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肖蘭 陳 蘭 葉彩容 謝志岳 陳玲芳
分娩時疼痛長時、反復發作,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對大多數婦女而言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但往往被視為生理過程而忽略[1]。近年來,分娩球被廣泛應用于產房待產,在減輕疼痛、促進自然分娩、縮短產程中效果肯定[2,3]。WHO曾于1996年提出應鼓勵使用陪伴分娩[4],分娩時由家屬陪伴順應了產婦的心理需求,能減輕焦慮,緩解緊張,減少了發生害怕—緊張—疼痛綜合征的幾率[5]。不利的是,家屬尤其是產婦的丈夫通常缺乏分娩的生理知識,隨著產程的進展,他們可能比產婦更為焦慮、急躁和恐懼,反而加重產婦的負面情緒,導致產婦也對分娩失去信心[6-8]。因此,我們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討分娩球配合腰骶部按摩及家屬陪伴對產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6~11月在本院產房待產的低危初產婦80例,年齡22~29歲。孕37~39周。均為單胎、頭位、胎兒情況正常,排除頭浮、臀位等胎先露異常者。按住院號最后1位數的單雙作為隨機分組法,單號為觀察組42例,雙號為對照組38例。兩組孕婦年齡、孕周、胎產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產婦宮口開大3 cm送入產房,實行家屬陪伴待產。觀察組由助產專業小組成員指導產婦正確使用分娩球(坐、趴、跪),并在宮縮時使有拉瑪澤呼吸法減痛,同時指導家屬對產婦進行腰骶部穴位按摩,即按摩八髎,八髎是8個穴位,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1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稱“八穴”。疲勞時可以床上休息和自由體位,時間小于1 h,對照組采取常規體位,即臥位(平臥位、交替左右側臥位)。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產婦分娩各產程的時間、孕婦對疼痛的耐受情況、分娩方式、采用干預措施、新生兒Apgar評分、產后出血量。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具體是在紙上畫一條10 cm的直線,兩端分別表明0和10,0代表無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讓產婦根據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紙上畫。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 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例(%)
2.2 兩組產婦分娩時間、產后2 h出血量比較(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時間、產后2 h出血量比較(±s)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時間、產后2 h出血量比較(±s)
注:1)為 t′值
組別 例數 第一產程(min) 第二產程(min) 產后2 h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t值P 42 489.46 ±210.29 34.38 ±23.84 231.89 ±73.86 38 443.96 ±212.36 33.98 ±20.65 240.83 ±127.62 0.9619 0.0798 0.37831)0.3391 0.9366 >0.05值
2.3 兩組產婦新生兒評分比較(表3)
表3 兩組產婦新生兒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產婦新生兒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產婦新生兒1 min評分,5 min評分,10 min評分組間、不同時間點均無統計學差異(P>0.01)
組別 例數 1 min評分 5 min評分 10 min評分觀察組42 9.95 ±0.23 10.00 ±0.00 10.00 ±0.00 38 9.67 ±1.24 9.90 ±0.41 9.90 ±0.41對照組
2.4 兩組產婦干預措施比較(表4)

表4 兩組產婦干預措施比較 例(%)
2.5 兩組產婦疼痛評分比較(表5)

表5 兩組產婦疼痛評分比較(例)
2.6 兩組產婦枕后位比較(表6)

