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娟
(華僑大學 旅游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以跨越式發展速度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逐漸引起社會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
據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顯示,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575.4萬人,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在一項對用人單位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
誠然,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而面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相對滯后的教育理念、陳舊的專業設置、單一的教學方法等與社會需求日益脫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十二五”時期我國就業形勢的基本判斷是“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
1.從畢業生數量來看: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行,畢業生規模總量將持續攀升。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 680萬人,預計“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均規模將達近700萬人,總量壓力有增無減,人數驟增為就業形勢帶來沉重壓力。
2.從市場需求來看:社會總體就業形勢向利好方向發展,但出現了新變化和新問題,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加,就業形勢變化尚不確定。
3.從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隨著待就業畢業生的數量連續多年積累遞增,待就業畢業生逐年增加,解決高校畢業生總量、消化增量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大。
4.從畢業生就業分布來看: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畢業生“工作難求”;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崗位空缺、企業“人才難求”的現象。這種由于經濟結構變化而產生的勞動力技能、知識、觀念和區域分布與市場需要不匹配,也即現代經濟理論上的“結構性失業”。
面對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與就業質量,為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化解就業難問題,從人才培養的終端即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1.通過“專業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
建國以來,我國高校按照社會分工和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專業設置,大力培養在專門領域從事專門職業或專門崗位的專門人才,使之能夠在某一學科領域達到一定深度。這種專業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形成特定的知識結構,具備某方面的專業能力,從而接受市場與社會的檢驗與認可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通過“通識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素質。
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日益成為用人單位更為看重的砝碼,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重理論講授輕素質培養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高校積極開展包括人文素養、實踐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創新精神等在內的通識教育,優化學科體系,必將極大增強大學生就業素質。
3.通過“三觀教育”影響大學生就業意識。
就業意識應該說對求職者能否順利就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以及在就業市場上的積極主動性決定著就業質量的高下。高校人才培養中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切合實際的就業意識,扭轉等、靠、要的擇業觀念。
總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綜合作用培養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有鑒于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深刻反思現行教育實踐與人才培養模式,應是當務之需。
1.人才培養趨于短視化
在市場的導向下,高校專業及課程設置偏重于“技”與“器”的層面,而忽視綜合素養及可持續性學習發展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技巧有余而后勁不足,適應有余而創新不足。
2.專業課程設置缺乏適應性
許多高校目前在部分專業和課程設置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專業設置不盡合理、課程安排缺乏系統的考慮及科學的論證,教學計劃陳舊,滯后于市場變化等弊病。個別專業在師資力量有限或者人員配備不足的情況下依然盲目設置、盲目招生、盲目授課,因人設課、因人設崗現象存在,人才培養質量自然不容樂觀。
3.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實踐教學無論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深化、驗證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都無疑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認為專業教學中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或者形同虛設或者走馬觀花,形式主義嚴重。
4.評估體系不健全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對學生的學業評價仍然以考試分數論英雄,主要考查其理論知識為或者說記憶能力而忽視實踐能力;畢業考評也相對寬松,學生忙于升學求職而對畢業論文或設計應付了事。
教育理念是決定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方向的導向因素。我國高校從辦學類型上可分為三類:(1)研究型大學,重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力促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和轉化;(2)教學型大學,進行一般性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在辦學層次上,以本科教育為主;(3)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服務型大學),重在培養為社區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對于不同高校需要對自身有明確定位,挖掘辦學特色,制訂適合校情的教育理念與發展規劃。
人才培養目標回答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明確的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和重要條件。很多學校為擴大規模盲目合并,追求大而全,不切實際地紛紛把“創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培養世界領袖”等作為其發展與培養目標,顯然有失科學。不同層次的高校其人才培養目標應根據辦學理念及學校定位而不拘一格。比如研究型大學應把培養學術研究人才作為培養目標,教學型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服務型大學則重點在于輸送技能型人才。
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部分,培養過程解決了高等學校“怎樣培養人”這一核心問題。培養過程是“指高等學校為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科學的教育教學制度為保障,運用有效的教學資源和切實可行教學手段所從事的教育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等”。
1.課程體系優化
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至關重要,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要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學術性和職業性相結合、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首先,在理論教學的內容設置上,要突出理論教學的基礎性,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加強理論課內容的整合和優化;其次,在實踐教學的內容設置上,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開拓意識的培養;再次,在素質拓展課程方面,注重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前提下實現全面發展。
2.組建新型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是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組建由學校專任教師、知名專家學者及業內實戰導師三部分緊密配合的新型教學團隊,全面負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及實踐教學課程等。同時,吸納優秀的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由相關教師負責鼓勵與引導,形成高年級帶低年級、同年級學生互學互助,輔助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良性局面。
3.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不僅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還借助參與實踐教學、科學研究、服務學習等多種方式形成一個完善的、互補的、全面的手段體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中,要一改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互動式、啟發式、研究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通過學科競賽、技能大賽等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
4.評價考核多元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深入推進,社會與市場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人才質量及其評價標準應當適用這種需求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人才評估中,既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層面的理解和掌握,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考量,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
建設并穩定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隊伍,構建完整、系統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結合本校特色,按照模塊化、階段化、全程化進行教學設計,對大學生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大一新生主要從職業生涯意識喚醒、自我探索等方面予以指導,大二學生側重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鍛煉的引導,對大三學生著手職業世界的探索與認知,大四重點進行求職技巧和招聘信息的指導,使就業指導課貫穿大學四年,陪伴學生成長,同時不斷更新和完善教材,拓展就業渠道,建立全程化、個性化的就業服務體系。
[1]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魏所康.培養模式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5]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6]劉獻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
[7]李碩豪,閻月勤.高校培養模式芻議[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