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通英,劉小蓉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網絡環境下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討
范通英,劉小蓉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信息時代——網絡英語學習”已成為教育界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本文從網絡環境下的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入手,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專業英語教學的相關優勢及立體化教學改革的方向。
網絡環境;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專業英語教師除了要熟悉基本英語教程之外,還應精通其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這樣的人才很稀缺,因此他們“找工作”便很容易,能夠真正投入到教育工作的便少之又少[1]。現在,校園中以“單背景”存在的教師比較多,要么是英語專業背景,要么是相關專業背景,具備“雙重背景”的專業英語教師相當匱乏,導致很多專業的“專業英語”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專業英語在網絡環境教學模式下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其一,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基礎英語課程廣播式教學模式下,學生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的橋梁。而且,傳統的教科書對專業知識的定義、描繪往往相對滯后,造成知識的準確率不高,這一點與專業知識本身應具有的時代感和現代感背道而馳,久而久之,便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產生了“無所謂”的學習態度[2]。在網絡環境下的專業英語信息既全又新,不限地區,不限文化背景,不限歷史風俗。所以,網絡環境不僅能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篩選資源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自主系統學習的能力。
其二,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針對專業英語教材編排方面的滯后現狀,教師可結合其專業的實際應用,制作出相應的教學課件,將基礎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的教學很好地銜接起來,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大班”上課,也緩解了專業教師師資緊張的問題。
扎實的基礎英語是學好專業英語的前提,很多高等院校學生的基礎英語成績并不理想,學生閱讀速度慢且翻譯正確率低,尤其是進行論文摘要寫作或者產品說明時更是“束手無策”,這不符合中國素質教學個性化培養的目標,對教學資源也是一種浪費[3]。
其一,從國際視角審視專業英語課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外語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專業英語不同于基礎英語,其詞匯更具專業化,也與基礎英語的含義相差甚遠。近年來,各專業都對其專業領域的英語教育提出了多種教育指導思想,旨在做好“雙語”教學的充分準備,為基礎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做好“牽線”工作。
其二,借助新興多媒體網絡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專業英語較基礎英語缺乏趣味性,如果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會顯得更加枯燥乏味。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的利用,正好給學生構建了專業知識的“意念”,加上一些聲音、圖像的運用,使原本枯燥的專業俗語有了“感情”和“靈性”,學生也愿意主動去探索學習。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已成為多媒體發展的重要目標。如通過借助一些國際英文知識庫,可直接與國外專業人員進行網絡在線交流。這種“直接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提高他們的專業英語水平也效果顯著。
其三,切實利用網絡資源,做到因材施教。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下,由于信息的更新速度快,資源共享性強,一些頗具時代感的專業詞匯可以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獲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標準可參考,在信息獲取過程中也可借助網絡篩選出最新的專業知識。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可以利用網絡咨詢,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個體化教學。比如,課余時間,師生雙方可以約定時間,就一些課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探討,這不僅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強化了有效的個體化指導,是學生學習的有力補充,也是一種很好的“因材施教”。
其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教育模式多以教師為主體,學生是被“灌輸知識”的對象,尤其是專業英語的學習,在多數學生看來就是枯燥的記詞匯、記語法,因此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漸漸失去了興趣。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可將內容聲情并茂、形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一些機械、呆板的信息也可以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極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探索的興趣。全球資源信息共享化已不再局限于某個領域、某個行業,任何信息的獲得都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在專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則應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其一,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些教師完全丟掉傳統的板書教學,一味追求多媒體教學,整個課堂成了老師放視頻、學生看視頻的過程,不知道一堂課要突出的重點是什么。一旦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這一堂課就只能暫停。教師沒有起到授業解惑的作用,而是成了放映多媒體的工具。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當面對網絡上龐大的信息資源時,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篩選工作,課堂上多媒體的使用也應該朝著高質量、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其二,對授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專業英語與網絡技術的結合過程中,“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更加突出[4],這一思想給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基礎,給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法,但同時也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教師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以外,還要熟練運用計算機網絡工具,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網絡技術水平,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真實學習環境,在課堂外借助網絡給學生,特別是在英語學習方面有障礙的學生提供支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權威的知識傳播者轉化為網上學習的引導者和仲裁者[5]。
網絡教育在我國雖然試行了很多年,但成效一直不是很明顯,至今也沒有一套可以完全“照搬”的完美經驗,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摸索前行,對于其中可能會出現的偏差,應及時自察、審視并予以糾正,多吸取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多嘗試一些有益的新興教學手段,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還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給學生做好“典范”。
[1]鄭國詵,王雪專.加強物流英語教學的若干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7).
[2]王燕萍,楊躍.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C].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絡環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3]陳宏森.論醫學英語和公共英語的銜接[J].西北醫學教育,2003(2).
[4]陳萍,趙書敏.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33).
[5]熊欣.基于網絡環境下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轉換[C].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絡環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H319
A
1008-178X(2012)08-0154-02
2012-03-22
范通英(1972-),女,四川宜賓人,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文化及漢英語言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