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閻希娟
在波詭云譎、風險莫測的商場上,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的人是明智的。而要想做到引導潮流,則不僅要有審時度勢的獨到眼光,超常的智慧,更要有非凡的勇氣、魄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有人說:餐飲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活力,為從業者提供了施展抱負的廣闊舞臺。也有人說:如果你想害朋友的話,就勸他去開餐廳吧!看看市場上,每天都不乏新餐廳涌現,每天也都有經營失敗者被淘汰出局。這是個適者生存的行業。
新加坡號稱世界美食之都。拜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所賜,當地的餐飲品種多姿多彩,什么菜系都有。東方的、西方的,熱門的、冷門的,昂貴的、經濟實惠的,樣樣齊全,選擇廣泛。兩個世界級的綜合娛樂中心開張以來,國際名廚和頂級餐飲品牌落戶新加坡。新加坡人懂得吃,也懂得享受。可謂坐擁椰風蕉雨,放口吃遍天下。餐飲業者面對的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如今投入餐飲娛樂事業者,既包括醫生、律師、工程師、歸國留學生,還有富家子弟、時尚名流等等,本地人、外國人都有。他們雖然缺乏餐飲業的從業經驗,卻也沒有餐飲業的門戶之見、條條框框的束縛,加之見多識廣,帶來很多富有創意的經營概念。他們往往以后發優勢,挑戰那些有先行經驗的從業人。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擺在每一個餐飲業者面前的現實考驗。
“我思,故我在”,這是哲學家的思辨。而用同樂餐飲集團執行主席周家萌先生的話來說,則是“我創新,故我在”!創新就是變革與發展,它是企業前進的動力,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周家萌不喜歡隨波逐流,他認為:想成功就必須走自己的路,那就是創新的路。





同樂對此有非常生動的解說,提倡“愛神”丘比特(CUPID愛神)企業精神。包括:創新(Creativity)、團結(Unity)、高效(Productivity)、誠信(Integrity)、奉獻(Dedication)。其中“創新”被推崇為核心價值之首。
1984年高級粵菜餐廳同樂酒家創辦。該店一出現,就以富有中華傳統藝術格調的餐廳環境、獨特的文化行銷策略、出類拔萃的菜肴出品,吸引了無數美食愛好者。在當時裝潢和菜色普遍還比較保守的新加坡中餐廳中,獨樹一幟。
同年,同樂餐飲集團宣告成立。在周家萌先生的領導下,同樂集團堅持走創新發展的道路,企業規模迅速壯大。目前,集團旗下擁有超過40家特色鮮明的中餐廳,分布于新加坡、印尼、中國北京、上海、武漢、日本東京、印度新德里,并培養起一支具備豐富管理經驗、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2001年3月,同樂集團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當時新加坡餐飲界屈指可數的知名公司。
每一家成功企業的身上,都必然會打下靈魂人物的烙印。
作為新加坡最大的中餐企業之一,同樂起家第一店,是由著名海外華人、有儒商之譽的周穎南先生于1980年創立的湘園酒樓。周穎南先生是海外著名企業家,又是華文作家、收藏家、藝術鑒賞家,被國學大師季羨林譽為“南洋一枝筆”。他也是“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的創會副會長之一。他主持創辦的“湘園”,率先把當時尚屬冷門的湘菜由臺灣引入新加坡,又根據本地人的口味習慣加以調整,讓色濃味重、酸辣香嫩的湖南菜切準了新加坡人的胃口。開創性的實驗,取得轟動性成功,一舉打破了廣東菜、福建菜主導新加坡中餐業的格局。
