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泓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注重“做”的教學環境體系建設。在學校、在企業、在實習基地建立“做”的教學環境體系,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職業環境,將言傳、身教、環境影響結合在一起。要做到這一點,學校的院系建設,應突出行業特點;教師師資培訓,應體現專業特色;學生社團建設,應體現職業氣息;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應注重與學生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保持一致。
注重“做”的漸進式。現在,大部分職業院校認為,“做”就是把學生送到企業去,在學校是不可能進行實訓的。所以,在學校里是看不到與企業工作環境相關的文化,一旦學生被派往企業實習,由于校企兩種文化反差特大,剛開始實習時,學生很難適應。職業院校不僅在硬件上要體現企業文化的印記,而且從師資言行上、教學風格上,也應體現職業人的精神風貌。對學生先從職業認知、職業操守、職業習慣、職業環境進行培養,訓練,再進行各種職業能力的培訓,讓學生對相關職業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了解。我在對酒店管理的學生教學時,有學生向我反映說,老師派他們去廣州的飯店實習,實習期間,讓他們洗馬桶,言下之意,對洗馬桶之事耿耿于懷。學生之所以有此類想法,在于學校、教師平時對學生的職業認知信息提供得很少,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范圍、操守、環境的全面的、漸進式的培養。
注重“做”的成本分析。并非所有的“做”都得到工廠去實習,觀摩、參觀、訪問、聯歡等形式都可以起到“做”的效果。一提到“做”,許多院校就想到建設實習工廠、實訓室、建校外實習基地,總之,沒有錢是不能談“做”的。事實上,“做”并不是我們想向的那么難,觀摩、參觀、訪問、校企聯歡,有組織的暑期打工、鐘點工等等,都是“做”。
注重“做”的資源共享。不能一淡“做”就想到大量的投資建實訓室,要學會與其他院校資源、企業資源、社會資源的互補、整合與共享。目前,“做”的資源共享需要有關部門的制度設計。如省級教育管理部門可以按地域進行規劃,根據地域內各職業院校的優勢,建設各自有專門功能的實訓大樓,地域內院校統一進行實訓管理規劃,這樣既節約了資源,又培訓了學生。事實上,每一所院校搞大而全的實訓基地建設,不是十分現實的。目前,國家教育部門把大量的教育資金投入到極少數所謂的重點院校,對其他非重點院校則不投入或則很少投入資金,也不關注院校之間資源的調劑與共享,容易形成有些學校資源過剩,“做”的有多余,有的學校資源短缺,什么都“做”不了。
注重“做”的實際效果。不能認為所有的知識點都必須通過實踐才能獲取,有許多知識點通過認知實習與老師的情景式演示就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學校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實習企業,簽訂了實習協議,把學生往企業一送,就完事了,沒有長期帶隊的實習教師,也沒有專職的企業師傅指導。許多學校重視實習過程不重視實習效果,對實習的效果也沒有進行過真實的、有意義的評估,使得實習中的“做”流于形式。
注重“做”的校企雙贏。不能認為實訓室只是用于實訓的,要讓他有經濟效益。力爭與企業共建共享,既有教學意義,還要有經濟意義。不能把校外實習基地當作學生掙錢的場所,以掙錢多少作為是否可以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雙贏有各種層次,對于企業來說,高層次的合作主要是解決技術問題,其他層次的合作主要是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對于學校來說,高層次的合作主要是解決理論研究的應用問題,其他層次的合作主要是解決學生動手能力的問題。在校企合作中,雙方的利益點是不同的,但校企雙方都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點而忽視對方的利益點。
注重“做”的知識檢驗作用。不能為“做”而“做”,要通過“做”讓知識公式化、模塊化、簡潔化、通俗化、升級化。教學中的“做”,從本質上講,是教和學的延伸,是將課堂上的教與學轉移到工廠和實訓室中的教與學,是教和學的升華環節,老師要在“做”中理解教,學生要在“做”中理解學。
注重“做”的與時俱進。隨著技術、工藝的發展,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學校的實習、實訓也應與時俱進。實訓大樓可以長期保留,但實訓的設備、儀器等應跟上企業科技發展的步伐,否則,“做”就失去了現實意義或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對于管理類的專業來說,企業的組織結構、經營模式、營銷方式千差萬別,變化多端,學校在對這一類專業的學生進行“做”的實訓時,難度會更大,實訓的手段會更多樣化,目前,大部分學校管理類專業實訓的主要方法就是網絡實習,程序設計單一、內容抽象,與現實脫節嚴重,不能與時俱進,無法滿足實踐中“做”的效果。
課程教材開發應遵循“任務驅動、設計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關注工作、技術與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相互作用。目前的問題是,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程序中,審核程序較多,要求有出版社立項,要求有多少訂購數,要求是什么級別的教材(如精品教材、規劃教材等)這些條條框框,都不利于“做”的教材的開發,也不利于職業教育多元化、差異化、地域化的發展。筆者就曾與一位從事企業營銷培訓的總裁合作,開發一門叫做“智慧創業”的實戰教材,供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使用,但該教材出版社不愿出版,因為征訂量有限;自己找人印刷,但成本較高;最后,在學期開始的時候,增訂教材,我們制作的實戰教材不符合教育部門的規定,不能納入教材增訂。
課程的目標與內容要突出職業能力開發。圍繞社會需要,課程開發的職業能力要注重內化,職業資格注重資質,職業技能注重實用。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應以流程性知識(實踐知識)為主,以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理論知識為輔,根據任務導向,按照從實踐到理論的順序組織每一個知識點和知識群,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來學習相關知識,做與學相符交叉,融為一體。
