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北
(河池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跨越式發展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確定發展戰略的前提問題,經濟學領域中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跨越式發展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區域經濟學中的后發優勢理論,與漸進式發展相比,跨越式發展理念是一種非均衡型的發展觀,主要表現為各發展要素或部分不是均衡地、同步的推進,而是資源非均衡重新配置的過程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基礎相對較好、具備發展條件的重點領域獲得重點突破的發展理念。這種關于發展態勢的不均衡性的表述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也是不謀而合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主張發展的動力在于事物內部矛盾的不斷變化,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其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是漸進的,在特殊狀態下,也可以出現跨越式發展,是量變中的質變,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出不平衡性之后的繼續發展狀態,是漸進式發展過程的飛躍。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跨越式發展理念作為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產業、領域和部門重新獲得某一特定領域競爭優勢的觀念基礎,被廣泛運用于區域經濟、后發產業等在各自組織體系中相對處于弱勢的對象群體,至今已在某種程度上被廣泛接受。
對高等教育領域而言,地方高校與部屬高校和一些知名高校相比,在發展基礎、資源水平、生源質量、學術縱深和社會評價方面都存在著一定差距,跨越式發展理念對地方高校觀念變革和戰略調整具有借鑒意義和方法價值。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斷,主要是基于對地方高校發展環境和高等教育競爭格局、投資體系等問題的思考。就宏觀層面而言,地方高校面對國內重點高校、專門學科高校和國外教育機構的多重競爭,用傳統的、漸進式的發展觀念和模式已經不能實現自身的辦學目標,此時,發展的種種表現只是觀念的一個現實反映,其本身就是作為問題存在也只是一種狀態層面的問題;真正需要深入思考的則是狀態、表現背后的觀念體系。借助社會發展理論、現代管理理論和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等學術資源,對地方高校如何實現發展、實現什么領域和類型的發展、依托什么來發展等問題的回答會更符合地方院校的實際。
跨越式發展是一種超常規、創新型的發展模式,要求在遵循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觀念、技術、制度等要素的創新為前提并貫穿過程始終,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地方高校所追求的發展應該是跨越式發展,在這個前提下討論觀念創新問題,才可以更具有現實意義。
地方高校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兩個層面的規律認識和實踐:其一,是涉及高等教育領域發展問題的宏觀規律。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門類的組成部分,其發展規律是一個涵蓋了教育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甚至組織行為學、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群”。規律群對高等教育實踐和高校發展具有比較普遍得到指導作用,是以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大量成功案例作為基礎的。其二,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如果說規律群屬于常規觀念和熟練模式,那么地方高校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規律群,還要在具備了發展規律群的理念之后,具備跳脫常規模式另辟蹊徑的挑戰意識和觀念創新。全局意義上的規律群必須通過轉化,才能實現對地方高校跨越式發展的推動作用,生硬照搬不僅于事無補,還有可能導致參與競爭的地方高校只能在別人更熟悉而非自己更擅于的發展軌道中亦步亦趨。只有確立了兩個層面的規律觀,才能在尊重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緊密依托相關學科發展前沿、地方高校建設實際,實現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的整合創新。
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評價主體的地位觀屬于“自我標簽”,標簽一旦被自我認同,就難以在觀念上形成突破力量。與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確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二者的辦學定位、社會評價、資源條件、歷史積淀都不再一個相同的比較和競爭層面,但是,差距首先應該代表的是差異,而差異并不必然的等同于不足和弱勢。長期以來,地方高校對自身的地位認識經常是不夠真實的,對此可以稱之為“燈影心態”。如果把重點高校及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稱之為燈光,那么地方高校是否就把自己認定因為有光的存在才伴生陰影?地方高校是因為有重點高校的存在才生存和發展的嗎?事實顯然不是這樣,地方高校的產生和發展是高等教育類型、體系科學發展的需要,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地方高等教育廣大受益人群成長成才的需要。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清晰認定自身發展地位,既看到發展差距,又看到跨越基礎;既看到發展前提,又看到跨越目標;既看到發展弱項,又看到跨越優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才能進行正確的戰略判斷。