自1984年開始接手并主導同樂集團發展的周家萌先生,出生于印尼雅加達,后入讀新加坡著名的華僑中學,1977年負笈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同樂的事業之所以能在他的手上發揚光大,與他從小受到父親周穎南的耳濡目染是分不開的。他熱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中國文學藝術造詣頗深。他開辦每一家餐廳,都像是在創造一幅藝術作品,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幾乎事事親力親為。他會手繪菜譜,也能為餐廳作裝飾。而同樂集團餐廳中處處洋溢出的文化氣息,也正與他身上的儒雅氣質緊密相關。屬下們無不承認,周家萌是“同樂概念設計及創意點子的總源頭”。中華飲食文化所強調的“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古訓,在他手里發揮得淋漓盡致,讓與眾不同實實在在地變成同樂的氣質,并深入骨髓。其不拘一格,開放式的經營理念和獨創性的餐飲概念,以及企業營運及市場營銷方面的出色表現,令其迥異于其他同行,創造了新加坡餐飲界數不清的第一。因此,周家萌也當之無愧被冠以“飲食文化革命家”,曾經連續2次被授予“新加坡餐飲業杰出企業家獎”等榮譽。
同樂一路走來,先后經歷了1985-1986年的經濟不景氣;1992年的發展低潮;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加上2002年的911紐約恐怖襲擊事件,2003年SARS病毒的沖擊。尤其是2008年爆發并蔓延至今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餐飲業都是致命的打擊。然而同樂集團不僅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且在度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刻之后,企業逆勢而上,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高潮。
瞬息萬變的形勢,往往使企業在昨天取勝的經營法則成為明日黃花。超越別人,更要超越自我,兼收并蓄,在顛覆傳統和不斷創新中,勇為天下先,正是周家萌先生領導下的同樂集團競爭求勝的企業經營之道。它體現在烹調技藝、烹調器具、保鮮營養,和企業的經營思想、發展策略、營銷攻略等各個方面。
文化興商同樂將企業的市場營銷與弘揚文化事業相結合,在新加坡首創文化宴概念。自1985年起,先后推出“中國宮廷宴”“中國孔府喜宴”“滿漢全席精選”“紅樓宴”“人民大會堂國宴”“釣魚臺國宴”“中華美食世紀之宴”“金瓶梅宴”等。既宣傳了企業,又向新加坡民眾介紹中華傳統文化,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轟動效應。因此有效地打響了同樂企業知名度,樹立了同樂品牌。






同樂首倡新中飲食文化交流活動。1988年至1991年,同樂連辦四屆“中華美食世紀之宴”,由京、港、臺烹調大師首次聯手獻藝,共呈珍饈美饌,是當年的一大創舉,吸引了大批食客。品嘗過美味佳肴的客人們說:“釣魚臺國賓館和北京飯店,專供接待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和社會名流,我們能有機會吃到這樣的美味佳肴,可說是‘元首級殊榮,國賓級享受’。”
標新立異的概念餐廳同樂集團發展之初,以中高檔傳統中餐為主。到了90年代初,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同樂率先轉型,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餐廳。同樂所謂的“餐飲概念”包含著市場定位、產品策略、價格策略、促銷與公共關系策略等多層涵義,把為顧客提供吃吃喝喝上升到了一種概念的,文化的高度,更加強調文化層次、知識層次的東西,認為一個好的概念,是凸顯自身特點、區別于競爭對手、突出優勢、吸引客人的關鍵,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現代人對物質、精神享受兩方面的需求。
1998年開業的原“毛家餐廳”,曾獲亞洲餐飲業創意大獎,是海外第一家以宣傳已故中國領袖毛澤東為主題的餐廳,開張伊始即引起國際各主流傳媒的廣泛關注。對一家餐廳做地毯式轟炸般的熱烈報道,可謂空前絕后。
“老北京食堂”富有古都民俗文化特色,不僅是普羅大眾喜愛的食堂,也成為社會精英、國際友人最愛光顧的場所,發展目標已經鎖定連鎖經營、加盟經營、跨國發展。
