要措施。我國應借鑒西方會計界、企業界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結合我國具體情況,研究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及制度。準則中應設置社會責任會計科目,并且應盡可能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以便于會計人員的實際操作。例如在社會責任會計中可以設置“社會責任固定資產”一級科目,在其下設置“環境固定資產”、“員工固定資產”等。
國家應制定相關獎懲機制,對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且自愿披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者獎勵政策;而對于拒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加重稅賦和罰款。以此來增強企業管理者對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
想要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就必須要讓企業管理者重視。因此要使企業管理者意識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規范企業內部社會責任會計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執行,自愿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要讓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意識到了解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必要性,并主動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因此可以通過加強媒體和社會非營利組織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揭露的力度,加強社會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關注度,進一步強化社會公眾的監督意識。
[1]張本靜,田月昕.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淺析[J].當代經濟,2010(1).
[2]陽秋林.中國社會責任會計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