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松森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宋子》是戰國諸子宋钘(牼)的著作。對《宋子》的研究,自民國以來有豐富的成果。這些研究,或涉及宋钘年輩的問題,或涉及其著作的考辨,或涉及其思想流派的歸屬,其中對第三個方面問題的研究尤其多,也尤其紛紜。本文將對民國以來關于《宋子》研究的主要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對其研究狀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研究《宋子》或有所裨益。
宋钘的主要活動年代,一般認為是在齊威王、齊宣王間,這個沒有爭議。但對于宋钘的年輩問題則有不同的觀點: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認為:“楚懷王十七年,當周赧王之三年,時孟子年適六十歲也。假定宋钘長于孟子十歲左右,故孟子以先生稱之,則宋钘年七十歲矣。故茲擬宋钘年世,自周安王二十年,至周赧王十年,略當西紀元前382-305年間。”[1]郭沫若先生也認為:“他的年齡必然比孟子還要老些,至少亦必上下年紀。其他人(指稷下先生——作者注)都是晚輩。”[2]其理由是孟子遇宋钘于石邱,稱其為“先生”,而自稱“軻”。此后的研究者多從此說。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宋钘考》則認為石邱之遇時,“孟子年已逾七十,而牼欲歷說秦楚,意氣猶健,年未能長于孟子。先生自是稷下學士先輩之通稱。孟子亦深敬其人,故遂自稱名為謙耳”[3]391。又據荀子《正論篇》“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將恐凝傷其身也”,認為“足證荀卿著書,宋钘猶在”[3]391,并以《鹽鐵論·諸儒篇》為證推測其卒或值湣王之世,假定其遇孟子時年近五十,其生則在周顯王十年前。[3]392林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則兼取兩說,認為宋钘生在莊子前,略早于孟子,其活動時代與莊、荀相接,荀子壯年著書,宋子猶在。[4]336-341
關于宋钘著作的研究可以分為對《宋子》的研究及對宋钘著述遺文遺說的考辨兩類。
首先是對《宋子》的研究。涉及到《宋子》的研究著作還是比較多的,如陳朝爵的《〈漢書·藝文志〉約說》、羅焌的《諸子學述》、顧實的《〈漢書·藝文志〉講疏》、蔣伯潛的《諸子通考》等都有提及此書。但這些研究都比較簡略,大都簡介其名姓、思想、存佚,并或多或少地羅列有關宋子其書其人的材料。對于《宋子》的存佚,梁啟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中的《漢志諸子略各書存佚真偽表》入《宋子》“已佚”類的“有遺篇遺說可考稽者”一目[5]314;《諸子學述》中的《諸子書之真偽及存佚(附表)》認為馬國翰輯《宋子》一卷并附錄三條,皆本孟、荀、莊、韓四子,必可信據,并補附錄兩條[6];《〈漢書·藝文志〉講疏》直言其“亡”[7];《諸子通考》中的《〈漢志·諸子略〉十家著述統計表》把包括《宋子》在內的15家小說都入“亡書”類[8]401。可見,大多學者均言該書已亡佚,可考者只是個別遺文遺說耳。
對于《宋子》的歸屬,因該書早佚而無法對其內容確考,從而造成不同意見。《漢書·藝文志》入《宋子》于小說家,后人同意此種劃分的多猜測其書多用譬喻或寓言、故事等通俗形式表達觀點,故入小說家。如梁啟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敘》云:“小說之異于前九家者,不在其涵義之內容,而在其所用文體之形式……故小說中《宋子》十八篇,其所述蓋即宋钘一家之學,優足與尹文、慎到諸書抗衡,特亦文體不同而類歸斯異。”[5]268蔣伯潛《諸子通考·縱橫家農家小說家之書》說:“其書入小說家者,殆如《天下篇》所云‘上說下教,強聒不舍’,故為淺近譬喻之言,使聽者易曉歟。”[8]398顧頡剛《宋钘書入小說家》說:“以其突梯滑稽,類于市井之談,遂使劉向、歆校書時視為不雅訓而抑之……原宋钘之所以如是,原非淳于髡、東方朔之流之好為滑稽,乃含有通俗文學之意,取其為群眾之生活常情,適其聽聞,便于借以宣傳己所見到之真理。《天下篇》云:‘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知其不獨游說君主,亦復向人民大眾說教,假事于鄰父、鄰子則最易得人了解。”[9]此外,林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則從《漢書·藝文志》“依托”體例上尋找原因,認為“《宋子》以思想論雖屬道家,但可能因為書中此類依托之篇,被劉向、班固等漢代學者視為迂誕失真,是以歸入小說家”[4]123-125。