“靈芝素食館”符合健康飲食潮流的現代素食概念,獨樹一幟,突破了傳統窠臼,將富有營養的新鮮食材妙手烹制,推出充滿創意的素食佳肴。由此吸引來的廣大追隨者,已遠遠超出素食者的范疇。
2002年創辦的“寒舍”,是獅城第一家具有前衛藝術風格的新一代中餐廳,成為時尚生活的代表。它個性鮮明,桌椅屏風設計大膽前衛,集建筑、美術、音樂為一體。菜譜的構思更是風格現代,菜名融入唐詩宋詞的意境,菜單以水墨勾勒出繪畫般的間隔和節奏,盡顯藝術美感,從而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點菜樂趣。“寒舍”先后在中國北京、日本東京、印度新德里開設了姊妹店。
開創新局面的“現代中餐”說到“寒舍”的創意中菜,得從“新華”說起。
1997年開辦的“新華”,是現代中餐廳的開路先鋒。首創的“新式中菜”,強調返璞歸真,吸收其他菜種調味特點,將現代烹調方式,新的食材與中餐傳統技藝融為一體,創造出視覺上賞心悅目,口味上“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現代中菜。成為兼容東西方特色,融合國際流行時尚,追求現代生活品味的新一代中餐廳的領頭羊。
“新式中菜”不僅為食客的感官帶來新的刺激,也讓傳統中式美食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并蔚然而成為一個新的菜系。它經由“寒舍”進入北京,又經“錦廬”落戶上海之后,對京滬中餐產生深遠影響,被廣泛地吸收借鑒。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都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經營成本也在節節攀升。人員短缺、租金高昂、原材料漲價、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嚴峻。中餐業開始面對現代化、產業化、標準化的挑戰。在餐飲業歷史發展的又一個轉折關頭,同樂開始重新調整發展思路,投資食品加工廠,加強中央廚房建設,引進現代化廚具,開始中餐廳廚房自動化操作的嘗試。
中央廚房的建立和強化,原材料、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統一供應,從源頭開始降低成本,實現物盡其用,保證了餐廳出品質量的穩定性,減少了對人手的依賴,有效改善了企業的經營。
在強大的中央生產能力的支持下,同樂屬下以休閑餐飲、周氏私房菜為號召的“周莊”、中式快餐店“如意”、同樂羲和烤鴨坊等等,一個接一個出現,其他同樂品牌店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自我改造,在廚房中有針對性地引進機器操作,如炒飯機、煮面機、鍋貼機等......同樂掀起的一波又一波餐飲創新浪潮,改變了新加坡餐飲業的面貌,其影響波及中國、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在世界范圍內也贏得廣泛聲譽。




獨樹一幟的“新式中菜”中餐進入歐美市場其實很早,卻始終走不出唐人街。在外國人心目中,中餐往往是格調不高、服務不專業、不符合健康潮流的代名詞。根據美國權威餐飲指南ZAGAT的一次調查,在最受歡迎餐種中,意大利餐、法國餐、西班牙餐名列前茅,日本、泰國、印度餐都位列中餐之前,中餐一度被排在第七位。還有人認為,中餐廚師沒有味精就做不出好吃的,甚至出現了“中餐現象”這樣的名詞,指因用味精過多,吃了以后,口干舌燥,甚至頭暈。
而隨著競爭的白熱化,傳統中菜的利潤越來越薄。有鑒于此,為了改變中餐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早在1996年,同樂即著手研究開發新式中菜,決心走一條高增值路線,對中餐出品進行改造。強調創新,突出創意,使產品提高價值。并創出一系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中國口味。
很多人誤以為“中西合璧”就是把中餐西餐的原料混到一起,其實不然。西方美食名著《歐洲宴會史》一書就此指出:要招待好別人,“需要有編舞者的精確和美學家的眼光,這不僅指整個餐桌的布局及其裝飾點綴,而且還指每道菜的入盤方式。”
