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敏
(長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王耀敏
(長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常常會按照漢語思維模式用英語表達一些事物,而出現表達上的誤用。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意識到英語思維模式與漢語思維模式的不同,從而在使用英語時能夠有意識地運用英語思維模式,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達到順利進行語言交流的目的。
英語思維能力;思維模式;英語教學
思維是人腦反映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意識活動和過程。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現實的抽象化,研究思維的中介就是語言。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把對客觀現實的認識逐漸凝固成經驗和習慣,借助語言形成思想,又賦予思想一定的模式,進而形成一種思維形態。不同的民族有著各異的民族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思維方式,這些差異也體現在各自的語言形態中。
思維可分為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與順向思維相對而言的。所謂順向思維,顧名思義,是按照事物發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推理和判斷。而逆向思維則是指人們與通常習慣思維方向相反的觀察和思考。在語言思維方式中,逆向思維則是指原語言與譯語從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和角度來傳達同樣的信息。對于學習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漢語的思維方式就是順向思維,是符合我們的語言思維表達習慣的,而英語在很多情況下則需要采用逆向思維,即用有別于漢語的,甚至是與漢語的思維模式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去表達同樣的事物、行為或現象。
比如英語中有時用與漢語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語序來表述同一情況。英語表述事物習慣從小到大,從個體到整體,和漢語正相反。如寫信時,中國人的地址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收信人寫在最后。西方人的順序正相反,收信人寫在最前面,地址則是由小到大,即門牌號、街道、區、縣市、洲、國家。如:給住在美國華盛頓第三街五號的一位叫Tom Dixon的朋友寫一封信,其地址的寫法應是:
Tom Dixon
No.5 the Third Street
Washington D.C.USA
同樣,時間的排序也是如此,漢語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英語則是從小到大,即秒、分、時、星期、日、月、年。在介紹人物時,漢語是先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列出頭銜職務,后說名字,英語則是先說人名,然后從小到大講出頭銜。
在表達時間先后的概念上,漢語與英語的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英語中用back(后)指過去的時間,而用ahead,forward(前) 指未來時間,如:go back to the past(回到過去),go forward to the future(奔向未來),the time ahead(將來,日后);而中國人與此相反,用“前”指過去的時間,“后”指未來的時間,如:以前,從前;今后,往后。另外,中國人出于禮貌在請對方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而英語中則是“after you”(在您之后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地理位置英漢語中也有不同的表達。漢語中說方向時習慣上說“東南西北”,而英語中是“North,South,East or West”(北南東西)。漢語中說打“八折”,在英語中用“a twenty percent discount”(折價20%),其思維角度正相反。類似的例子還有:遲早—sooner or later(早遲);得失—loss and gain(失得);異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同異)等等。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必然會產生歧義,阻礙學生的英語表達。人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就是指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錯誤表達方式。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確切地用英語表達思想。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從閱讀中發現這些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提醒學生注意這種差異,讓學生從主觀上去了解、發現和體會這種差異。比如我們在前文中提過的地址的說法,時間的先后用法及稱謂的表達習慣等等,這些都屬于文化習俗方面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英語思維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遇到英語相關用法的時候,可以適時地提醒學生引起注意,并舉出類似的用法,通過練習讓學生學習掌握,達到逐步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目的。
英語思維方式的培養不是一促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因此,從一開始就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給學生創造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一開始就養成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習慣。英語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特別是重視學生的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培養。使學習者從一開始就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習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綜合語言能力的掌握鋪好道路。從這一點來看,中小學英語教師肩負著更為重要的啟蒙作用,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關鍵。
英語學習重在實踐,課堂英語教學是學生英語實踐的最重要環節。在英語教學中往往會運用到“精”和“泛”兩種教學手段,不僅閱讀教學分精讀和泛讀,聽、說、寫也分為“精”和“泛”兩種。精的教學能幫助學生盡快掌握英語語言規則,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泛的教學能使學生對英語語言規則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增加學生對英語語言規律的感性認識,為以后的英語語言學習和掌握打下基礎。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語言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通過精泛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去發現和認識問題,糾正錯誤,以達到真正掌握英語的目的。此外,在教學中還需加強英語語言專項技能訓練,增強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形成英語語言思維習慣。強化語音、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方面的技能,加強訓練和考核,是形成英語思維習慣的有效手段。
幼兒學習母語的過程充分說明了語言環境對于學習語言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英語除了學生經常要自己練習外,還應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課堂教學中培養英語學習氛圍最基礎的可以從黑板上的課程表、值日生表做起,鼓勵學生用英語書寫。還可以開展各種聽說活動,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世界里,充分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師生互動,運用錄音機、投影儀、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創設英語聽說環境。幽默地道的原聲錄音,生動有趣的畫面,特別是多媒體動態畫面,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說英語的欲望。
此外,還可以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出英語海報,摘錄名言語錄,開展英語角及英語沙龍等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去講自己喜歡的話題,感興趣的國內外新聞,給同學猜謎語,或唱自己喜歡的英文歌曲等。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嘗試幫助他們排演英語戲劇。同學可以自由組合,共同尋找、改編或創作劇本。學生在這種精心營造的英語環境中,可以進一步強化英語知識,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同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用英語教學,盡量少用母語作為中介語輔助教學,以減少學生對于漢語的依賴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作用。在教學的初期,學生可能會感到很不適應,但只要教師堅持下去,學生一定會逐步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教學,教師只說英語,并鼓勵學生也只用英語,形成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同時在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從使用英漢字典,英漢雙解字典,逐步過渡到主要使用英英字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因為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不可能做到準確無誤。多數教師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即有些單詞或用法很難用漢語解釋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給出包含該詞或用法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去猜測和理解。所給出的語境應是學生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詞匯和用法的目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
英語教學絕不能成為一味的填鴨式教學,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閱讀方面,對于需要學生泛讀的文章,要教會他們采用默讀的方法,劃分意群,抓住關鍵詞,提高閱讀速度,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逐步提高其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而對于需要精讀的文章,可讓學生先默讀,學完課文之后要朗讀文章,并最終達到能背誦的程度。加強朗讀和背誦,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體會英語思維的特點,朗讀和背誦對學生語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英語句子和文章讀得越多,讀得越熟練,就越能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涵并受到感染,文中的短語和句式表達就越容易被學生消化吸收,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而背誦課文也是體會英語思維的重要方法。思維模式的養成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通過不斷的背誦,學生理解力自然會增強,語言表達會更加自如流暢,從而逐漸地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因此,適當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養成關系重大,不可忽視。
根據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如有可能,與英語國家的學校建立聯誼關系,開展交流互訪活動。如定期邀請國外學生和教師來本校訪問交流。讓本校學生和教師與國外的學生、教師有機會交流溝通,使學生對于西方文化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對英語思維方式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如利用英文網站、在線詞典和創建在線英語課堂等互聯網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更深入廣泛的了解,潛移默化地領會英語思維方式,實現從語法結構的學習向語言思維方式學習的轉變。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決不能只關注語言層面的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好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一個必要前提。此外,英語教師還應在符合英語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承載著傳遞思想的任務,而思維是人的內部語言,對語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英語教師應重視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最終促進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1]Ishii,Satosi.Thought patterns as modes ofrhetoric: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85.
[2]JeremyHarmer.Howto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3]Pribram,Karl.ConflictingPatterns ofThought[M].Washington:Public Affairs Press,1949.
[4]張光明.英漢互譯思維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張愛琳.跨文化交際[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7]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8]許國璋,王宗炎.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G642.1
A
1008-178X(2012)08-0166-03
2012-05-10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12號)。
王耀敏(1978-),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