但也有對《宋子》入小說家不能理解的。如章太炎《諸子學略說》就說:“《莊子·天下篇》舉宋钘、尹文之術,列為一家,荀卿亦與宋子相難。今尹文入名家,而宋子只入小說,此又不可解者。以意揣之,宋子‘上說下教,強聒不舍’(見《莊子·天下篇》),蓋有意于社會道德者。所列黃老諸家,宜亦同此。街談巷議,所以有益于民俗也。”[10]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也說“不解其十八篇之書,何以入之小說”[11]341-342,故推測“此殆后人所撰集而托名于宋子者,其言淺薄雜亂,不主一家,故歸諸小說家耳”[11]342。此外,陳柱在《子二十六論·原諸子上》又認為“《漢志》入尹文于名家,則亦可入名家”[12]。
其次是對宋钘著述遺文遺說的考辨。這類研究主要有四種意見。第一種,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宋钘考》認為《呂氏春秋·去宥篇》“蓋宋尹別宥說之猶存者。其說亦就近取譬,類于街談巷語,故《漢志》入小說家”[3]392。后人研究《宋子》每引《去宥篇》,大概都同意這種觀點。第二種,朱謙之《莊子原始之一——逍遙游篇本于宋钘說》認為《莊子·逍遙游》“湯之問棘”等故事出自宋子書,至少也為宋子書所引,其思想從宋钘思想脫胎出來,但對他取一種批判的態度;又說《宋子十八篇》所以入《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一是因為其書多取譬而致誤入,二是其書多寓言文章,其“原書已亡,唯逍遙游篇,尚存一二”[13]。此說未見有人批駁,亦未見有人附和。第三種,郭沫若《宋钘尹文遺著考》分析認為《管子》書中《心術》、《內業》、《白心》、《樞言》為宋、尹之遺著。[14]他在《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中仍堅持此說。但此說的爭議頗大,有直接引以為用的。如關鋒的《論宋尹學派》、金德建的《宋钘、尹文三論》、潘富恩和施昌東的《論宋尹學派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征》、楊全順和劉春華的《從先秦道家思想發展看莊子哲學》等都直接把《心術》、《內業》、《白心》、《樞言》四篇作為分析宋钘、尹文思想的材料。也有針鋒相對進行反駁的,如祝瑞開的《〈管子·心術上、下〉等篇非宋钘、尹文遺著辨——兼說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李存山的《〈內業〉等四篇的寫作時間和作者》等。其理由概括起來主要有:《心術上》“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與宋钘“僈差等”不合,《白心》“兵之勝從于適”與宋钘“禁攻寢兵”不合,《心術上、下》主去欲與宋钘主寡欲不合,《心術上》主張法治和重視刑罰與宋钘主張“不羞囹圄”不合等幾點。還有認為不能確定的。如徐立軍《〈心術〉等四篇屬道家著作》認為,可以肯定“四篇”為道家學派著作,但不能貿然肯定“四篇”為宋、尹遺作。第四種,林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除認為《管子·白心》、《心術上》“經”的部分及《呂氏春秋·去尤》、《去宥》當為宋钘遺著外,還認為楚竹書《彭祖》也是宋钘一派的著作。[4]111-120
關于宋钘思想的學派劃分,歷來沒有統一的看法。如《莊子·天下篇》把他與尹文合論,《荀子·非十二子》把他與墨子并稱,《漢書·藝文志》入《宋子》小說家,入《尹文子》名家。對此,今人的研究也沒有統一的看法,但綜合起來不外道家說(或黃老學派)、墨家說、融合說三種。但是這種劃分并非絕對的,所謂的道家說(或黃老學派)、墨家說是各就其主要方面來說的,并非否認宋钘思想中所包含的其他思想因素。
1.道家說(或黃老學派)。持此說的學者主要有劉咸炘、郭沫若、錢穆、杜國庠、潘富恩、施昌東、孫以楷(見《稷下人物考辨》文)、楊全順、劉春華、吉家友(見《墨家學派、墨家思想與稷下學官》文)等。其理由可歸納為如下幾點:(1)《莊子·天下篇》列宋钘于道家學派;(2)“以情欲寡淺為內”是道家思想;(3)“非攻”思想非墨家所獨有。第一點為古人學派劃分上的依據。第二點是持此說者最有力的依據,即從宋钘思想內在因素上劃分其思想派別。如劉咸炘《子疏定本·墨宋弟五》明確指出宋钘與墨家“其同者其形跡也,不同者所持之故與其說之柢也”[15]93,因此認為如果稱宋钘“為墨之別者,其誤明矣”[15]94。第三點是破以“非攻”思想劃宋钘為墨家派的觀點。
