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娜,楊志賢
(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從“移情”看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支撐的英語術語習得
孫薇娜,楊志賢
(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學習者的性格因素與學習者本人的語言習得關系密切,在其性格因素的五個變量——自尊、焦慮、移情、抑制、外向中,移情是語言習得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移情是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內部條件之一,也是激發英語術語學習的動力。本文通過對心理語言學中移情的描述來探討影響英語術語習得的認知心理學要素。目的是能夠更好地應用認知學及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和原則來指導英語術語教學實踐。
認知心理學;術語;移情;學習動機;自我效能
我國學者王寅把認知語言學的定義描述為:“認知語言學是一門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一一研究為中心,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一解釋的新興的、跨學科的學科。”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蘊含的對于認知語言學的內容和方法的解釋。術語習得研究的內容和方法無法脫離認知語言學,在研究概念、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認知術語學研究是隨著認知科學、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產生的,是20世紀科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許多語言現象在認知語言學框架內部都可以獲得全新的更加深入本質的解釋。術語的認知功能被看作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認知心理學的框架內研究術語即為術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認知語言學開辟了新的應用空間。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腦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把物體和客觀世界中的現象進行歸類劃分和加以范疇化的能力。在知識系統中,概念是構成知識結構的基本單位。英語術語的認知過程即對相關語言概念的知識的構建過程。人是社會動物,無論是理論性知識的習得還是實踐性知識的習得都離不開交往,英語術語習得也是如此。可是,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些高度復雜的語言教學方法,因為忽視了語言的社會性而沒能完成交際能力的教學。交往是超越自我接觸他人的過程,語言可以幫助我們學會交往技巧。所以,英語術語學習也要承擔許多交往變量:模仿、辨認、移情、外向交際風格等等,其中移情的作用不容忽視。
簡單來說,移情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情,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和他們和諧共處的主要因素。語言是移情的主要手段之一,非語言交際也有助于移情過程。
用更為復雜的術語講,移情常常被描述為把一個人自己的性格投射到別人的性格上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她。移情與同情不同義,移情暗示更大的分離機會,而同情則暗示個體間的一致或和諧。Guiora把移情定義為“一個理解的過程,其中自我物體界限的暫時融合使我們可以即時領悟別人的情感經歷”。心理學家們也基本上同意Guiora的這一定義,并補充了移情發展和作用所必須的兩個條件:一是意識到或了解自己的感受;二是將自己與別人等同起來。換言之,一個人不充分了解自己就不能完成移情,從而了解別人。
因此無論英語術語學習有著什么樣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能夠用所學的外語進行交流。在人們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時候就會產生跨文化交際,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又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交際者之間的誤解。人類交際需要相當程度的移情。要有效地與人交流,必須能夠了解對方的情感和認知狀態,當我們對此作出錯誤的假設或判斷時,交際就會中斷。在任何交際行為中,我們都要從語言相當機械的句法平面深入到其最抽象的意義平面去猜想對方的某些知識結構和情感狀態。為了作出正確的假設,我們必須超越自我障礙,以便清楚地發出和接受信息。英語術語交際也與其它跨文化交際一樣,會產生一些問題,術語是表示專業思想和思維的客體,是專業信息的載體和存儲形式,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移情在英語術語習得中的作用意義重大。
影響術語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對于術語學習的動機的缺乏。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學習者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可能對目的語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掌握得很牢,但是由于缺乏適當的語言環境,他們無法用所學的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因此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成為外語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學習動機是一種特質,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如下的行為表現來推測其內在的學習活動狀況。
(1)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選擇。這種選擇表現為在學習活動和非學習活動之間的選擇,即選擇做作業還是選擇與學習無關的休閑活動;以及對不同學習活動的選擇,即選擇學習哪一門課程。
(2)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投入程度。如果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他會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種投入既包括行為上的參與,也包括為實現理解與學習而進行的認知上的參與。行為上的參與包括做筆記,課上積極提問,主動陳述自己的觀點,課下繼續就課堂學習內容與他人進行詳細討論或者從圖書館或其它資料中查找相應信息等等。認知上的投入更多涉及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主動使用各種學習策略,最終達到的是對材料的理解而不是記憶,主動整合新舊知識等。行為上的投入固然重要,認知上的投入更重要。
(3)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堅持情況。如果在面臨困難、厭倦、疲勞等情況下仍能堅持學習,就可以說明學生有良好的動機。對學習活動的堅持性可以通過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獲得。
