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芬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9)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河南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省。河南省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雄厚,初步形成了汽車、機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加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經濟體系,經濟基礎在全國占有很大優勢。2011年9月29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原經濟區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中部崛起、河南振興離不開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職業教育,這為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機遇。河南省正不斷加快職業教育步伐,高職教育在規模和速度上發展迅猛。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一線高技能人才,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者對崗位變化的適應能力,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河南省高等職業院校自身的發展與河南省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促進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1.可以為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各類人才,提高河南省勞動者的素質
河南省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有大批人才的參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可以為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原經濟區戰略的實施,河南省投資不斷增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加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各行各業對勞動者數量和素質都有了更大的需求。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適時吸納適齡青年,通過教育和學習可以使其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技術水平,這類人才走向社會,可以緩解企業人才短缺的現狀,減輕就業壓力,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經濟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對從業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水平、思想道德認知、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接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勞動者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在河南省經濟逐步發展、傳統產業不斷被替代成高新產業、對產品質量和勞動效率要求較高的現在能夠很快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高素質、實用形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人才。
2.高等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技術轉化來促進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職院校擁有一批先進的技術人才和實驗設備,可以通過參與科學技術的生產與再生產來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再生產的社會經濟功能。高職院校也可以把自己的科技成果通過技術轉化投入市場,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3.高職教育可以根據經濟市場情況,培養市場短缺人才,加速河南省經濟發展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河南省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因時而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可以縱觀河南省經濟發展趨勢來設定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體系,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能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人才,促進河南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根據市場的科技需求,調整科研方向和科研計劃,使其更符合河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質量和速度
區域經濟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質量,因為經濟水平決定著可以為高等職業職業教育財力投入的多少。經濟發展水平高,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就多,職業教育發展更快;反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越少,職業教育更匱乏,發展更慢,從而更能制約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場所、設備、教師等教育資源,沒有高速發展的河南省區域經濟作為后盾,就不可能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有充足的生源、合格的教師、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良好的教學環境,而這些條件的落實到位必須依靠有足夠的經濟保障才能得以實現。
高職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沒有充足的經費就難以對高職院校教職工進行職前選拔、職中和職后培訓,也就無法擁有優秀的、充足的教職工。沒有充足的經濟保障,就難以保證教師的工資待遇按時按數發放,就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沒有充足的經費,高職院校就不能購置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實驗器材,就會影響學生課程的質量。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高低有直接的影響。
2.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可以促進高職學校課程設置和專業優化。
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結構逐步由以農業為主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過渡,河南發展較快的餐飲業、地產業、旅游業、服務業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高職院校對本校專業進行設置和調整,實現教育與經濟的平衡發展。高職院校可以在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方面根據本省經濟發展情況,對院校的專業和課程進行優化,促進河南的騰飛和發展。逐步發展的河南省區域經濟對人才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為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3.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帶動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整體提高
經濟的發展讓人們對于崗位的認知更清晰,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者就會認為掌握一種或者幾種職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培訓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在客觀上促進了人們更加主動地要求接受各種層次的高職教育。
1.高職教育水平不高會制約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主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圍繞學生就業和社會需求開展教育,高職教育教學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真正了解將來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畢業后能很快適應社會生活。然而河南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必需的教學資源和設備,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參與到實踐中,走向社會就難以勝任工作,本來很好的人才沒有被充分的得到培養和教育而質量大打折扣或者畢業生技術不過關給企業帶來損失,造成人才的浪費和資源浪費,從而嚴重影響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
2.高職教育數量不足與相對過剩并存。目前,中國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在數量上是供大于求的,而公司高薪招聘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高職院校畢業生數量不足是指能滿足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合適人才不夠多,滿足崗位需求的人才不足。相對過剩是指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過低或者與社會需求不符,多數派不上用場,給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近年來,合適人才的稀缺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勢必會嚴重阻礙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些高職院校對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戰略的選擇上存在一些誤區,辦學方向和目標未充分考慮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無法滿足本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多方面需求,為地方服務觀念不明確。在人才培養方式上,由于一些職業學校缺乏實訓基地,對學生的培養只停留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層面,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知識水平相脫離。不少企業并未認識到高職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認識上的偏差,沒有把高職院校當作人才的培養基地和主要渠道,致使其忽略高職院校培養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企業每年都在花高薪聘請高技能人才,而對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卻視而不見,造成本土合適的人才無聲地流失,而招募進來的高學歷人才不適用。
河南省區域經濟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并不強,相應的對職業學校也不能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教育資金投放不足,辦學經費嚴重短缺,辦學條件較差,教學管理體制、教育教學質量、辦學體制皆不能很好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嚴重影響了河南省區域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各高職學校要認清自身定位,辦出自身的特色,滿足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鼓勵學生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實習基地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要使河南企業意識到高職院校的重要性和必須性,選用人才可以先從地方高職院校進行招聘篩選,可以與高職院校建立合作聯系,優先選擇合作院校的人才。
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對于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河南省經濟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因此要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要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并確保經費逐年增長。
一些高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很隨意、盲目,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的科學的論證,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河南經濟結構的發展,這樣設置的一些專業使培養的人才類型不符合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需求。盲目設置的熱門專業,對市場缺乏調查研究,造成人才過剩,而冷門專業卻人才匱乏,專業的設置不能根據市場經濟發展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專業設置不能有效的體現區域經濟的需求。
高職院校的教學方法還是老式的灌輸和死記硬背,全靠老師單純的教學,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型思維。
高職院校要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高院校要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自主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專業設置要服務社會,根據河南經濟建設發展對人才的不同需求,按照職業崗位需要進行調整。停辦數年后可能被淘汰的專業,同時專業設置要適度超前,預測到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適時開設新的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并為區域經濟服務。企業可以參與到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任務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職業素質高、實踐操作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更好的為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先進,輔助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和設備。高職教育要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加入新鮮、活躍的內容或資料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闊視野,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身綜合素質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等職業教學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拓寬就業渠道,最終實現就業。高職院校要不斷創新辦學模式,采用“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隨著河南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加強對學生職前和職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多讓學生參與到合作企業的實際運行中的具體工作中,提高學生對崗位的認識,多了解具體工作職責,不斷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使畢業后走向社會能夠很快適應本職崗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要為高職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機會,從而為河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質,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穩定,統籌高等職業教育和河南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中原經濟區戰略的影響下,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科學指引下,將高等職業教育更好更快發展,促進河南全省經濟大邁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劉秋芳.對高職院校示范性建設工作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6(8)
[3]羅海豐,陳澤龍.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的三維視角【J】.教育與職業,2008(5)
[4]李永強.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思考【J】.科學論壇,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