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室引流為顱腦手術后常用的治療措施之一,它不僅能迅速降低顱內壓,排出顱內積血,還可減少傷口腦脊液漏,促進切口愈合,引流護理質量直接關系到手術成敗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對治療和挽救病人的生命起關鍵性的作用。引流管放置過高不利于引流,管內液體反流入顱內可引起顱內感染;過低會產生“拔罐”效應,使血腫腔負壓過大而產生再出血[1]。腦室引流管通暢情況是防止腦疝形成的關鍵[2],如處理不當,可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由于目前病床床頭沒有統一、科學的腦室引流袋掛鉤,給護理工作帶來不便,為了方便而準確地安置腦室引流袋,使之符合病情要求,提高管道護理質量,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在床頭輸液架桿上標識刻度,通過兩年的運用,醫生、護士對刻度標識桿的使用滿意,腦室引流護理事故發生率為0。現介紹如下。
選擇背膠材料制作刻度標識紙,該材料具有很強的韌性,不容易被撕壞,具有防水功能,不用擔心在使用過程中因擦拭而導致字跡模糊及脫落的問題。采用背膠寫真的方法制作長80 cm,寬5cm的條形標識尺,兩側縱形標明刻度。將標識尺統一粘貼在床頭輸液架桿上。0刻度對齊下端(平床板),由下往上包裹貼緊輸液架桿,兩端用包裝透明膠加牢固定。
病人術后返回病房,引流袋與腦室引流管連接并先夾管,回房后掛耳用繩子穿起,對齊標識桿上的刻度,將引流袋掛在輸液架的調節器上,測量引流管最高點到病人側腦室額角的距離,與醫囑要求的距離相符合,一般10cm~15cm即可維持正常的腦脊液壓力,臨床上可根據頭顱CT顯示的血腫與病灶腦室的關系決定引流管高度。腦室里有積血或側腦室被血腫壓迫閉合而未能顯示者,應將引流袋最高點固定在距病人側臥位后中線8 cm~10cm的高度開放引流[2]。
①就地取材,制作簡單,標識桿可任意插在病床四個角上,隨有輪床移動。②調節引流袋高度的護理評估直觀、便利、準確,節省了護士的勞動時間及護理工作的準確性,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③標識尺采用背膠寫真的方法制作,數據準確,可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規范了護士的職業行為,便于轉科的年輕護士盡快掌握腦室引流管的護理方法。
神經外科病房內危重病人住院時間長、基礎護理多、更換體位頻繁,需要反復調整腦室引流管高度,以往每次調整都需要用尺子測量或目測,費時又不準確,給護理帶來隱患,甚至出現引流過多、過少及切口滲出的現象,導致病人病情加重。自制床頭輸液架桿刻度標識后,醫護人員能快速、準確地調整管道高度及體位,如床頭抬高30cm~40cm即可以達到15°~30°,有利于腦部血液循環,減輕腦水腫;鼻飼液灌注前先夾管抬高床頭80 cm,使病人維持半坐臥位,可防止或減少反流,體位調整后測量引流管高度再開放引流;基礎護理操作對開顱術后病人顱內壓有一定影響,應在嚴密監測下進行[3],如病人出現躁動不安、發熱、抽搐、氣道阻塞等情況時,需及時果斷地處理,根據刻度標識桿上的刻度調整引流管高度,以防顱內壓增高持續時間較長,引起腦灌注壓下降,腦供血不足,影響病人恢復后的生存質量,甚至發生腦疝;病人隨床外出檢查、治療,除轉運過程夾管外,可根據刻度標識桿上的刻度隨時調整引流管高度。
[1] 孫樹杰,劉欣.微創置管吸引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J].急診醫學,2000,9(2):84.
[2] 李桂平,門嫻.側腦室引流結合腰穿治療腦室鑄型出血術后腦并發癥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71-72.
[3] 李曉清,陳兵,陳立一,等.基礎護理操作對開顱術后患者顱內壓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2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