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欽明,崔國紅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與教育對策研究
于欽明,崔國紅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信息全球化是當今網絡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如何在網絡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方法,構建高校學生工作新模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和歷史任務。
大學生;網絡;心理咨詢
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類社會真正進入了網絡信息全球化時代。虛虛實實的網絡世界像一場深入持久的革命,給當代大學生的觀念、心理、行為帶來了持續的震蕩。在網絡信息全球化時代,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網絡心理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1.認知心理沖突。網絡的跨地域性使每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更容易受到其他的、非本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每個國家都企圖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觀點,而壓倒、戰勝或征服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隨著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發展,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追求奢侈的生活風氣乘機而入,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國當代大學生一般都為“80后”或“90后”,他們的思維模式、道德情感、行為準則還未最終定型。他們長期面對網絡世界充斥的繁雜信息,思想活動難免受到負面影響,進而造成他們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辨別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逐漸減弱。在西方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及拜金主義等意識形態的沖擊下,一部分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產生了動搖。
2.人格心理沖突。網絡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網絡電影、色情資料等都有可能導致大學生過于沉迷網絡,逐漸脫離現實世界,導致人格心理沖突,形成人格發展障礙。由于網絡信息傳播成本較為低廉,傳播方法較為隱蔽,傳播手段更為迅捷,各種有害信息通過網絡更容易傳播。由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是縱式的、單向的,受眾大學生群體處于被動的地位,因此政府、高校易于控制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途徑。而當今“平面式的、雙向的”網絡傳播途徑則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作為受眾的大學生群體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強,他們更容易接觸到對身心不利的不良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便在網絡環境里尋找虛無飄緲的體驗,久而久之,其是非鑒別力和道德約束力將逐步削弱,其心理必將受到極大的考驗和巨大的沖擊。
3.網絡綜合癥。網絡上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虛擬的“朋友”、人際關系總在不斷而迅速地增加著,對于易于接收新鮮事物的大學生而言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往往導致大學生對網絡的過度迷戀而“上癮”。美國心理學家湯格提出診斷“網癮”的十條標準:(1)從網絡上下來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網事”;(2) 總覺得上網的時間太少而不滿足;(3) 無法控制上網;(4) 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5)一上網所有的不愉快癥狀馬上消失;(6)網絡重于一切;(7)為上網可以失去人際交往、工作和事業;(8)不惜支付巨額網費;(9)對他人掩蓋上網行為;(10)下網后有嚴重的疏離感、失落感。湯格認為,上述癥狀一年間只要有四種即可判斷為“網癮”。這種過分迷戀網絡的行為狀態有損于心理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網絡信息全求化視野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面對挑戰,發揮教育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們正確對待網絡。
1.利用網絡開展紅色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西方思潮的沖擊。應首先加強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人類科學文化的結晶,是指導我們思想和政治方向的理論基礎。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體現時代精華的科學武器,大學生才能學會并自覺抵制各種腐朽、錯誤思潮的侵蝕。其次,通過紅色網絡大力弘揚、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文化之精華越來越具有生命力。在多種文化的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當今世界,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秀傳統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此,應廣泛發動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把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資料放到紅色網站上,使之成為世界網絡資源的一部分。通過紅色網絡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針和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的偉大成就傳播于世界各地,從而引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制定網絡政策法規,加強道德教育,營造適合大學生發展的“綠色網絡環境”。一是國家應健全網絡法律,制定網絡政策,完善網絡法規,保證網絡信息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適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的“綠色網絡環境”。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網絡行為道德的教育,制定網絡規則,約束大學生網絡行為,建立、健全具有適應性普遍、層次較高的網絡倫理和網絡道德標準,以加強網絡的宏觀監督和微觀引導。要加緊研制能過濾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軟件監管系統,設立專門機構對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網絡”進行追蹤監控。努力建設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加強有效的“道德指引”,營造有利于大學生自覺抑制不良思想文化的社會環境氛圍。二是應在大學校園網上專門開辟“展示大學生風采”的思想政治工作專欄,吸收大學生骨干參與管理,將學生的興趣吸引到社會實踐活動上來。通過網上調查、網上評比、網上表彰,能更直接、更準確、更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便于師生共議熱點話題、難點話題,使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部門與學生之間多條溝通的橋梁,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三是應建立網上黨校,聘請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定期進行講座、報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豐富生動的形勢與政策傳教育,通過專家的輔導、答疑、詢問,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引,提升心理關愛程度,提高大學生個體免疫力。當代青少年大學生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而他們的學習和習慣最初多半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一些家長言行不一致且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和指導,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沉迷網絡后,在勸說無效之下,就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指責或打罵孩子,使孩子要么繼續在網絡“網癮”中尋找情感的寄托和情感滿足,抑或是在網絡暴力游戲中尋找情緒的發泄點。因此,現代思治教育理論指出,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應更加關注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和心理健康。大學教育應積極指導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對家長進行適當的指導,加強對家長育人方式方法的培訓,校正家庭教育理論與方法,構建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讓青少年在家庭中獲得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滿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內在動力,從而擺脫“網癮”。
我們必須創新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深刻剖析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進而遵循大學生發展的心理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不斷取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勝利。
[1]于欽明,郭加利,崔志林.心理咨詢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2012(5):137.
[2]徐光興.學校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張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G641
A
1008-178X(2012)08-0115-02
2012-04-11
黑龍江省高教學會“十二五”重點規劃課題(HGJXH B1110804)。
于欽明(1979-),男,黑龍江泰來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