2.墨家說。持此說的學者主要有蔡德貴(見《宋钘、尹文為墨家一派》文)、秦獻(見《宋钘、尹文并非同一學派》文)、周光華(見《“钘”字考辨及宋钘其人》文)、白奚(見《“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正解》文)、陳清春(見《宋钘與尹文思想異同辨析》文)、張俊相(見《宋钘“情欲寡淺”的理欲觀》文)、呂玉霞(見《宋钘與墨子思想比較》文)等。其理由大概如下:(1)《荀子·非十二子》把宋钘與墨子并稱;(2)“禁攻寢兵”與墨家“非攻”思想同;(3)“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與墨家“僈差等”同;(4)“上說下教”、“周行天下”的行為正是墨家人物的風格和特征。除第一點為古人學派劃分的依據外,其他幾條都是從宋钘的外在行為上的特點為依據的,正如《莊子·天下篇》所概括的宋钘“以禁攻寢兵為外”。
3.融合說。持此說的學者有馮友蘭、胡哲敷、祝瑞開、金德健、王齊洲、王鈞林(見《略論稷下人物宋钘》文)、張連偉(見《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文)、李可亭(見《宋钘思想論稿》文)、劉峰(見《宋钘學術派別劃分之我見》文)、林志鵬等。雖然諸家同持“融合說”,但又有小別。如,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認為:“由此言之,則尹文、宋牼實合楊、墨為一,而又各與之以心理學的依據也。”[16]89-90他認為宋钘思想融合楊朱和墨子思想。又如,胡哲敷、祝瑞開、金德健、張連偉、李可亭、劉峰等并認為宋钘思想“乃取道墨二家而折衷者”[17]。又如,王齊洲、王鈞林等認為宋钘思想“其旨多合于黃老道家,又兼采名、墨二家之說”[18]。是又認為宋钘思想乃道、墨、名之融合。再如,李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認為“宋钘在戰國時代為融通道、儒、墨的思想大家”[4]1,該派“為連接老、莊學說的連環,也是道、法轉關的樞紐”[4]1。
總之,各說的觀點雖然存在差異,但是都承認宋钘思想包含著其他思想因素,都認識到宋钘思想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所起的“連鎖”作用。
[1]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M]//張豐乾.《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80.
[2]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112.
[3]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林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M].臺北:臺灣萬卷樓出版公司,2009.
[5]梁啟超,尹承,蔡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M]//王承略,劉心明.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5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6]羅焌,羅書慎.諸子學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8:47.
[7]班固,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3.
[8]蔣伯潛.諸子通考[M].長沙:岳麓書社,2010.
[9]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3:294.
[10]章太炎.諸子學略說[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4.
[11]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2]陳柱.子二十六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13]朱謙之.莊子原始之一——逍遙游篇本于宋钘說[J].文學,1947(2).
[14]郭沫若.宋钘尹文遺著考[J].東方雜志,1944(19).
[15]劉咸炘,黃曙輝.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編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7]胡哲敷.宋钘思想述評[J].思想與時代,1944(30).
[18]王齊洲.《漢書·藝文志》著錄之小說家《務成子》等四家考辨[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