(4)學習者所取得的學習成就。包括學習的等級分數、測驗分數、標準成就測驗上的得分等等。由此可見,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不是單向的,是雙向互惠的。一方面,學習動機可以引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上獲得的成功體驗反過來又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英語術語學習內容是枯燥的,移情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良性互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進師生相互了解和體會學生相互間存在的問題及共同取得的進步能有效實現術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自我效能即對自己完成某件事的能力的主觀判斷,也就是是否了解自己。移情在認知心理學中的解釋不僅包括對別人的了解,也包括對自己能力的有效評價。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各種效能信息進行綜合加工處理后習得的。它有別于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后者是對采取某種行為后可能帶來的結果的判斷,比如對自己能力的自信,而由此帶來的獎勵和成就等認識是對行為結果的判斷,即自我效能。
首先,自我效能會影響學生對學習任務的選擇。避開超出自己能力的學習活動,選擇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務是大多數學生的選擇傾向。然而班杜拉認為,對于自己實際能力的估計會最終影響是否能夠成功完成所選的任務,從而受到挫折和傷害,或者限制自己潛能的發揮。班杜拉指出,對自己能力的最佳判斷可能是“在任何時候都對自己做出超出能力的評價”。這種評價技能促使人們去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又能為能力的發展提供動力。其次,自我效能影響學生學習的堅持性。相關領域的英語術語詞匯和知識的習得是學生感覺困難重重,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在困難的情境中會投入更多的努力,學習得更好,反之亦然。再次,自我效能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情感反應。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不會表現出更多焦慮和痛苦,而會更多考慮外部環境的特點和要求,以期今后更加努力。自我效能感弱的同學往往會在遭遇困難時表現出較多的焦慮,而且過分關注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慢慢失去信心。
因此,學生在術語習得過程中對自己科學合理的判斷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最終學習效果。主動選擇相關領域的英語術語知識、堅持不懈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思想意識與情感方面正面的對學習效果做出反應都能有效促進英語術語知識的習得。
術語與詞的區別不僅僅在于術語是一種專門的詞匯單元。對于術語的理解應該超越詞的本身的詞匯意義,更多了解它作為人類認知活動的精華所代表的一種動態的心智反映單位。也就是說,科技知識的特征隱含著術語概念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工具,是不同文化和領域交際的思維單元,也是不斷進步和認知的動態過程。
因此,這種認知過程必然包括有效的交際。交際能力不僅包括在語法知識的運用上要準確,還包括在文化意義上也要恰當。英語術語學習的目的是在更高層面上了解更多人類活動的意義。從根本來說,就是實現有效地跨文化交際。這要求交際者理解外國文化,熟悉某一英語術語后面隱藏的文化要素。這也要求學習者更多地從目的語的語言交際者角度思考問題,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移情。
認知移情要憑借非常清楚的移情直覺和對對方的心理狀況和知識結構的判斷來交流自己的思想。要主動自覺地深入到目的語的文化內涵中剖析其形成的原因、過程以及可以表達的意義。所以,可以根據認知術語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按照其模式分析術語的語言單元特征及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質量。
用認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英語術語習得的理論及實踐對英語術語教學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角度考慮術語的實際問題,要比單純通過術語的語言結構理解問題更有實效。本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移情對英語術語認知的影響和意義。證明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視角和更新的思路考慮英語術語習得和教學實踐。實際的習得過程不僅僅包括多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刺激,也包括學生對自身自我效能感的逐漸培養和了解,同時不能忽略的是主動了解術語詞背后隱含的文化背景。主動并有效地增加交際對象間的相互了解是實現所有交際的必然要求,也是移情在語言教學方面的作用的體現。我們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分析教學與培訓的差異、分析學習者的不同類型和教學的適用性問題等,并且把提高學生的實際英語術語應用能力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
[參 考 文 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梁愛林.關于術語學概念體系研究的發展狀況[J].屬于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5(4).
[4]張宇琬.漢語言思維模式對翻譯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10).
[5]朱艷梅.情感因素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5).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Terminology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y from the“Empathy”
SUN Wei-na,YANG Zhi-x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ah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er’s personality and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Among the five variables involved in the factors of personality,the empathy is an effective fac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empathy provides learners with effective internal conditions,even a stimulus to motivate students’acquisition of English terms.By way of a description of empathy in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s,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anguage learners’English term acquisition.The paper aims to arouse a better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eory including its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principles to conduct the real teaching better.
cognitive psychology;term;empathy;learning motivation;self-efficacy
G642.0
A
1008-178X(2012)11-0165-03
2012-08-17
孫薇娜(1978-),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