對地方高校的發展資源的正確判斷,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判斷標準問題。如果用與重點高校相同的發展資源考量體系來作為標準,那么可以預期的結果將是地方高校根本不具備優勢。那么,一些地方高校不斷發展壯大,提升辦學水平和規模的事實又說明什么呢?在地方高校發展中,對什么要素可以作為資源的認定標準是有著觀念差異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實現了跨越發展的地方高校正是清晰地界定了“可開發資源”和“已具備基礎”的區別,看到了兩個概念對地方高校發展思路所具有的差異。“可開發資源”著眼于事物的有用性、可開發性;“已具備基礎”在具備有用性的前提下更側重于已用性;前者的空間在于未來,后者的立足點在于自身。地方高校的“已具備基礎”往往不具備比較優勢,但就“可開發資源”而言卻有著任何一個重點高校都不可能全部壟斷的要素構成和地域特點。地方高校的發展資源是涉及地方社會區域經濟、政治、歷史、人文、制度、民俗、生態等復雜的體系,資源價值的認定來源于地方高校長期發展所依托的地域特點以及地域后續的發展趨勢和戰略。
跨越式發展理念下的地方高校發展定位不僅要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還應該體現對自身發展資源、區域特性和高校間辦學差異性的深入思考和充分尊重。清晰地發展定位是地方高校獲得跨越式發展的前提,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重點高校的發展模式是已經被實踐證明正確的模式之一,但不一定適應其他學校。對于緊密依托區域內發展的地方高校而言,教學型、應用型、技術型辦學需要的定位觀是將高校資源、學校發展與地域發展戰略密切結合的結果。準確的發展定位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認識,是密切區域內發展系統聯系的觀念起點。“應用型高校準確定位,制定出科學的戰略發展規劃,緊密聯系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高度重視行業和地方發展,主動和多方位服務地方發展,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撐,是應用型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1]為此,地方高校思考自身定位的依據應該首先在于自身的實際情況而不僅僅是成功樣本的示范作用。
地方高校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觀念創新僅僅是一種思維轉換,距離實現發展還需要更現實的戰略選擇,特別是需要更有實踐特色的戰略選擇。在這方面,現代管理理論、組織行為學和教育社會學的相關思想和觀點頗具借鑒意義。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與“木桶理論”不同思維角度的優勢競爭觀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接受并實施。所謂“優勢競爭”指的是在清醒認識自身發展的優勢要素、劣勢要素的基礎上,將有限的資源和發展動力凝聚到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和內容,在更有可能實現突破的地方為突破創造條件。對任何組織而言,成功的發展戰略都不會優先選擇在劣勢領域尋找發展契機,比較穩妥的做法是確保劣勢領域不要更為弱化。地方高校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作出選擇,全面出擊的想法既缺乏戰略特色,也會導致資源分散,它將意味著毫無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失去優勢競爭時機的高校,未見得就可以確保當下的劣勢不再繼續被弱化。地方高校作為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與地域文化依托關系最為深厚、與區域社會發展目標最為同步的教育機構,其存在、發展并日益成長和成熟的現實說明,地方高校雖然不具有重點高校的優勢,但卻事實上具有各自的優勢競爭要素,關鍵是發現優勢、培育優勢以及運用優勢參與競爭。確定了優勢競爭戰略之后,地方高校才可以進一步借鑒相關理念,在差異化與專一化等發展方法上嘗試突破,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區域關系是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的另一個顯著區別,這一表述并不意味著重點高校不注重或不具有區域聯系的事實,而是更突出的關注區域與地方高校之間的密切互動。從根本意義上而言,重點高校教學、科研、文化甚至歷史傳統所覆蓋和輻射的領域往往是國家層面、國際層面的,一些歷史悠久的高校所傳達的甚至是歷史信息;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國家、國際和歷史的存在固然是客觀的,但更是前提性的存在,更具現實性或合作縱深的還是地方高校所在的特定區域。對高校而言,區域不僅是單純的地理空間,也是發展基礎,更是服務對象,還是跨越式發展的廣闊天地。區域內的自然資源、人口構成、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制度環境等等要素對地方高校都具有切近的樣本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指向。此時,地方高校和區域的關系是真實的、現實的戰略關系,高校以服務和推動區域發展為目標、以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制度資源、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為依托,通過區域特征分析、目標系統與政策對接、區域產業結構動態追蹤、城市建設與布局狀況分析、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問題等方面的關注和研究,不斷為區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也不短塑造和凝練自身的區域特性,才能真正發揮自身優勢。
