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深圳寶安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1)
從一堂公開課感受新教學方式
——對話教學
王 勤
(深圳寶安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1)
對話教學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伙伴關系。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師生在課堂上形成幸福愉悅并提升自我的交流互動,這是當今基礎教育亟待探究與踐行的課題。
新教學方式;對話教學;課堂主體;語文本體
對話,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和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狀態,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對話,人們能體會到別人的情感,理解別人;通過對話,人們可以交流思想,提高自己;通過對話,人們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并進一步激發出新的活力。
對話教學是時代精神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回應。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是民主平等的教學,是交往互動的教學,是合作發展的教學,是創造生成的教學,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命建構的教學。
在這種新的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師生之間不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而是平等的“你—我”關系,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誠交流,共同探討真理,共享人生體驗。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還需要通過師生之間的直接性對話,實現心靈的溝通,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
筆者有幸聆聽了這樣一節公開課,對話教學在此得到完美演繹。
2010年11月28日,來自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實驗中學的郭繼紅老師在我校八(1)班執教了蘇軾的短文名篇《記承天寺夜游》。
課后,由特級教師韓軍點評,他稱這堂課“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自然不露痕跡”。
乍一看這堂課,樸實無華,外行聽起來,或許覺得枯燥無味。但是仔細推敲,我認為她抓住了語文的本體,抓住了課堂的主體,體現了新教學方式——對話教學的精髓。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堂扎扎實實的語文課,一堂常態課,而不是作秀,不是表演。
下面我就這堂課談談我的淺見。
郭老師先介紹作者蘇軾,然后出示教學目標,再由學生分組朗讀課文并點評,然后疏通字詞,指導朗讀,接著讓學生翻譯課文,之后出示一張圖畫,讓學生尋找圖畫與課文內容不同之處,引出學生對課文月色描寫的賞析,還出示了外國人對蘇軾的若干評價,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并暢談個人感受。
從教學環節看,煞是普通,每個語文老師似乎都會這么按部就班進行設計,并無出彩之處。但就在這貌似平凡中,我看出了郭老師的兩點難得之處。
(一)強調了朗讀,抓住了語文的本體
在教學目標出示環節,她就把朗讀提到了重要位置。語言是語文的本體。任何時候,我們不能把語言這個本體丟棄甚至忽略。而學習語言,朗讀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手段。這堂課,先是學生分組朗讀,每人讀一句,讀完由其他學生點評效果,分析優劣,教師也給出自己的意見;在疏通字詞時,又點學生朗讀,并且還點學生帶讀,并讓該帶讀學生談出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得抑揚頓挫,讀出感情,符合文章創設的情境。再讓數個學生試讀,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引導學生分析出了課文的層次以及語言的幾種表達方式。讀中有悟,悟后再讀,讀悟結合。
除了個體的朗讀嘗試外,全體學生的誦讀也貫穿教學始末。
在朗讀的過程中,郭老師始終秉承著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探究精神的對話教學理念。課堂民主平等,她只不過擔任著教學對話中的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了課堂的主體
我們知道,學生是我們課堂的主體。新教學方式強調課堂應該讓學生做主,讓他們“自主合作討論探究”,讓他們各抒己見,讓他們的理解分析概括表達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而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唯一中心,不再控制話語霸權,不再是“滿堂灌”,不再只是“獨白”,不再只是“單聲部”和“獨唱”。
這堂課,最精彩之處就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對課文月色描寫那一句的賞析堪稱本堂課的高潮。簡短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卻正是全篇的教學重點兼難點。在教師精當的點撥下,學生們從修辭、視角、動靜結合以及情景交融等多方面進行了賞析,每當一個學生談出了個人獨到的見解后,教師都讓該生在黑板指定區域板書,如是三番,黑板完成了學生思想火花的復制與再現。教師再引導全體學生重溫板書。至此水到渠成,短文“無一字寫月,卻處處寫月”的妙處便不言自明了。而所有這些并非由教師灌輸,都是學生自己的理解與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她巧妙地創設了一種互動和諧的氛圍。她以積極和寬容的心態,飽滿的熱情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積極參與、主動創新。
蘇軾篇末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也是重點兼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蘇軾此時復雜難言之感呢?教師同樣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很多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低估了學生,以為他們思想不成熟,表達不準確,殊不知,他們的思維與想象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設。就在這個課堂上,他們能感受蘇軾的“樂觀”“嘲笑世人”“鼓勵他人”“寧靜淡泊”“堅強不屈”“不汲汲于名利”“于平凡中欣賞到不一般的美景”,我想,如果課堂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學生也許還會有更多思想的火花發生碰撞。
八(1)班平時由我擔任語文教學,公開課后,我仔細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正是因為郭老師注重了語文的本體與課堂的主體,所以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非常到位,基礎知識也掌握得非常扎實。看來,新教學方式運用自如,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隨后的日常教學中,我趁熱打鐵,堅持對話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學生慢慢適應,漸漸成為了主動的學習者和知識的建構者。課堂成為了他們學習展示的舞臺。在學習態度上,他們不唯上,不唯師,不唯書,不再執迷于“標準答案”,敢于發問,敢于向權威挑戰。在學習方法上能夠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通過對話和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
再次想起特級教師韓軍對這堂課的點評:小河流水,自然流淌。不露痕跡,但處處充滿設計。
我想,這不露痕跡的設計其中很多是對學生的主體性的建構與發展吧。
G622.0
A
1008-7427(2012)04-0147-01
201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