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斌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落實到高職院校日常教育中,推行素質教育成為應有之義。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不是一個點的進步,也不是一個局面的創新,而是學生素質的全面進步,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
因此,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需要將其置于系統論的視閾下,運用系統的、整體的、體系的思維來進行。具體而言,高職院校要立足于系統論視閾,通過構建“一個理念、兩個機制、六個載體、八個目標”的學生素質教育體系,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規范意識和職業素質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立足德育隊伍建設和德育工作激勵—約束兩個機制,利用課內外、校內外資源,依托“專業課堂教學、頂崗實習、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6S管理、專業文化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六種主要載體,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關心關愛、積極樂觀、學習創新、吃苦耐勞、敬業樂業、守紀規范、嚴謹細致”八個優秀品質。
高職院校要堅持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引領學生素質教育,把學生的素質培養工作作為學院一切工作的中心,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規范意識和職業素質需求作為學院關注的焦點,提供多元、開放的優質德育資源,主張教與學空間的開放性和社會性,使教與學無處不在,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主權、自由度,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團隊協作、關心關愛、積極樂觀、學習創新、吃苦耐勞、敬業樂業、守紀規范、嚴謹細致”品質的大學生。
一是輔導員隊伍建設機制。建立了輔導員隊伍準入、培養、培訓、考核、獎懲、晉升等制度體系,形成了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建設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輔導員隊伍。
二是班主任隊伍建設機制。建立了專任教師擔任班主任制度,讓專任教師深入到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中,實現教書與育人、專業教育與道德教育、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緊密結合。
三是企業導師建設機制。從企業聘請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學生實訓和頂崗實習期間的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技能、崗位流程、做事規范、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從而使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不僅學會了做事而且學會了做人。
一是師德師風建設機制。高職學院要把師德建設作為專任教師隊伍績效考核的第一指標,樹立師德高尚教師的典型示范作用。定期開展師德師風先進個人評比,在教學科研中突出師德方面的評價指標,教書育人并重,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激勵廣大教師敬業愛生,增強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是學生德育評價機制。建立了學生德育評價制度,按照可操作、可量化、可實施的原則對學生道德素質進行科學評價,要求所有的學生通過課內和課外、校內和校外的道德實踐活動,修滿一定的德育學分,完成德育答辯,否則不予畢業;召開德育表彰大會對德育成績優秀者予以表彰,塑造道德模范。這樣一種德育評價機制對學生將起到良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從而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供制度保障。
高職院校要大力實施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為學生搭建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平臺,建設一大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項目、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和學生德育實踐項目,使學生在項目建設中增強了團隊協作精神,學會了關心關愛他人。
一是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學生組建一大批專業文化社團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并努力使之形成常態化、長效化,這將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
二是以項目形式積極組織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調查活動,引導學生感知社會,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三是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創新品質。通過設立學生創新基金、組織開展模擬創業大賽、結合專業舉辦各類科技文化節、大力開展頂崗實習技術革新、設置青年創業見習中心、搭建創業一條街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
一是借鑒企業生產組織形式,模擬職業環境,將企業班組合作生產的形式運用到專業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按流程辦事,發揮團隊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守紀規范的態度。
二是利用企業資源,全面實施頂崗實習,科學設計頂崗實習體系,強化精細化管理,實現雙主體(學校和企業)育人目的。
三是引入6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安全、素養),養成守紀規范、嚴謹細致的職業素養。引入企業精益生產理念,在教室、實訓基地、學生公寓以及公共場所全面實施6S管理,分塊制定6S管理考核制度,定期檢查6S管理執行情況,并將檢查考核情況納入學生學習成績和操行成績評定,形成檢查——考核——改進的長效機制,學生將6S管理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
[1]張家祥,錢景舫.職業技術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繼榮,張喜春.以思想品德教育為核心對高職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