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探索與思考
張寧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就業成敗的關鍵,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就業價值觀教育引導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主要從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就業價值觀;問題;成因分析;對策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按其對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而進行評價和選擇的標準,對主體思想和行為有一定導向作用。①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在就業時的一種內心尺度,是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態度,是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定位。它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確定就業目標有重要影響。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與日俱增。而在市場經濟發展、兩極分化差距擴大、西方思想觀念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產生了很多問題,因此認真分析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十分開放的年代,各種思想、觀念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當然大學生主流上是積極的、正確的,熱愛祖國,樂于奉獻,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結合自身及同學對就業問題的認識,我認為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突出問題。
1.就業期望值偏高,就業目標取向上趨同化和功利化。
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在就業目標選擇上普遍存在“三高”現象,即起點高,報酬高,職位高。起點高是要求工作環境好,又有發展前途;報酬高就是注重經濟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職位高就是要求社會地位高,最好是國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②在這種高標準要求下,大學畢業生好高騖遠,在求職過程中妄自尊大,在就業目標選擇上趨同化和功利化。一方面,在地域選擇上,大學生普遍希望能到沿海地區、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大中城市工作,在工作地選擇上很多“畢業生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蘭(蘭州)”的現象明顯。很多大學畢業生寧愿在人才已經飽和的大城市苦苦掙扎,也不愿到農村、基層、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中西部地區、基層部門人員嚴重短缺,農村地區的大學生卻不愿回到家鄉發展農村經濟,城市的大學生自幼生活在繁華的城市更不愿到落后、不發達的中西部和農村。另一方面,在職位選擇上,大學生對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青睞有加,而不愿到一些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農村鄉鎮企業中工作。從每年異常火爆的“國考”中就可看出,大學生更傾向于那些有編制的正式工作,對于一些臨時性和短期工作很少關注,在就業選擇上普遍希望“一次就業定終身”。
2.就業觀念落后,不健康就業心理普遍存在。
計劃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實行就業分配制,這嚴重束縛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自主性,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工作也做了相應調整,取消原來的分配制轉而實行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制”,這給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了很大自由空間,但同時這種制度也加劇了一些部門和職位的競爭,而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使得很多大學畢業生不適應這種自主擇業制度,相反更傾向于“分配制”。此外,畢業生更熱衷于一些“鐵飯碗”職業,對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態度冷淡,沒有意識到市場經濟的流動性,任何職業只要適合自己的發展就可以選擇,這些落后的就業觀念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正確擇業。在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現在:過分自卑,對自身認識不足,對自身素質及就業競爭力評價過低,不能主動、積極、自信地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退縮,不能很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自負心理,一些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對自身價值估計過高,不切實際,在就業時百般挑剔;盲從心理,很多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盲目從眾,缺乏對就業目標的科學分析,在職業選擇上,忽視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盲目跟隨同學到處應聘面試,結果錯過了很多機會;依賴心理,很多大學生把找工作的任務丟給父母,期望父母托關系、找朋友,送禮給自己找份工作。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③
3.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社會價值觀逐漸淡化。
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勞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大力倡導愛崗就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④其中“愛崗就業”側重做事,“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側重做人,“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側重崇高的職業價值。然而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缺乏,在就業過程中“注水”簡歷、偽造證書、虛構社會經歷、假學歷、假檔案等問題很多,而且很多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后,在找到另一份滿意的工作時會放棄原來的工作,隨意撕毀協議,有些人用一些假的就業協議書,這些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在大學生就業中已屢見不鮮。雖然當代大學生主流積極,熱愛祖國,甘于奉獻,但不可否認很多大學生沒有從國家大局出發,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決定自己的就業目標,而是只注重個人價值,忽視社會價值的實現,他們沒有意識到國家培養他們是希望他們用所學知識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服務,沒有意識到自己是21世紀的接班人,更沒有意識到現在基層需要他們,農村需要他們,西部更需要他們。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方面出現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大學生的個人問題,但實際上,大學生存在這些問題有多方面的現實原因,要把這些原因作為一個系統來分析,才能科學認識并合理解決這個問題。
1.背景因素: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環境。
當代大學生處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正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轉型期社會環境比較復雜,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對功利價值的最大追求,這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而且在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思想指導下,以先富帶后富,率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生活水平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水平也遠遠高于農村,因此導致大學生就業熱衷于選擇薪水高、環境好、前景好、機遇多的大城市,而不愿到貧困地區與艱苦地區工作。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得大學生接受到了西方一些正確的就業觀念,如競爭意識、自主意識、公平意識等,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觀念,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產生了不好的影響。西方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且現在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使得這些思想很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使得當代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注重個人利益,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復雜的社會環境是造成就業價值觀問題的重要原因。