表6 兩組產婦枕后位比較(例)
3.1 分娩球配合腰骶部按摩能減輕疼痛 分娩球是使用現時流行的健身球,幫助孕婦于產前及自然生產的過程中,減低緊張及壓力,減輕分娩時的痛楚,使產程更順利。當產婦進入第一產程時(即未入產房時),利用分娩球舒適的表面、獨特的球型、柔軟及彈力,能幫助產婦應付陣痛,減低緊張及壓力。人體很多重要的經絡和穴位都分布于腰背部,產婦平臥位時,特別是胎兒枕后位者,胎枕對產婦骶骨壓力增加,加重產婦腰骶部疼痛。因此,讓產婦趴在分娩球上,維持直立式或膝跪姿勢待產,可減少四肢著地時雙手過度受力,藉著地球引力的作用,加快胎頭的旋轉與下降。陣痛時可配合按摩、呼吸及松弛等技巧,采用雙手拇指或球狀物在按摩者腰骶部八膠穴處,由輕到重進行按摩,以保持松弛及調整身體對疼痛的反應,藉此保留精神體力于第二產程。廖碧珍等[9]指出臨產后對腰骶部脹痛不適者采用穴位按摩可明顯減輕疼痛,使分娩過程自然化。白華等[10]采用穴位按摩對新生兒血氣分析的研究發現可降低新生兒酸中毒和窒息發生。從表5可見,觀察組產婦緩解疼痛的效果優于對照組,特別是在宮口擴張至5~6 cm前,產婦能夠得到較好的放松休息。
3.2 分娩球與產程進展 傳統的待產體位多是平躺或側臥在床上,連續性進行胎心監護,產婦活動少,不利于胎頭的下降和旋轉,易出現原發性宮縮乏力,需要較多的人工干預,如人工破膜、催產素靜滴加強宮縮、使用鎮靜解痙藥物。硬膜外鎮痛往往伴有產程時間延長和使用人工合成催產素[11]。表4結果顯示,對照組需要較多的人工破膜的干預手段,兩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而在使用分娩鎮痛及催產素等藥物方面,兩組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當宮縮逐漸加強,特別是應用了催產素后,產婦陣痛變得劇烈,往往難以忍受和堅持,要求行分娩鎮痛增多。1996年WHO的“正常分娩監護實用守則”中,鼓勵在產程中使用非侵入性、非藥物性止痛措施,如按摩術、松弛術等[12],由于分娩球能減輕陣痛,同時通過起床活動,改變重心,通過地球引力作用,從而加速產程的進展,促進自然分娩,減少藥物鎮痛的使用。因此,觀察組順產率較對照組高。
3.3 分娩球與枕后位 表6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活躍期分別有接近半數的產婦是以枕后位入盆,而對照組以改變體位來糾正胎方位,觀察組則以趴、抱、坐分娩球來糾正,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有4例、10例產婦因持續枕后位行剖宮產手術,兩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與馮穎等[13]提到產程中用分娩球糾正枕后位優于側臥位不符,亦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不同的母體體位和運動能夠改變重力的優勢作用和骨盆徑線,同時對子宮和骨盆關節形成多種不同的壓力。胎兒胎方位會因這些力量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當枕后位時讓產婦采用手膝位,俯趴在分娩球上,利用重力使胎頭遠離宮頸,減輕胎頭對陰道后壁的壓力引起的肛門墜脹感,避免過早屏氣用力致宮頸水腫、宮頸裂傷和胎頭變形,因此觀察組的產婦趴在分娩球上,抬高臀部,配合家屬的腰骶部按摩,便意感明顯減少。雖然分娩鎮痛讓產婦得到休息,但卻不利于枕后位變為枕前位[11]。
3.4 分娩球與家屬陪伴待產 據鄔曉娜等[14]報道,100%的孕婦在待產期間期望家屬陪伴,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而我國的孕婦學校聽課率低,家屬在陪伴過程中除了做基本的生活護理,面對產婦在疼痛時卻變得驚慌失措或無所事事。在周英鳳等[15]的質性研究報告指出家屬對產婦分娩缺乏心理準備和應對能力而表現緊張和無能為力,造成了產婦的心理負擔。因此,讓產婦坐分娩球,家屬在身邊守候進行腰骶部按摩,往往家屬非常盡力去做,期待能夠減輕愛人或親人的痛楚,更快更順利地分娩,滿足夫妻間身體和心理上的需要,增進愉悅感,令產婦更放松,得到短暫的休息和舒緩,使產婦疲勞時及時得到家屬的照應,提高對坐分娩球的安全系數,減輕助產士工作量,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也增高。
綜上所述,分娩球配合腰骶部按摩能夠增加舒適感,緩解疼痛,指導家屬進行有效的按摩,能夠增進夫妻關系,減輕丈夫焦慮,從“無事可做”而變得“累并快樂著”,從而在減輕疼痛,促進自然分娩,減少人工干預,促進產程進展,降低剖宮產率,提高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有著良好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梁 豐,李惠萍.非藥物減痛分娩的護理現狀及進展[J].護理學報,2009,16(11B):7 -10.
[2]刁杞香,古海榮.分娩球對分娩疼痛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2):2854.
[3]龍秀紅,彭茹鳳,謝 蓉.分娩球配合導樂陪伴分娩對第一產程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2):68 -69.
[4]Lauzon L,Hodnett E.Labour assessment programs to delay admission to labour wards[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01,3:CD000936.
[5]薄純美,王秀芹.人性化產時服務模式對分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5):435 -436.
[6]劉富英.醫務人員陪伴分娩的臨床意義[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5):756.
[7]張鳳蓮.家屬陪伴對分娩影響的臨床觀察[J].荷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5,17(1):74 -75.
[8]陳小荷,盧巧英,蔡麗萍.產時護理模式改變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現代護理,2004,10(4):318 -320.
[9]廖碧珍,周 勤.穴位按摩應用于分娩鎮痛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3,28(4):541 -543.
[10]白 華,蔣秋燕,唐玉婷,等.分娩穴位按摩鎮痛法對新生兒血氣分析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5):5316-5317.
[11]陳改婷,張宏玉主編.產程進展手冊[M].第2版.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165.
[12]Care in Normal.WHO/FRH/MSM/96.24.Report of a Technical Working Group:34.
[13]馮 穎,王 欣,劉 妍.分娩球糾正枕后位的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8,8(7):1295 -1296.
[14]鄔曉娜,歐陽蘇云.孕婦焦慮和抑郁與分娩方式[J].中國生育健康,2002,13(4):185.
[15]周英鳳,袁曉玲.陪伴分娩產婦分娩過程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9,24(1):3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