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是指項目管理者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運用系統觀、方法和理論,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使項目從決策到實施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總體評價,以實現項目的特定目標。它包含5個過程,即項目啟動過程、項目計劃過程、項目執行過程、項目監控過程和項目收尾過程[1]。我們將項目管理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引入手術室排班中,取得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我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近2000張床位,共有12個手術間,年手術量11700多臺。日均手術量(50±10)臺。每個手術間日均手術量(4.15±0.85)臺次。日平均手術時間(12.75±3.25)h。手術室現有護士57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5人,護師15人,護士36人;本科學歷16人,專科41人;工作1年~3年的護士18人,工作3年以上護士39人。護士長、組長以及正常休假人員一般為(5±4)人,不承擔臨床任務。
2.1 項目產生的背景 隨著外科的快速發展,每年的手術量在逐年增加。現在新的病房大樓即將投入使用,建成后的新手術間將增加到34間,護士也將增加到80多人。按照傳統的排班方法,分為連班08:00~16:00、值班(08:00~12:00及18:00~08:00)、下午班12:00~20:00及晚班16:00~22:00等多個班次。致使排班人員在一天當中多次排班,一臺大手術有多次的交接,造成交接班的頻次過多,使手術配合不連續,可能成為引發護理失誤的隱患。無論手術有多少,人員有多緊張,護士均按8h工作制上、下班。在手術量大的情況下,接班人員短缺,致使一名護士接兩個巡回護士,或一部分護士要被動加班,超負荷的工作也可能成為引發護理失誤的隱患。專科專人配合存在許多障礙,同時低年資人員較多,排班還要考慮人員搭配,致使排班者的工作量加大。
2.2 項目啟動階段 為解決傳統排班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們借鑒項目管理的理論精髓和流程框架,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對傳統的排班方法進行了改進。
2.3 項目規劃階段 對項目管理來說,規劃是第一位的。對人員的組織是完成項目任務的重要基礎。對護理組進行分級、分組的規劃以及對時間的規劃是項目管理排班模式的前提。
2.3.1 人員的分級管理 根據職稱和年限進行護理人員的分級,分為N1,N2,N3和專科護士4級,每一級的晉升都有考核標準。①N1級人員:入科工作滿3年時間,或護師入科1年~2年人員;②N2級人員:工作4年~6年,護師入科3年~5年人員;③N3級人員:工作6年~8年且必須達到護師資格;④專科護士:工作8年以上且必須達到護師資格。
2.3.2 專科分組 根據各手術專科將護理人員分為3個專科組即腦外組(包含眼科、泌尿外科)、胸科組(包含燒傷科)和普外組(包含婦產科、耳鼻喉科),每組固定1名專科組長。根據人員分級和專科分組情況,將人員分配到各個手術間,每個手術間設1名室長和2名或3名組員,負責本手術間手術配合任務,室長負責本室人員崗位的安排。
2.3.3 工作時間節點 手術間人員時間的安排由室長根據手術情況及人員情況靈活安排。按照每人每日工作8h計算,手術配合時間為雙人工作時間,3人手術間的工作滿負荷時間為8 h×3人÷2=12h,4人手術間為16h。工作時間為:1人上08:00~16:00班(簡稱早班),1人上08:00~12:00;16:00至手術結束(簡稱兩頭班),1人上12:00至手術結束(簡稱下午班)。4人手術間的工作時間安排:2人上08:00~16:00班(簡稱早班);2人上16:00至手術結束(簡稱晚班)。3人手術間早班和兩頭班同時上班,12:00左右由下午班接兩頭班,16:00左右由兩頭班接早班。4人手術間晚班16:00左右來接早班。根據手術情況室長靈活安排交接班時間,原則上盡量避免手術中途接班。
2.3.4 手術間人員輪值安排 根據人員分級、專科分組情況合理分配手術間,常規人員每個手術間3人或4人,2個月輪換1CM(27次;夜班組4人由組長負責。夜班實行1周輪換制度,每日20:00至第2天08:00負責急診手術處理,白天的急診隨機安排至各手術間。副班是由各手術間輪流值班。如有剩余人員定為機動組,主要頂替休假或需要加強的崗位。如有休假人員先由休假者進行申請,經批準后安排同年資的人員頂替該崗位。
2.4 項目執行階段 在項目執行階段,首先加強宣教,營造變革的環境,項目管理方法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新鮮事物,通過組織集體討論、組長會議等形式,使大家理解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提升護理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并在實踐中會不斷完善與改進。