2.潛在影響:家庭環境及教育的不正確導向。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個人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嬰兒出生后逐步具有社會性,這主要是社會相互影響和學習的結果,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往往給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庭環境及教育對子女的影響具有普遍性、長久性、滲透性、針對性和血緣倫理的親和性和權威性”⑤因此家庭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對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取向有很大影響作用,影響他們對職業的評價和選擇。在我們傳統的中國文化里,自古存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想,很多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信息就是指向權利、地位、財富、榮耀,帶有明顯的欲望色彩,尤其是貧困落后家庭出生的學生更是具有強烈的光宗耀祖的思想,辛苦讀到大學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在大城市的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也算對得起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他們往往會選擇留在大城市找工作,更希望能進國家機關做一個“機關人”,即使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適工作也不敢回鄉,怕同鄉人笑話。此外中國自古就具有濃厚的家庭觀念,許多畢業生工作的選擇往往是由父母來決定的,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需要和特長,很多農村的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父母就已經為他們選擇了未來的路。以上這些思想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有很深的影響,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工作取向,因而會產生很多問題。
3.直接原因: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高校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自2005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突飛猛進,高等教育已由傳統的“精英型”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精英型”教育下的大學生找工作很容易,在2006年之前高校畢業生絕大部分都能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然而從2007年開始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很多畢業生仍固守傳統的“精英”崗位價值觀,沒有及時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擇業期望過高以至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而且現在大學教育制度仍不合理,盡管高校現在實行專業化教育,但對于理論知識的重視遠遠高于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導致大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仍采取傳統試卷考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教師沒有意識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夠重視,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和就業心理輔導等工作不盡完善,把找工作作為學生自己的事,而沒有真正納入大學教育的一部分。
4.根源所在:大學生自我定位不合理,對就業缺乏科學認識。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大學生個人因素是形成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內在因素,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因素必須通過大學生個人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大學生自身因素在就業價值觀問題形成中尤為重要。個人因素包括個人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興趣、愛好是大學生形成職業價值觀的前提性因素,能力是形成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基本因素,氣質、性格是大學生形成職業價值觀的穩定劑,大學生個人因素直接決定其就業價值觀。“然而據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的調查,有五分之一左右大學生對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等個人狀況說不清楚。”⑥目前大學生對自我的定位不合理,在就業問題上比較盲目,很大程度上受社會、家庭、同學的影響,而沒有真正切實考慮自己實際需要與能力。此外大學生在畢業找工作時對就業市場的狀況缺乏深入調查了解,對當前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就業政策缺乏全面的、科學的認識,因而導致盲目就業,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就業心理問題,不能科學合理就業。
為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就業問題,必須加強就業價值觀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及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價值觀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個人多方面共同努力,整合教育資源。
1.放眼未來:引導大學生適應國家發展潮流。
要正確處理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必須引導當代大學生轉變落后的就業觀念,把目光指向未來,而不是只看重眼前利益,科學合理選擇就業目標,適應國家的發展潮流。目前我們大中城市為大學生就業提供的空間已經很小,然而農村卻是一片廣闊的天地,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而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迫切要求農村地區,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要適應形勢的變化,響應國家號召,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自己就業觀念,要認識到基層特別是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還存在人才匱乏現狀,蘊藏著極大就業空間,大學生在基層還有廣闊天地,要引導大學生轉變死守城市的觀念,到基層,到農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職位不分高低貴賤的觀念,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要看重長遠利益,要通過正確的價值取向教育,引導大學生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只瞄準“機關人員”,當前我國私營企業、個體企業發展迅速,很需要大學生的支持,要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出狀元”的就業價值觀。再次要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創業意識,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自主創業將成為一個必然趨勢,江澤民同志曾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⑦要引導大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大膽創新,勇于追求。
