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高哲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農村弱勢群體的弱項突出表現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他們在聲望、權力和財產的占有上,處于高度的一致性,即弱勢。弱勢群體與貧困人口的概念是不盡相同的。貧困人口當然也是一種弱勢群體,弱勢群體也會首先在收入水平上表現出來。但弱勢群體不僅僅在經濟收入表現出一種弱勢,更突出的是在社會地位和社會結構上表現出弱勢。他們“處在社會邊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陽光幾乎撒不到他們身上。”
低收入是弱勢群體表現在經濟上的首要特征。農村弱勢群體的經濟收入通常低于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低于貧困線。造成這部分人員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如:在求職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優勢導致的競爭失敗,經濟不穩定出現的下崗失業,身體素質差,年老退休等。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生活上的脆弱,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承受疾病或者自然災害。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農村弱勢群體人均年收入在727元以下,人均月消費為60.58元。在他們的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為 442.24元,占 60.83%,衣著支出為65.38元,占8.99%,住房支出為118.91元,占16.36%,其他用于醫療、交通通訊、文化教育消費等支出為 100.47元,占 13.82%。從這些數字中可以看出,他們用于食品開支人均每天只有1.2元,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推算,他們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達到溫飽消費標準的,特別是用于文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更少。在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甚至還相當缺乏的情況下,這些農村貧困家庭經常是食不飽肚,衣不保暖,住房條件差,接受教育的機會少,生存極其艱難。
弱勢群體在經濟上表現的低收入性,使他們的社會心理壓力高于其他群體。在傳統社會中,農民的地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自古就有“士農工商”之說,農民僅次于士。在現代社會分層中,農民的社會地位明顯不如以前那么高。他們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職業技能,年齡的逐漸增長使他們處于劣勢地位,從而造成他們收入較低且不穩定,生活沒有安全感,生活態度悲觀,這些都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在政治上,弱勢群體的影響力不高,想要依靠他們自身的力量改變自身的處境是特別艱難的。這些使弱勢群體在心理上表現出高度敏感性,在市場競爭中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自己已被社會拋棄。他們有較為強烈的受挫情緒,在社會中感到無人支持自己。自身也產生人際交往障礙或者焦慮,甚至是拒絕接觸社會。這些導致他們逐漸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經濟狀況決定政治地位和社會生活,農村弱勢群體在整個社會體系中處于底層,他們很少有機會參與政治,在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也很低。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強勢群體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影響力或者能力,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弱勢群體生活在社會權力邊緣,社會政治活動參與較少,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很小。同時,這也意味著弱勢群體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擺脫自身的困境、解決自己的問題極其艱難。要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必須更多的依靠社會力量、社會政策,和社會保障體系,從各個方面為其提供社會支持,保護其權利,維護其利益。
完善我國弱勢群體救助體系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和諧發展的路徑。許多社會救助工作由非政府組織去做,比政府做的效果好。救助工作社會化已成為國際慣例,代表著現代整個社會保障的發展方向。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計算機網絡化建設,也包含電視、廣播、電話、短信、報紙、雜志、圖書、信息欄、閱報欄等信息化建設內容。縣、鄉兩級政府必須對本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籌建和運營過程中承擔起主要責任,要充分認識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不能摒棄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必須進一步明確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們保持渴求發家致富信息的心理。
各級財政要將用于農村低保和特困救助的政府配套資金列入當年財政預算,實行專戶管理,并視財力增長和實際需求,逐步加大資金投入,擴大覆蓋面,讓更多困難群眾享受到農村低保和生活救助。同時,要考慮到物價等因素,適時提高補助標準,保證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出問題。三是積極推進農村特困救助向農村低保過渡。首先保障規模上要有新突破。相對于農村特困救助來說,農村低保覆蓋面更大、門檻更低,因而保障對象更多;其次保障標準上要有新突破。由農村特困救助的定人定量救助轉為按當地實際生活水平核定保障范圍和標準;再次按低保程序審查審批,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應保盡保;最后配套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由單一生活救助轉為全方位社會救助。
[1]添菩提.現階段我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成因.現狀及對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
[2]高昌明,曹紅蘋.農村弱勢群體受教育權的保障現狀及對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
[3]陶德麟.社會穩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4]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