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菊蘭
(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河源 517000)
要如何抓住學生的胃,使他們喜歡吃教師做的“語文大餐”呢?關鍵還是在料上下功夫。《語文新課程標準》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善于構建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學語文的過程中,享受到學語文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可見語文大餐中最重要的料是“興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會用料,他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要怎樣用好“興趣”這個料,把中職“語文大餐”做到美味可口,讓中職生樂意享用呢?
《致橡樹》是當代女詩人舒婷的作品。本篇課文教學目標是要啟發中職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作品中,“橡樹”是男人的代表,“木棉”是女人的代表。詩人通過“橡樹”和“木棉”的意象,歌頌了平等,獨立,互相依存又相互扶持,既珍惜自身獨立人格又理解和尊重對方的偉大而堅貞的愛情。
講授詩歌時教師是否引導得好,學生感悟能力是否夠強,是課堂成功與否的重要表現,這對語文教師是一個考驗。就本篇課文而言,如何讓學生把“橡樹”“木棉”與男女形象聯系起來,同時還能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決定利用網絡論壇上的一則征婚廣告作為本篇課文的切入口。
這則征婚廣告是這樣的:
主題:[征婚]木棉女人期待橡樹男人
內容:兩顆心要有怎樣的碰撞,才會擦出愛的火花?
兩個人要經過怎樣的磨合,才能攜手共度一生?
相識,已屬不易;相愛,更是難得;而相處,卻是一道難題。
在茫茫人海中,我期待一個安靜的擁抱,渴望一份寧靜的幸福。
請相信,你的付出有我的執著與專一,你的愛我用深情來回報。
橡樹男人,一直以來,我都希望自己能擁有木棉花般的品質,期待能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從這則征婚廣告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木棉和橡樹作為女人男人的形象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接下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幾個問題:(一)為什么用木棉形容女人,用橡樹形容男人?(二)木棉女人與橡樹男人各具有什么素質?于是后面就開始講授木棉與橡樹的知識,以便為課文的深入講解打好鋪墊。
課堂的效果證明,對網絡表現出不同程度癡迷的中職生,對教師這些“非主流”的課文導入方式抱以濃厚的興趣,為學生享受整篇課文起到了喚起“食欲”的作用。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是著名散文家梁實秋的作品。作者形容這位叫做徐鏡澄的國文老師“相貌很古怪”,人稱“徐老虎”。課文是這樣描述他的相貌的:“他的腦袋的輪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為漫畫的對象。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形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志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地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鏡,銀絲小鏡框,這兩塊黑色便成了他臉上最顯著的特征。我常給他畫漫畫,勾一個輪廓,中間點上兩塊橢圓形的黑塊,便惟妙惟肖。”
對于這樣“古怪”的外貌,學生單靠想象顯得蒼白無力。既然作者曾給老師畫過漫畫像,于是我也試著帶領學生給徐鏡澄老師作肖像畫,并且請學生上臺演示。學生對于這種“好玩的游戲”非常興奮,躍躍欲試。通過文字與圖畫的對照,學生對于梁實秋筆下的人物記憶深刻,這就達到了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千萬不要就此打住,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以我為“模特”,進行現場作文練筆,通過白描的手法練習肖像描寫。如果堂上的教師不介意自毀形象的話,還可以現場朗讀學生的大作,親自驗證學生的觀察力。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開始享受語文大餐。
《外交部長李肇星與公眾網上交流》是一篇網上對話的文字實錄,屬于網絡應用文。在完成了解網絡應用文知識這一教學目標后,接下來是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學習李肇星部長的語言特點。為了完成剩余的兩個教學目標,我決定運用模擬現場法,即是選幾位普通話流利,表演能力強的學生輪流模仿李肇星部長,在講臺上坐著接受臺下學生的提問,臺下的學生當然就是所謂的網友了。為了體現人人參與宗旨,網友提問方式多樣,可以小組集體提問一個問題,也可以個別提問。老師的角色呢?既是此次訪談的主持人,也是對所有問題與解答的解釋者。
課堂證明,這種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與學生都參與到了這個訪談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活躍,在臺上表演“李部長”的同學惟妙惟肖,樂在其中,既注意了語態的模仿,也兼顧了動作的模仿。臺下提問的網友更是情緒激動,你來我往,不時爆發出喜悅的笑聲。當然教師這個主持與解釋的工作也要做得恰到好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李肇星部長說話的魅力。
中職教師利用“興趣”這個料來做語文大餐的方法當然是多樣的,以上僅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心得。但教師要謹記,做好語文“大餐”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擴展教學形式,使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充分抓住學生的胃,使學生變“要我吃”為“我要吃”。這樣的話,語文教師就不用擔心做好的“語文大餐”沒人光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