2.及時疏導:加強就業心理輔導。
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大學生尤其是畢業生普遍關注的焦點,關注的強度越強烈,就越容易失去心理平衡,產生一系列相關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在就業前,就業過程中,就業后及時開展心理輔導,以使大學生能始終保持健康平和心態。在大學生準備就業前,就應開展就業相關知識教育,幫助大學生做好就業心理準備,使其熟悉整個就業環節,做好求職、自薦、面試、考試、洽談等環節的預先心理準備,培養大學生自信心,克服畏懼就業的心理和盲目自負心理,使大學生能以一種健康心態去迎接就業。其次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也要予于及時心理疏導,要使學生在受挫時認識到競爭是殘酷的,自然意味著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不要灰心喪氣,偶爾幾次失敗并不能否定一個人的能力,要鼓勵學生保持信心,失敗乃成功之母,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一定會找到滿意的工作。再次對已成功就業的同學,也要教導學生不要盲目攀比,每個人根據自身狀況不同對不同工作崗位有不同適應能力,重要的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競爭成功者不要驕傲自滿,失敗者一定要認真分析原因,調整就業目標,鼓足勇氣爭取新的機會。
3.素質保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由于大學生在就業時出現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保障因素。我認為主要應加強兩方面教育:一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愛崗就業意識,即培養大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工作、培養高尚的職業尊嚴感和榮譽感,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的選擇,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二是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規范意識,引導大學生倡導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團結互助。文明禮貌是任何人都必須注意的,作為就業中的大學生更應關注,誠信意識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人們十分重視的問題,很多工作單位很看重畢業生的誠信意識,因此教育大學生培養誠實守信道德品質,正確理解“先就業,后擇業”,避免隨意毀約現象的出現。此外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團結互助意識,很多工作不是單個人能完成的,必須加強團結合作,但是大學生普遍表現為協作能力低,因此要加強團結精神教育,以輔助大學生順利就業。
4.能力提升:加強就業能力教育。
就業能力教育是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延伸,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中起著很重要作用。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與就業能力低密切相關。我認為就業能力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教育,任何職位都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任何用人單位都希望找到一個專業知識豐富、實踐能力較強的人,因此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教育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是求職能力教育,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簡歷制作的指導,幫助大學生增強就業市場信息科學分析能力,傳授學生面試應聘時的技巧,以及與用人單位溝通洽談能力,使大學生在求職環節中不要出現失誤,提升其求職應聘能力,以幫助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也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的解決。
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是當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所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尤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科學分析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注釋
①劉廣珠,趙淑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與應用[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②劉淑艷.大學生擇業觀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0.
③胡萍,陳娟娟.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價值取向分析[J].科教文匯,2006(11):24 -25.
④《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1999:2057.
⑤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
⑥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⑦1998年2月4日江澤民對中科院《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的批示[N].中國剪報,1998.
[1]周桂英.論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創新[J].湘南學院學報,2008(1).
[2]劉淑艷.大學生擇業觀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3]王健.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化與教育引導[J].高教論壇,2008(2).
[4]胡亞麗.論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引導[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5]馬先波,魯紅.就業壓力大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與引導[J].中國電力教育,2009(2).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楊紅艷,楊艷秋.關于就業價值觀問題的探討[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3).
[8]楊秀紅.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1(9).
[9]汪曉鶯.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及其引導[J].教育與職業,2008(11).
Analysis of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N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the graduates has been attracted much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As for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the key is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which is urgent and imperativ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ether they can find a better job or not.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employment concept education and the paper focuses its attention 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to be handled in the employment concept and the solutions proposed.
employment concept;issues;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G641
A
1672-6758(2012)05-0007-3
張寧,在讀碩士,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湖北·武漢。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郵政編碼:430079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