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櫻花 趙 毅 趙曉輝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顱腦損傷的發生率正在逐漸增加。顱腦損傷引起意識障礙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是由于腦干、皮質、軸索受損或丘腦、下丘腦等受損。顱腦損傷程度越重,昏迷時間越長,引起各系統并發癥越多,預后越差。因此,縮短患者的昏迷時間對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1],增加語言、音樂呼喚,并配合皮膚刺激、光照刺激等干預方法可促進顱腦損傷昏迷患者早日清醒。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3月采用刺激性護理干預對2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護理,起到了良好的促醒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均有明確顱腦外傷病史,均經臨床、影響學診斷確診,CT顯示腦挫傷或腦干損傷,但無明顯占位病灶;除顱腦外傷,其他部位外傷沒有致命傷。無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2~65歲,平均(42.5±4.5)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5例,跌傷7例,打擊傷3例,墜落傷2例,其他原因損傷3例。損傷類型:開放性損傷5例,閉合性腦損傷35例。外傷后持續昏迷時間>6 h。保守治療21例,手術治療19例。將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昏迷患者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刺激性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呼喚性刺激 護理人員把患者當作有知覺、有感情活動的人,在治療護理活動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呼喚作為一種神經系統刺激,可以有效促進患者清醒。讓患者最親近的人陪護,給患者以關愛。護理人員或家屬每隔20~30 min呼喚患者1次,護理人員可呼喚患者的姓名或平時習慣的稱呼,家屬直接護喚昵稱。呼喚時告知患者正在進行的治療護理措施以及由此可能會產生的感覺,隨時告訴患者疾病進展情況和轉歸,適時給予鼓勵和支持。當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時,可轉為非暗示性的提問式呼喚,縮短呼喚的時間[2]。
1.2.2 情感刺激 (1)聽覺刺激。用各種樂器的聲音(以歡快、明亮、雄壯的樂曲、歌曲為主)、各種自然環境音或各種動物的叫聲對患者進行刺激,讓患者聽病前最喜愛的曲目,或者讀報紙給患者聽,講述患者以往的美好事情的經過,講述傷前印象最深、最難忘的往事等,以喚起患者的記憶。(2)視覺刺激。與聽覺刺激相結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用色彩鮮明的物體對患者進行視覺刺激,患者睜眼后選擇患者及家屬以往經歷的照片或患者平時最喜愛的綜藝節目、體育運動等電視節目讓患者看,同時給予指令式、詢問式語言[3]。(3)嗅覺刺激。根據患者傷前的喜好合理布置房間,如光線、顏色、花色、氣味等。讓患者聞醋、酒、香水等各種帶有刺激性氣味物,同時結合口腔冰刺激,告知患者是什么樣的氣味,可重復進行。允許和鼓勵家屬在房間里擺放患者喜愛的物品和飾物。
1.2.3 觸摸刺激 肢體接觸可以給患者帶來良好的心理感受,護理人員及家屬對患者的四肢和軀干進行撫觸、按摩、拍打,用質地柔軟的毛刷或毛巾從肢體遠端至近端輕輕摩擦皮膚,用冰摩擦后頸部皮膚等方法以增加痛、溫、觸覺刺激,進行四肢關節被動活動等增加深感覺刺激,這些感覺刺激都對神經系統構成了良好的刺激,刺激皮膚觸覺壓力感受器,使大腦對沖動進行分析、判斷,促進患者蘇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14 d及28 d的清醒例數、平均清醒時間及GOS預后情況。根據GOS預后轉歸標準分為良好、中殘、重殘、植物生存和死亡[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14 d及28 d清醒例數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14 d及28 d清醒例數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清醒時間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清醒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清醒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 清醒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值P 20 22.5 ±4.4 20 27.6 ±5.6 3.3483值0.0018
2.3 兩組患者GOS預后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GOS預后比較 例(%)
重型顱腦損傷的病情發展快、變化多,治療難度大,長時間持續昏迷,易導致多系統的并發癥,增加顱腦損傷患者后期的殘死率[3]。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過去常因為病程長、預后不好,醫務人員及患者家屬對治療及護理態度不夠積極。但近來逐漸有研究顯示[4],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或功能具有重新組織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以再生,重型顱腦損傷昏迷的部分患者在醫護人員和直系親屬撫摸及語言刺激下,可縮短昏迷時間和住院時間。本研究對20例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采用刺激性護理,體現了人性化的全新理念,用細心、關心、愛心、耐心善待患者,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等多方面的刺激,改善昏迷所造成的感覺障礙,促進損傷大腦的軸突生長,增加覺醒程度。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14 d及28 d的清醒例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 <0.05),平均清醒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1),GOS預后良好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刺激性護理注重創造性、個性化及整體性,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為核心,視患者如親人,鼓勵家屬不論患者清醒與否,在做任何治療、護理操作時,都與其溝通,對患者的神經系統形成有效的刺激,促使其早日清醒。其中視覺刺激可調整神經元的興奮性,重建神經功能網絡,重現功能重組,達到重塑作用。聽覺刺激、觸覺刺激可刺激患者的聽覺神經和皮膚感受器,促進機體分泌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膽堿等物質,可使腦內多數區域的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臨床癥狀[5,6],促進整個機體的代償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綜上所述,刺激性護理能夠顯著促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清醒,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
[1]徐艷春.刺激性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2):25 -26.
[2]李翠霞,崔明武.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親情護理48例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1,40(9):956.
[3]黃維明,莫錦萍,謝眷雷,等.呼喚式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致昏迷患者的影響分析[J].現代臨床護理,2007,6(4):5 -6.
[4]張玉香,朱玉芹,趙 巖,等.呼喚護理對重型顱腦損傷遷延性昏迷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6(4):5-6.
[5]范慧琴,李建玲.呼喚對卒中昏迷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J].護理研究,2004,18(5):870 -871.
[6]張 琴.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昏迷患者進行呼喚式護理[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1,30(5):551.