課程方案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學習領域課程模式。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應以工作流程為主干,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開發路徑為“任務領域—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包括學校部分的“學習領域”和企業部分的“工作和學習領域”,內容有:職業描述,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時間安排等。
課程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做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包括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等。讓學生在自己“動手”、老師輔佐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學得專業知識,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認知和知識體系。
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激勵機制,各種激勵機制向愿“做”、善“做”、敢“做”的教師傾斜。
增加專業教師、輔導員隊伍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與企業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積累“做”的內涵,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教師、輔導員去企業頂崗工作,是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應該有相應的項目安排和問題安排,并通過實踐來解決此類問題,通過頂崗實踐,寫出相應的備課紀要。
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能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輔導員,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特殊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制度。不拘一格聘請專門技能人才講學,知名的美國哈佛大學有這方面的經驗。去年11月22日,58歲的陜西農民惠國海和來自陜西省白水縣的蘋果種植大戶曹謝虎第一次走出國門。在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講臺上,這兩位來自中國西部的農民,用圖片和他們自己的語言,向100多位美國的學者介紹了他們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當地建立的蘋果試驗站和紅棗試驗站,科學種果、種棗致富的情況,博得陣陣掌聲。
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經驗、學習經歷以及拓展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學校、企業和社區服務,積淀職業素養。逐步形成這樣一種社會認知:教師來源于社會,解決公民個人、社區、企業問題,走向課堂,解決學生渴求知識的問題。如果教師具備這種職業素養,也就積累了足量的職業實踐素材,可以勝任在某一方面職業教育中“做”的工作。
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輔導員資格認證體系。目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點急功近利。許多職業院校鼓勵教師和輔導員考各種職業證書,就認為實現了教師、輔導員的“雙師型”轉化;有的院校,要求老師自己聯系一個企業,寫一個實習的報告,就算完成了教師、輔導員對企業的認知。所以,培養“雙師型”教師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教育管理部門應建立嚴格的、可以操作的、能夠滿足教學中“做”的需要的“雙師型”教師、輔導員隊伍。
有條件的學校組建各類行業發展研究所,或者與企業共同組建此類研究所,讓專業教師、專職輔導員、實習教師等參與其中,了解企業發展動態,為學校專業發展、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師培訓、校企合作提供第一手資料,切實滿足學校發展中“做”的需要。
具體包括:在教學硬件方面:比如:在學校或者愿意合作的企業建設差異化的工作室、表演室、企業論壇、企業實驗室、模擬企業工作流程車間、學術論壇等。形成企業工作在學校,學校教學在企業,校企互相融通,共同發展;在軟件方面,包括對學校、系部教務系統軟件進行改進,改進的內容涉及學時、學分、課程(理論學時、實踐學時、實訓學時等)的設置及要求更加靈活、教材的選取來源更加廣泛;在教學管理方面:系部更像一個有學術氛圍的企業集團,專業以團隊為中心,構成集團的子公司、分公司,教師、輔導員來自企業的比重加大,對學生的管理把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想結合,教師不僅授業解惑,還應把行業的最新信息傳遞學生。為此,要做到:
(1)把課堂延伸到企業。按照教學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
(2)把企業吸引到學校。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
(3)把學生帶向社會。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4)把社會濃縮到學校。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室等。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產,以微利為條件,建立符合教學需要的微型工廠、微型車間、微型實驗室等。
(5)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建設實訓中心、共同設計個性化的工作室、共同塑造特型人才。
(6)加強實訓、實習、實踐的領導與管理,讓三者與理論教學并重。
[1]“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難題解決途徑:“走下去”和“請進來”[N].中國青年報,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