2.4.1 執行流程 擇期手術由護士長或組長按手術類別、專科情況安排到各手術間,由各室長根據手術情況安排本室人員的排班,室長安排的原則是根據手術情況及人員資歷、手術配合能力來安排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新護士的帶教工作由室長擔任。一般手術不在中途交接,以免發生差錯。特大手術3人可交替休息,但不遠離手術間。根據手術進展情況,通知接班人員接班時間。如當天參加手術人員下班晚,次日安排下午班。急診手術白天由手術巡回組長負責安排到各室,室長需安排本室人員做好接診準備。20:00后急診手術由夜班組長負責接診與配合。
2.4.2 項目協調與統計 如有手術間的手術結束早,巡回組長可進行手術調換安排。急診手術按照輕重緩急原則及各手術間手術情況進行統籌安排。每天有專人統計各手術間的工作時間,根據統計結果合理地安排手術,避免個別手術間超負荷工作。
2.5 項目控制階段 通過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現場督促和指導,并對項目的執行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不斷優化改進過程。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通過對各手術間護士的調查或對外科醫生、麻醉醫生的調查反饋進行流程的修改和制度的修改。
2.6 項目收尾階段 在此階段,對項目實施整個過程中產生的文檔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和歸檔,完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該項目的實施減輕了排班者的工作量,減少了手術的交接次數,加強了手術配合的規范安全,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4.1 項目管理排班模式促進了手術室專科化的發展 項目管理理論在手術室排班的應用,聯合手術室專業護士的培訓,固定一定時間專科手術配合,進行階段性強化訓練,避免了由于專科配合不熟練造成的工作忙亂和安全隱患。這種階段性的強化訓練,使專科護士充分了解各個專家教授的手術特點,熟練掌握專科手術的配合技能。并從中發現專科護理中需要改進的部分,使專業技能更嫻熟,發展更廣闊。
4.2 項目管理排班模式簡化了排班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護士長從每天復雜的排班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上,手術間人員一般2個月進行輪轉,在這期間專人負責本手術室的設施與物品管理,配合的手術類別相對固定,所以護士在配合上技術上與醫生更加默契熟練,提高了工作效率,連臺手術安排更加快捷,提高了手術臺的利用率。
4.3 項目管理排班模式降低了手術配合中的風險 手術間室長負責制的排班模式可以更好地落實術前訪視、病人安全管理等護理實踐,手術中途不接班,體現以病人為中心、以手術醫生的滿意為標準的工作宗旨。手術室護士從過去機械的手術配合轉變為主動、嫻熟的技術配合,注重每個手術過程的管理[2],大大降低了手術配合中的風險。
4.4 項目管理法應用注意事項 由于項目管理方法在原有組織職能不變的情況下,對職能進行了權力再分配,所以領導的支持是確保項目成功的關鍵。由于項目管理是由多個管理部門人員組成的,故加強團隊的建設與溝通,注重內部的分工與協作,形成一個團結的團隊,才能有力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項目管理方法作為一種全新的運作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管理結構中的條塊分割和各自為政,它要求周密部署和協同作戰,是對傳統管理的有益補充,為護理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運作模式,值得參考借鑒和推廣[3-5]。
[1] 美國管理協會.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指南)[M].盧有杰,王勇,譯.第3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
[2] 毛曉萍.彈性排班在手術室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4,19(6):49.
[3] 葉春花.項目管理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979.
[4] 謝紅艷.流程再造在肺炎監測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2A):357-358.
[5] 李沁晏,劉芳.項目管理在門診特色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9C):250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