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馬 舒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隨著我國經濟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國際貿易交流機會的逐漸增加,廣大外經貿企業(yè)需要大量既精通國際貿易,又能把握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復合創(chuàng)新型經濟管理人才。而全面靈活地運用一門外語,將是大學生畢業(yè)之后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參與市場競爭的“敲門磚”。沈陽師范大學就是在這一形勢下,與美國大學聯合辦學成立商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國際經濟法及市場營銷等專業(yè)。本文結合長達10 年的國際辦學經驗及近幾年的市場需求情況和在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提出現階段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探討復合型人才外語能力培養(yǎng)模式。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網公布的2010 年全國重點城市人才市場供求分析數據表明,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專業(yè)是人才市場招聘的熱點。而根據麥可思的研究分析顯示,目前,我國物流市場規(guī)模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一個全新的“大物流”時代正在到來。而物流人才卻極度匱乏,缺口約有600 多萬人,已被國家列為十二種稀缺人才。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衡量人才的標準。在新形勢下,金融、IT、電子、通訊等行業(yè)存在專業(yè)外語人才緊缺的狀況。精通國際經濟貿易、公司管理等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在就業(yè)市場上頗受青睞。在最新的招聘會當中,一位獵頭公司的總經理提出目前既有專業(yè)又懂外語的“雙料”人才難以尋覓。外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顯然比其他專業(yè)具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但由于長期以來受重文史、輕科技的外語教育影響,現今的大學英語教育針對性不強、定位不夠清晰,而企業(yè)更愿意招聘“雙料”人才,即“外語+專業(yè)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在2012 年的深圳春季招聘會上,用人需求比較大的企業(yè)集中在電子、計算機、制造業(yè)、綜合商貿、金融等行業(yè)。而這些職位的共同特點:一是多數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 歲以下;二是均要求應聘者有2 ~3 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三是要求應聘者具有“復合型”能力。
根據近幾年的社會需求狀況,培養(yǎng)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全方位地在聽、說、讀、寫各方面精準地掌握英語,是適應市場競爭的必要手段,也是外語教學亟須解決的教學難點。
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成立于2003 年,擁有獨立的外語部門,英語課程分為綜合英語、聽力、閱讀和口語及寫作。綜合分析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和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每位英語教師至少講授兩門課程,周課時達到20 節(jié)之多。沒有足夠的語言教學設施,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第二,教學目標不明確。對于外語教學是掌握知識還是培養(yǎng)應用能力,知識與能力的辨證關系沒有處理好;第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仍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由于英語教學班級人數較多,學生活動和實踐的機會極少;第四,教學內容沒有生活化。較為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閱讀內容的講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實用性不強;第五,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差。大部分學生還是按照高中時期的學習方法,只有考試才能迫使學生被動地學習英語,嚴重缺乏對學習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第六,教師職業(yè)技能不夠純熟。年輕教師占比率高,雖然都能積極熱情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但是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角色轉換的靈活性和應變性還不夠。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曾提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非常重要;如果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問題不解決好,很多工作就難以推動及深化。”復合型人才的外語能力培養(yǎng)要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為先導。因此高校的外語教育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潮流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時代與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出發(fā),當前在教學思想和觀念上,應著重實行以下轉變:第一,在教學目的上,不應僅僅是傳授英語知識,還應培養(yǎng)英語實踐能力,提高英語文化素養(yǎng),協調發(fā)展。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觀念,促進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第二,在教學方法上,樹立新的學習觀,采用研究型教學方法。要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強調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地學習英語,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英語知識、并且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解決一些相關問題。第三,在課堂教學中,應更多地采取研究式、討論式、學導式等方法,引導學生獨立進行英語知識的發(fā)現與探究活動,最終培養(yǎng)學生在英文環(huán)境中的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基礎上,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新的課堂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具體體現和基本內容。要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課程體系要體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統(tǒng)一,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具有豐富而深廣的知識,形成較高的、綜合的素質。第一,實行彈性學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因為學生的課程較多,既要學習大量的英語課程,又必須上好專業(yè)課,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因此,為了擴大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模效應,同時保證教學質量,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按照個人能力和個人發(fā)展計劃,適當延長或者縮短學習年限。這樣方便學生調整自己的修讀計劃,有利于學生更扎實地學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充分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第二,實施導師制,配備英文導師和專業(yè)課導師,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專業(yè)以及發(fā)展方向,幫助學生了解培養(yǎng)計劃,安排學習進程,避免盲目選課。而且導師可以引導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每天與導師的朝夕相處,可以對學生在治學、為人和處事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品德與學問俱進。
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除專業(yè)知識外,教師還應該廣泛涉獵各個領域,應該具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學會用跨學科思維的方式、方法開展有關工作。可以通過選派教師出國學習和國內進修優(yōu)化教師知識結構,年輕英語教師應該多參與英語教育教學的課題研究,與時俱進地優(yōu)化課程體系、深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及時將科研能力遷移為教學能力,將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教學成果。
總之,實施復合型人才外語培養(yǎng)模式是高校順應社會經濟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之路。展望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高校以“外語+專業(yè)知識”復合型人才為需求導向,為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增強中國國際競爭力輸送高素質的精英人才。
[1]劉鳳梅. 與時俱進,培養(yǎng)21 世紀復合型外語人才[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0).
[2]常智勇,王會東. 試析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