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外科,南昌 330006)
先天性心室間隔缺損(VSD)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在體外循環(CPB)輔助下行外科修補,或內科經導管介入行封堵治療[1]。但前者創口大,影響美觀。特別對于小兒,由于生長發育需要容易出現胸骨創傷愈合后隆起,出現畸形;而后者一旦出現封堵失敗容易出現意外。食道超聲引導下經胸小切口室間隔缺損修補術,避免了內外科VSD治療的不足,技術簡單、手術時間短、無需心血管造影、無需體外循環、手術創傷小,美觀性較好、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現已在國內外多家心臟中心應用[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自2010年起引進并開展了此項技術,配合精心的護理,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2011年4—7月本院共收治50例進行外科封堵術的VSD患者,其中男 22例,女28例,年齡(6.03±3.74)歲,體質量(18.24±8.05)kg,室缺大小(4.36±1.47)mm。其中膜周部44例(并膜部瘤形成3例,與右冠瓣無邊20例),干下型6例(與右冠瓣無邊)。
患兒取仰臥位,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經口置入TEE探頭,進一步確認VSD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毗鄰組織情況,選取與之相適應型號的封堵器。胸骨下端劍突上正中小切口,約3~5 cm,劈開胸骨下1/3,縱行切開下部心包,暴露右心室,確定穿刺點。TEE引導下輸送鞘管在左心室后,輸送鞘管的外端與帶有封堵器的裝載鞘管對接,釋放出封堵器左盤面,回撤整個鞘管使左盤面貼緊室間隔左心室面,再釋放封堵器的腰部和右盤面,使右盤面貼緊室間隔右心室面,TEE證實封堵器位置良好,輕輕推拉試驗無移位,無殘余分流,無房室瓣活動障礙,心律正常,釋放封堵器,撤出輸送裝置,收緊荷包并結扎縫線,心包切緣電凝止血。魚精蛋白1∶1中和肝素。膨肺排氣后常規關胸,入監護室觀察。
手術放置等邊傘27例,偏心傘23例,并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術后無心律失常、殘余分流、封堵器脫落等并發癥發生,術后彩超復查,封堵器位置固定無移位,平均住院時間為(3.35±0.53)d,均痊愈出院。
由于外科微創封堵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患者及家屬對其了解不多,尤其對術后長遠效果不確定性存在疑慮。在護理上要著重對該手術的方法、過程、優缺點進行詳細地介紹,并且把可能出現的意外進行陳述,萬一封堵失敗必須改為開胸心內直視修補術等。還應該講解一些成功的案例,以使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此外,術后需入監護室進行觀察,與親人分離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不適應性,術前除了需介紹
患者高血壓的發生主要與術后疼痛及煩躁有關。在全身麻醉蘇醒期間,隨著麻醉藥物的代謝及鎮痛作用逐漸消退,患者切口疼痛加重,心率、血壓均可能升高,尤其是基礎血壓高的患者更為明顯。故應協助麻醉醫生給予適當的鎮痛藥物,使其情緒、血壓、心率處于穩定的狀態。鎮痛藥物應用后仍有高血壓的患者,應適當使用降壓藥,但應密切觀察血壓,防止血壓劇烈波動。低血壓發生主要與麻醉藥物殘留以及患者血容量不足有關,入室后應了解患者術中的補液量、出血量等,注意觀察引流袋、小便量及手術切口敷料是否干燥等,并及時調整補液速度。
患者麻醉恢復期發生的神經系統并發癥以躁動最為常見,這被稱為“特殊性”麻醉并發癥,危害較大[5]。躁動可引起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手術創面及薄弱的腦血管破裂出血;躁動患者的體動與掙扎可使引流管、導尿管、輸液管及氣管導管滑脫,也可發生意外性傷害,如患者自傷及墜床等[6]。對于發生躁動的患者應加強護理,安置適當體位(取側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固定患者四肢,安置床保護,避免患者躁動損傷機體,導致意外事件發生。
低體溫引起寒戰可增加患者氧耗,增加并發癥的發生。應注意患者保溫,尤其是手術時間長、術中輸液量大的患者,應予加溫毯等措施。發生惡心嘔吐的患者應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嘔吐物,防止誤吸,給予止吐藥。同時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防止導管脫落,確保各種引流管的通暢。
總之,全身麻醉復蘇期間患者處于不穩定狀態,需要醫護人員密切觀察、仔細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保證患者平穩度過麻醉恢復期。
[1]陳江輝,郭曲練.麻醉后恢復室常見并發癥及防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14):81-82.
[2]張粉婷,王寧,牛曉麗.全麻術后患者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臨床評估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10,25(9):24-26.
[3]G.Edward Morgan,Jr.摩根臨床麻醉學[M].岳云,譯.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00-201.
[4]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17.
[5]龐玲,張寶燕.全麻手術243例麻醉恢復期發生躁動原因分析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8):109-110.
[6]朱虹,楊春霞,郎淑慧.麻醉恢復室全麻術后躁動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11(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