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軍
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中凸顯中醫特色的研究1)
陳莉軍
社會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改革對護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目前中醫院校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狀況,提出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應凸顯中醫特色的構想。
護理;中醫院校;課程設置;中醫特色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改革的推進,護理人員的素質能否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到人類健康管理水平。對普通高校護理專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護理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我國護理水平的提高和衛生保健體系改革的成敗。因此,探討護理專業課程改革,不僅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動醫療衛生體制的整體改革。
1.1 社會發展對護理人才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必須與社會發展、國家需求相適應,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應該和國家的利益保持一致,這是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國家的需要是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之一。2006年2月國務院頒發的《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優勢與作用,加強社區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合理配備中醫藥或民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積極開展對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的中醫藥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推廣和應用適宜的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技術。在預防、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醫藥和民族醫藥資源,充分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為切實貫徹落實《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精神,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各項政策措施,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的意見》,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醫藥資源、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醫藥服務功能、加強社區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從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了“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4個方面的基本任務,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當前中醫藥發展的重要關口,中醫院校的護理專業作為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學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積極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醫護理特色的高等護理教育是我國護理教育的內容之一,更是高等中醫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1]。在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時期,中醫院校護理教育需要探索與研究的重要課題是如何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在護理教育中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
1.2 護理模式轉變對護理教育的要求 中醫院校在開設護理專業之初整體借鑒了西醫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為護理專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新的醫療衛生環境下,如疾病譜的改變、工作內容的改變、工作場所的改變等從各個方面影響課程的內容,基于還原論的西醫學線性思維即從系統—臟器—組織—細胞—分子各層次精確研究的基礎上,仍然找不到侵擾人類的現代疾患的病因,更談不上針對性治療,面對這種窘境首先引發醫學模式的轉變,即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更替,護理模式也從“以疾病為中心”進入“以病人為中心”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這種轉變與中醫學一貫強調的“整體觀”極其相似,另外中醫的“治未病”思想與護理重在預防和保健的思路也是不謀而合,這都提示在護理課程的設置中應加大中醫相關內容,更有利于護理專業的發展,培養的人才更能適應當今衛生保健服務的需求。
中醫類課程的設置是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特色,對上海、廣州、成都、福建、山東5所中醫院校中醫類課程設置比例比較發現,各中醫院校在中醫類課程的設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廣州中醫藥大學最多,占總學時的25.1%,其次是福建中醫學院,占總學時的21.9%,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設的中醫類課程最少,只占9.1%[2]。從設置內容來看,廣州中醫藥大學和福建中醫學院除了跟其他中醫院校一樣開設中醫基礎類課程之外,在專業課的設置上也突出了中醫特點,尤其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開設了中醫護理學Ⅰ(原則、基礎與操作)、中醫護理學Ⅱ(中醫護理辨證施護)、中醫飲食調護學等,將中醫類知識和護理專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行了課程間內容的整合,形成新的課程,而不是局限于某門課程的系統知識和完整結構而忽視專業的特點。這種課程設置的思路值得所有的中醫院校借鑒。
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必修課程總學分為157.5學分,中醫類課程安排21學分,占必修課總學分的13%,其中專業及專業方向6.5學分,學科基礎課14.5學分。通過問卷調查,90%的學生和93%的老師認為,中醫類課程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中醫思維的培養,而且課程間重復較多,如中醫護理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等都有部分內容重復,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難以突出中醫特色。選修課總共119學分,其中中醫類課程10學分,應修28.5學分,較高的選課自由度與較低的中醫類課程設課學分,可能會導致中醫類課程的實際所修學分為0,不能保證中醫類課程的開設。
護理課程設置必須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護理模式的轉變,強調教育和實踐的結合,體現專業的特點,針對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中醫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建議對課程設置進行如下改革。
3.1 必修課的公共基礎課增設中醫經典等內容,突出中醫特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中醫學是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知識相結合的產物,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內涵、表述方式、思維方法及實踐活動的內容無不帶有古代哲學思想的印記,中醫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傳統文化資源,在公共基礎課中增設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經典內容。中醫學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擁有扎實的傳統文化根基,才能深刻理解中醫學理論,掌握中醫學的精髓和特色,才能提高中醫臨床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也才能突出中醫特色。
3.2 中醫類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重組,避免重復,探尋中醫課程與護理專業的最佳結合域 本研究結果認為,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結合護理專業的工作特點中醫、西醫課程之間的比例設置應該以西醫護理為主,突出中醫護理特色,建議必修課中、西醫課程學時比例為1∶5,在汲取現代護理學科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進展的同時,注重突出中醫護理在養生保健、飲食調護、養生康復、情志調攝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將中醫類課程與護理專業進行有機地整合,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適應護理臨床實踐的需要,必修課開設《辨證施護基礎》(原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整合)、《中醫護理學》(原中醫一般護理和營養與食療、養生康復學整合)、《中醫常見病證護理法》(原中醫臨床各科護理整合)等理論課和《中醫護理技術》(原針灸學和推拿學整合)技能訓練課,選修課開設《中醫古籍護理摘要》《骨傷科護理學》《中醫美容學》《中醫耳鼻喉科護理學》《中醫藥物護理基礎》(原中藥與方劑整合)《中國醫學史》等。融辨證施護與整體護理為一體,使中西醫護理相互滲透,取長補短,有機結合,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構建起以西醫為主輔以中醫特色的中醫藥院校高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同時課程內容的整合與重組,避免了學科之間的重復,壓縮了學時,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3.3 加大中醫類課程選修課的設課學分數 在保證選修課選修自由度不降低的條件下,可以選到一定比例的中醫課程。從理論上講,合理的課程體系和選課規則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既給不同的學生提供適應自己發展需要的盡可能大的選擇空間,又能保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社會共同價值的傳遞[3]。所以選修課的設置應在設置初期就有一個總體導向,即突出中醫特色,增加中醫類學分設置,在整個課程設置中也應合理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分比,避免選修課學分過多而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選修課程,使選修課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4 實踐階段加強中醫臨床技能訓練 護理人才是目前社會緊缺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所以培養人才的目標是服務臨床,護理病患。這就要求培養的人才不僅有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更應具備過硬的中醫臨床技能,如中藥的煎服規范、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突出中醫在護理工作中的優勢,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更能發揮主動性、積極性,體現護理的價值。目前,中醫院校的護理本科教育經過10年的發展正處于提升階段,能不能抓住社會發展提供的良好契機,進行特色化建設,高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保健需求,是每一個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課程作為學校借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合理設置是特色化建設的基礎。
[1] 韓麗沙.對中醫高等護理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07,7(5):16-17.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高等醫藥教育課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615-673.
[3] 荊磊.大眾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學習自由問題[J].醫學教育探索,2004,3(3):11-13.
Chen Lijun(Nursing College of 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Shandong 250014 China)
Study on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etting nurs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te-up
G642.3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5.050
1009-6493(2012)2B-0467-02
1)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編號:2010GZ092。
陳莉軍(1961—),女,院長,副教授,本科,學士,從事護理教育學、社區護理研究,單位:250014,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2011-07-19;
2012-01-10)
(本文編輯 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