地方高校是開放式系統,與所處區域有著千絲萬縷的系統聯系,自身的系統特征也十分明顯,正如貝塔朗菲所述:“幾乎在科學的所有領域中都出現了整體性原理,組織原理和實在的動態作用原理”[2]176通過把高校內的系統要素進行分析與綜合、分解與協調、模型和擇優、定性與定量研究,從學校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精確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科學地把握系統發展規律,達到系統優化目標。受發展基礎制約,按照優勢競爭的原則,地方高校在發展實踐中會將資源向優勢要素不斷傾斜,但是這種做法只能作為戰略存在,不能因此偏廢系統整體的發展需求,優勢資源只有服務于系統目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優勢原則和木桶原理應該在系統思維的框架內達到整合,這是由高校的教育屬性決定的,也是由國家的教育方針決定的。長期以來,人們更習慣與用行政系統的眼光觀察和理解高校的系統要素,在系統思維的視野中,行政系統僅僅是高校眾多系統類型中的一個,而且還屬于顯性系統。在高校組織內部,在高校行政組織系統之外存在的龐大的“非行政”系統同樣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影響力,如“教學學術系統”、“工勤服務系統”、特別是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受教育者系統”。系統優化戰略所關注的就是包含了行政系統和非行政系統在內的高校大系統。
在品牌戰略理論中,可以作為品牌存在的對象是十分廣泛的,高校就是其中之一,重點高校和知名高校往往在社會上有較高的品牌美譽,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同,在領域內也深具影響力。地方高校能否形成品牌,形成什么類型的品牌,發揮和期望什么樣的市場價值,應該是教育市場競爭中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還不是市場化的存在,但基礎教育、培訓產業、文化傳媒等相似和相關領域的發展經歷證明,是否具有市場化身份并不影響就各種教育機構對教育資源的分割,也不能因此否定已經具有品牌效應的存在。這一點,在高校就業工作、資助工作等與社會各界聯系緊密的領域已經表現得十分突出。企業招聘需求、社會資助資金的流向會因各高校的品牌影響不同而向更具品牌價值的高校流動。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和知名高校相比,品牌效應當然不占優勢,但卻有大量的成長空間。通過運用品牌戰略理論,將自身作為品牌資產加以建設和規劃、加強渠道建設和管理、區域資源維護和拓展、傳播媒介建設與管理、品牌市場活動管理、口碑管理等活動,不斷提升在特定區域和優勢領域的個體影響,形成品牌、建設品牌,才能為地方高校成長創造更好的愿景。
在高等教育的競爭資源中,不論領域內個體的平均水平如何,總有一些高校比其他伙伴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好的評價,為什么在同樣的制度前提下會出現這種差異呢?問題的關鍵在于競爭中的特色。從理論上說,每所高校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具備兩種基本競爭優勢,即成本領先和特色領先,在實踐中,選擇和推行一種基本戰略則是十分復雜的比較過程,“事事領先,個個特色”的想法只會資源分配方式平面化,戰略布局平庸,當然也意味著沒有任何競爭優勢,甚至導致受制于弱項產生低于平均水平的發展結果。在高等教育領域,地方高校的特色就是其不斷發展的增長點和生命力,一所高校發現特色、保護特色和培育特色的能力是其贏得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力量,同樣,很多地方高校社會評價不高、成長空間狹窄主要是因為特色不強,同質化嚴重。只有深入挖掘優良辦學傳統,深入探究地方高校現有發展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進而在進行特色篩選的基礎上,充分培育辦學特色,以特色創優勢,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積極搭建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的服務平臺,才能獲得特色,擁有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有“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論述,細節決定成敗已經作為管理學的成功法被廣泛認同。在一個組織系統中,任何組織目標都是依靠具體的細節執行得以實現的,通過制度強化的細節會成為習慣,從而確保系統目標的執行過程可控。由于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各個環節都具有系統要素的屬性,就都是決定地方高校跨越式發展的細節,但發展本身不是平衡的,或者說,平衡發展不具有真實的可實現性,對地方高校而言,追求從總體上直接獲得跨越式發展如同追求平衡發展一樣,屬于戰略和觀念的誤區。由是觀之,追求對細節的控制、運用細節管理戰略將特色和優勢發揮出來,才能擁有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或許從總體上說,地方高校的發展現狀不是領先的,但細節控制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在優勢領域中不斷獲得領先地位、保持領先地位。在地方高校的各種管理工作中,細節管理的成本不見得最高,但卻由于組織規模較小容易達到細節制勝的效果,如同大系統管理過程中既有“樹有千枝難免枯葉”之嘆,那么小系統則完全有可能通過細節管理達到“一粒沙里見乾坤”的境界。
[1]翟安英,成建平.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2]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M].吳曉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