同樂的創新在于:廣采東西方最好的食材,最有特色的調味品,運用傳統和現代的烹飪技法,讓每道佳肴保留傳統精髓,又讓傳統改變形象。人們熟知的中餐“四珍”以及西餐的三大天王松露、鵝肝、魚子醬等全部會用到。鵝肝經過中式香料的加工,味道更加香濃;珍貴的松露用到中餐里,在傳統手法操作下,松露的味道出來了,效果發揮了,中餐也更加美妙。
新式菜在構思時,如何保持菜的原味至關重要,要讓食物自己說話。比如神戶牛柳本身就很鮮美,只需要簡單燒炙或涮,佐以適當的醬料或特別調制的鹽就行了,不需要再做復雜的處理。醬料過火,反而會掩蓋了食材的天然味道。


至于每道菜的呈獻方式,當然更要追求盡善盡美。比如同樂的名菜“蒜泡煨羊膝”,采用高腳馬蒂尼雞尾酒杯,來盛放煨熟切細的羊膝,再加入輕軟的蒜泡,摻入鮮磨的紅胡椒籽,視覺效果極其戲劇化,味道也是又香又滑。這已不再是單純的中餐或者西餐,只要善于搭配,中式佳肴的水平就能升華到更高境界。
在用餐環節,同樂按照西餐的“位上”上餐方式,每道菜都已經烹調好,去骨,切成薄片,分成小份,并配有合適的調味汁、配料或小菜。這種方試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證食物的溫度和色、香、味,而且可以讓客人盡情品味每一道食物。當然也更加衛生、科學。一道道佳肴份量纖巧而制作精美,一眼望去恍若件件藝術品,令人不忍下箸。
“現代中餐”或曰“新式中菜”。當同樂第一次在“新華”推出新式中菜的時候,因為把西餐的烹飪技法融入中餐的制作,并采用了大量的西餐原材料來烹制中菜,引起很多爭議。但也吸引很多人來學習。那時正處在亞洲金融風暴的風口浪尖,生意難做。一些同事和股東開始動搖了,要求做回傳統中餐比較保險,但是周家萌還是說服大家要堅持。
終于,新華的新式中菜贏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反饋,當時很多國內外的名廚、專家品嘗后,一致認為將來中餐在國際上的發展必定走這條路。同樂新餐廳吸引來了大量新客人,包括許多政府高官、商界大亨、國際明星和社會名流。
發源于新華的“新式中菜”起初不過是個小支流,但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很快,各大酒店及新的高檔餐廳,紛紛群起效仿,爭先恐后地推出所謂新式中菜。而有同樂背景的廚師也被重金禮聘。新式中菜從小支流,逐漸變成新加坡主流菜系之一,引來追風模仿熱潮。周家萌的堅持、信念和忍耐,終于帶來一個成功的“新式中菜”!
有容乃大,廚藝不分種族和國界“同樂”的寓意就在于:給客人帶來快樂,自己也得到更大的快樂。周家萌先生認為,中餐要發揚光大,必須加強交流,并更加包容。好的東西就要分享,分享的多,才能得到更多。有的人喜歡保守秘密,而同樂卻堅持公開透明。
同樂充分利用了身處世界美食名都的有利地位,每年都參與接待世界美食峰會(WorldGourmetSummit)的與會國際烹飪大師,一般只有五星級酒店才可以享有這種殊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流派的烹飪大師在同樂餐廳客座獻藝,與同樂廚師彼此交流借鑒,不僅留下了精美的菜譜,還有助于同樂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在同樂掀起的一波波餐飲革新浪潮中,畫龍點睛的是同樂廚師團隊。很多餐飲業者都認為,這個行業的人才難求,但是周家萌的大氣、細心和誠意吸引了眾多名廚加盟。現在同樂的廚師真是來自世界各地。除了新加坡本地以外,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地的廚師都在同樂服務。他們帶來了各自的專長和絕活兒,經過同樂的整合,互相借鑒、學習、切磋,使得集團菜肴出品水平與眾不同。
周家萌一直鼓勵廚師要自我提升,為他們創造學習和在國內外觀摩交流的機會,支持他們參與各種烹飪賽事。為了激發廚師們的創新意識,同樂成立研發部,中央工廠定期召開廚師會。公司出題目,廚師們各出法寶。比如簡簡單單的一道龍蝦菜,往往變出各種花樣,不同的新做法中閃現著創意火花。這樣的活動中,雖然沒有打分,但廚師之間卻暗暗較勁,有一種如入賽場的感受,人人不甘落后,各自出品自然也是精彩紛呈。
時光的長河奔流不息,沒有人可以重復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樂人相信:發展永不停歇,創意沒有止境。只有不拘泥于一時之得失,著眼長遠利益,開拓進取,才不會隨波逐流,才能在大浪淘沙的餐飲市場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