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友珍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的思考
葉友珍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語言學概論”課程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該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不僅存在課程本身的客觀因素,也有教師和學生方面的主觀因素。本文提出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三方面進行改革,以期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和課程教學的效果。
語言學概論;英語專業;教學方法;評價體系
語言學對于外語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語言學知識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的感悟,提高理論素養,更有助于英語技能的提高。語用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言語交際規律,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語言學知識有助于其外語教學。語音學可以為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提供理論指導,發音規律的講授可以讓學生對語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句法學知識對語法教學也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語用學為跨文化交際以及翻譯等課程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可見,語言學課程并非與英語學習無關,也并非對外語教學無益。
自1980年以來,語言學課程開始出現在國內很多院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然而,這門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潘之欣對26所大專院校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多數院校中,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體會不到這門課的樂趣和價值,只有一些立志考研,或準備將來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學生能夠克服困難,堅持學習[1]。
從課程本身來看,首先,語言學研究涉及語言的各個層面以及相關的交叉學科,該課程所涵蓋的每個章節幾乎都可以單獨開設一門課程,而把所有的這些內容濃縮到一門課程中,就必然呈現出教學內容量大面廣、豐富繁雜的特點;其次,語言學課程理論性強,太過抽象,使這門課程給人以深奧、難學的印象;再加之所有的教材、授課以及考試都用英語進行,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了距離感和畏難情緒。
從教師角度來看,首先,語言學課程內容覆蓋面廣,教師很難熟悉語言學研究的各個層面,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只能拘泥于教材和有限的參考資料,往往會照本宣科;其次,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了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
從學生角度來看,語言學課程一般在英語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中開設,雖然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基本功,但閱讀專業書籍仍然相當吃力。學生們過分注重在語言學習中的技能訓練,從而對理論思考和抽象思維感到陌生和畏懼。而且,大部分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對他們的語言學習沒有任何作用。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但是課程的課時設置卻很有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保持理論知識體系完整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根據難易程度進行合理的課時安排。語言學研究涉及語言研究的各個層面以及相關的界面研究。在講授每一個專題時,不必要求內容面面俱到,應注重基礎性和主要思想的介紹。如熊學亮提出,在分析語音特征時,不是把所有的語音和語音特征都羅列出來,而是選擇最有代表性的語音分析兩到三例,借用代表性較高的語音特征和比較形象的描述方法,進行象征性的分析和解釋,引導學生運用這種分析方法自己去分析和思考[2]。
(1)研究型教學法的應用。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在美國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模式”和瑞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綜合構建而來的教學模式[3]。研究型教學可以有多重內涵:一是任課教師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課堂。二是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打破傳統教學法中按照知識的邏輯和教師的邏輯組織課堂與教學內容的秩序。三是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四是在研究過程中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師生關系。[4]在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應該有效利用研究型教學法對傳統教學法的補充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開展包括觀察比較、分組討論、課題研究、學習匯報、專題性學習等活動,可以創造一種愉快、輕松、民主、合作的教學環境和師生關系。
(2)歸納與演繹的有效結合。歸納和演繹是科學研究的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的有效結合能有效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在對一些概念或術語進行解釋時,可以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先介紹術語或概念的定義或主要內容,再結合大量與語言學習、使用相關的實例,把復雜難懂的問題比較直觀地介紹給學生。另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收集多種語言事實或語言現象,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自己歸納出規律,作出結論。
(3)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視頻、音頻,PPT課件等的應用,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語境,提供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背景和線索,以獲得經過整合的知識信息。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對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過于依賴,只有實現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課程評估體系是對整個教學活動效度的評估和檢測。為了有效提高語言學的教學質量,不能再把對該課程的評估集中在期末考試上。設計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學生進行文獻檢索、材料歸納、語料收集的能力。在每一章節后可以設計一定數量的分析題和應用題,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運用情況。在課程結束后,除了對基礎知識的測試考核,還可以安排基于語言調查或語料分析的小型論文寫作。
語言學概論教材基本都是用英語編寫的,但在授課過程中,必要時應使用一定的漢語。因為作為專業理論課而非專業技能課,其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的英語基本技能。因此,有時用漢語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會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也可以結合漢語的實例或語言現象解釋某些術語、概念,使學生們了解不同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個性,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學的理論在不斷地發展,其中很多觀點也出現了變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也應該適時作出調整。因此,建議要及時對課程教學大綱作出修改,使之更具科學性和指導性。
[1]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
[2]熊學亮.本科生語言學教學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5).
[3]范惠林,趙思宏.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
[4]李福華.高等學校研究型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4(6).
H319
A
1008-178X(2012)01-0158-02
2011-10-15
葉友珍(1982-),女,陜西安康人,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理論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